半月谈2007年第4期?
读者评刊本刊“留守儿童”系列话题引发读者热评本刊特稿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
本刊记者 郭鸿印 叶含勇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农村建设行进一年,农村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但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又是一年两会时,许多农村读者希望本刊能抓住机遇,把一年来农民热切关注的各种问题归拢归拢。本刊编辑部从6000多封农民群众来信中,精挑细选、归纳整理出七大农村社会热点,力图向全社会传递来自新农村建设一线最真切的呼声。
涉农违法行政问题严重
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广大农民衷心拥护。从大量农民读者来信情况看,依法行政仍然是广大农村百姓关注最多、反映最大的问题。
新疆一位读者的来信很有代表性:“2003年,我们这里开始搞退耕还林。当时乡政府和我们签订合同,规定退一亩补一亩,林业局验收也全部确认了。但2007年发放补助时,却只按确认面积的73%发放,其余退耕面积一分钱补助也没有。中央规定,用于‘三农’的资金必须阳光运作,这条高压线谁都不能撞。可我们这里‘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知县官’,撞了谁又能咋样?”
现阶段,不少地方行政部门以权代法、违法行政非常严重。有些乡镇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强拆强迁、赔偿不到位现象还很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除了征收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外,还加收“未婚先育费”、“计划外怀孕费”等。有的政府部门以“公益慈善”、“地方财政困难”等名义,搞强行捐款、摊派,损害农民利益。
政通方能人和。天津一位老年农村读者来信呼吁:“我们国家现在既要多立法,更要严格执法。希望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能好好关注一下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的问题,以顺应民心,推动社会和谐。”
谨防新农村建设变调变味
在农村,伴随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农民反映非常强烈。其中一些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尤其应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山西省运城市读者来信说:“我们这里不少地方,新农村建设没有规划。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组为了修路、建校,把拍卖宅基地作为筹资主要渠道,这个组在这块地上卖,那个组在那块地上卖,导致新建的宅院毫无秩序。”江苏省农村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农村,居民小区住宅楼统一由开发商承建,一套面积为150平方米的住宅楼售价均在14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绝大部分老百姓承受不了。变味的新村建设使农民伤筋动骨。”
广大农民对“村村通”公路计划举双手赞成,但对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深感忧虑。河南省信阳市读者说:“村里修建了一条3公里的公路,由于施工偷工减料,无人监督检查,不到一年,道路多处路段开裂,路基塌陷,乡亲们望路兴叹:几十万元又泡汤了。”
江苏省大丰市农民来信指出,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真正使农民群众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享受到实惠。
土地“命根子”不断萎缩引发忧虑
可耕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13亿国人的饭碗。
2006年9月,河南省固始县某乡部分村民代表致信本刊编辑部:“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水稻即将成熟收割。乡党委和政府领导突然告诉我们,水稻田被县里搞开发征用了,由于县里急等用地,过两天就来挖掘机、推土机施工,100多亩水稻很快被推平了。”
江西省瑞昌市读者反映:“一些地方的城郊农村又出现了新一轮耕地买卖风潮。卖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农户私人出卖,另一种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体出卖。购买者多为当地机关单位以及居住偏远的农民。交易大多没有相关部门合法手续,成交后,土地一般都用来建房。这种土地私自买卖现象,和新农村建设极不相称,势必会引发农村土地市场的混乱和基本农田的缩减。”
山东省菏泽市读者来信表示:“在我们村,10年前分地时,每人1.2亩,现在每人分不到9分地。这使我产生危机感,再过10年,我们还能给儿孙留几分地?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耕地如何生存?”
希望严惩“腐败村官”
当前农村矛盾颇多,农村工作较为难做。少数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激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伤害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综合各地群众来信,“村官”腐败现象呈高发态势。目前农村有些地方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人兼”。这样一来,村级干部班子人员虽然少了,权力却集中了。一些村干部非法挪用公款、擅自变卖宅基地,所得全部进腰包。山东省某村村民来信反映,因为国家征地修路,村委前后共得相关款项约800万元。失地村民满以为可以靠这笔钱养命,没想到至今也没领到一分钱!对于群众意见,腐败“村官”听不进去,动辄利用权力打击打压。重庆市奉节县某村村民来信反映:该村村主任与一名村民发生纠纷,村主任居然唆使亲族乱刀猛砍该村民之子,并叫人用猎枪射击其全家……
农民深切期望好好治理“村官”作恶现象。
警惕“文化垃圾”转移农村
必须肯定,当前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现状与农民的精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有农村读者来信说,现在影视节目离农民越来越远,充斥荧屏的不是砍砍杀杀,就是丰乳肥臀,哪能见着几个农民形象?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载体和内容搞不起来,农村文化生活苍白。一些头脑精明、善于经营的文化个体户,便打着“文化下乡”的幌子,把书刊垃圾、音像垃圾、演出垃圾等“文化垃圾”大举向农村转移输送,“脱衣舞”等低俗演出也下乡了,在谋取不义之财的同时,严重败坏了淳厚的乡风。
2007年2月8日,湖南省湘阴县农村一位老读者打来电话,急切诉说:“编辑同志,呼吁你们向两会反映一下农村的社会风气问题吧。我们这里现在赌博成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纷纷参赌,玩纸牌的,打麻将的,买地下六合彩的,到处都是人在赌。政府根本没有人管!”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老人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演变成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河南省西峡县读者来信反映,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护,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保护和教育,学习、生活遇到问题无人解决,处于放任状态的不少。尤其是农村女孩很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对2005年以来所办理的62起强奸、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犯案件共21起,占34%。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更大关注。
同时,农村留守老人也陷入艰难的生活困境。在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有的老人托管了3个孩子,拄着拐棍肩背幼童还得下地干活。有的老人体弱多病,走路连腰都直不起来,却还要带着4个“留守孩”。有的老人好几年手不好使,却一直为几对夫妇带养着6个孩子。面对此种情况,农村调查者实不忍心:这样的日子农村老人到底还要熬多久?
期待完善“新农合”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受益不少。但在“新农合”推进过程中,农民对一些新问题反映强烈。
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少农民对“新农合”有抵触情绪,不想参与。山东省邹城市读者来信反映,其所在村把粮食直补款强行顶抵“新农合”医疗款,引发群众抵制。甘肃省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基层政府把‘参合’任务级级相压,干部只得挨家挨户收取‘参合’款项,结果搞得干部挠头,群众义愤。”
一些农民患者说:药店只售两三元的药,到了合作医院就是10元左右。患者看病花费多,报销少,“参合”反而吃亏,怎么会有积极性呢?有读者反映,农民看一次大病(小病一般也不看)动辄几千上万元,但最后到手的医疗补助只有两三百元。
总之,各地农民盼望国家制订出有力的、切实有效的、合情合理的监管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向前发展,让它真正能造福农村。(编辑:林双川)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思路篇: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谈,在转型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思路篇: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谈:在转型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本刊记者 王炤坤 王永前
这是一方富藏能源和资源的宝地,这是一条地上文物集中的文化长廊,这是一块饱含革命精神但百姓仍然不算富裕的老区热土,这是一个攒足了力气谋求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加快科学发展的中部省份。带着对三晋大地的“熟悉”与“陌生”,半月谈记者前不久专访了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
在山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能源工业大省,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哪些矛盾和困难呢?张宝顺指出,我们必须克服“五大压力”:一是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压力大。山西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整体上处于中下游水平。二是作为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的省份,统筹城乡发展压力大。山西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到现在还有100多万农村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700元。三是作为一个资源型省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压力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公平的压力大。五是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扩大开放的压力大。
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山西将选择怎样的战略路径?张宝顺告诉记者,山西要尽快走出四条路子。
一是要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加强自主创新,深化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在继续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旅游文化、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支柱产业。要将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占全省80%以上的工矿型城镇的改造和转型,加快太原经济圈和“大运”(大同至运城)城市带的建设。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传媒集团,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是要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推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用好国务院确定的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推进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加大降耗减污力度,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苦功夫。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大力气。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比全国还高的硬杠杠: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要达到25%,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
三是要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认真研究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遇到的改革发展、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教育引导四个层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要抓好煤矿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城乡困难群众救助、社保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福祉安康的民心工程。要重视“四矿问题”的解决,加快矿城转型步伐,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特别是“以煤补农”的机制。从煤炭专项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新农村建设,推广“一矿帮一村”经验,促进村矿协调发展,增强能源、原材料产业对“三农”的反哺力度。
四是要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着力解决思想观念保守、利用外资偏少、开放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使山西实现煤炭大省向煤炭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山西正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提出再造秀美山川的目标,突破点选在哪里?张宝顺说,“十一五”期间,山西将重点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两大工程,并把资源环境生态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发展成效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做到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一起考核,让全省人民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有更多的青山和绿地!(编辑:张寒)
实践篇:三晋大地上的科学发展实践篇:
三晋大地上的科学发展
本刊记者 王永前 王炤坤
隆冬季节,记者穿娘子关口、入汾河谷地、过吕梁山麓、进煤海之都……一路踏访,一路收获。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攀谈、交流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山西人民谋求科学发展的意识正日渐清晰和自觉。深入厂矿企业、城镇乡村采访,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幅三晋大地科学发展的动人画卷!
从煤炭大省向煤化工大省转型
高大的厂房内,煤矸石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现代化生产线上,粉碎、成型、切割、烧制……几道工序下来居然变废为宝,成为一块块硬度高、韧性强、节能效果好的空心砖。
这可不是什么制砖大企业的流水线,而是阳泉市南煤集团探索煤炭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创举。企业负责人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煤矸石一直被当作废弃物处理,既占地方又污染环境,光治理一吨煤产生的矸石就要花4元左右,如今加工成砖,一年下来可节约土地108亩,获利900多万元;加之煤矸石含有热能,生产过程不用加煤,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000多吨。
煤矸石不但能造砖,还能发电。发电产生的炉渣,是高强度水泥的熟料,等于是完成了水泥厂的前半段工艺。于是南煤集团又着手筹建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还配套形成一个年产50万吨的水泥厂。
走资源产品一体化、吃干榨净循环化、自然环境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不仅是南煤集团坚定不移的选择,也是山西各界的共识。
共识着实来之不易。作为能源大省的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前些年掠夺式的开发,酿成资源浪费惊人、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矿难频发等苦果,而且资源依赖型经济造成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初级化,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薄弱,一旦煤炭行情不景气,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将直接受到冲击。人们还记得: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煤价陡跌,吨煤60元送上门都没人要,山西的许多煤矿连工资都发不出。
变,只有变才能寻找出路,也只有变才能实现崛起。近年来,山西省围绕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和煤化工大省”转变的目标,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亮剑”。首先,剑指非法小煤窑和规模小、安全系数差的煤矿,该关闭的关闭,该淘汰的淘汰。仅2005年9月至今,就关闭、淘汰了5000多个小煤窑。其次,整合煤矿资源,打造动力煤、无烟煤、焦煤企业“旗舰”,搞煤炭深加工,拉长煤炭产业链。煤层气发电、焦炉煤气化工、煤制油等新兴产业纷纷崛起。晋城市已建起煤层气发电厂18座,成为全国利用煤层气发电规模最大的地区。晋煤集团矿区、晋城市区部分居民和出租车、公交车已用上清洁价廉的煤层气。长治市的潞安煤矿,已先行试点煤制油直接转化法,此技术为我国自主创新,建成后可年产煤制油16万吨。
转型之路绝非坦途。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则故事:介休市环保局长张恩贵任职4年间,用20吨炸药炸掉了100多家焦化厂,人称“炸药局长”。起因源自2004年5月山西省政府颁发《关于对焦化行业实施专项清理整顿的决定》,目的是淘汰或取缔“土焦”、改良焦化企业。由于被关闭的焦化厂很容易死灰复燃,介休市环保局聘请了爆破公司前往那些被取缔的焦化厂进行爆破。那段时间,张恩贵几乎天天和炸药打交道,“人家说,我用的炸药比当年解放介休时用的都多”。此举使当地严重过剩的焦炭生产能力年减少880万吨,为推动介休经济转型趟出了一条路。
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是保障山西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走进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记者仿佛到了高科技“大观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国家级的高新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微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效节能与环保产业、医药与生物工程五大支柱产业。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这里将建成全国一流的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被称为世界能源革命的煤制油中试项目、旨在开辟新兴能源的煤层气利用项目、矿井煤层气甲烷提纯项目以及被称为“环保型工业血液”的煤基醇醚清洁燃料项目将在这里转化为生产力。高新区主任张新伟展望说,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山西的煤炭资源将真正成为滚滚而来的“乌金”。
以“蓝天碧水”等工程改善生态和环境
踏上三晋大地,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前些年记者所到之处经常是浓烟弥漫、粉尘飞扬。“挖了一山煤,流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人的无奈和辛酸。而今天空正在变蓝,河水正在变得清澈。这一切得益于造林绿化、“蓝天碧水”等工程的相继实施。
造林绿化工程细化了一系列硬指标,比如交通通道,要求高速公路两旁种树10~15排、一级公路5~8排、二级公路3~5排。仅在高速公路两侧,每公里政府就投入了10万元的树苗钱。
,蓝天碧水”工程针对的是山西污染最集中的中部盆地11个地级市和32个人口密集县,这里的面积占全省的37%、人口占58%、财政收入占70%,而全省的污染又主要来自这里。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不容撼动,措施敢于碰硬。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干部提拔任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第一责任人就是各市、县的主要领导。
昔日的太原市曾“头上难见蓝天,地上难见绿地,不是有河无水,就是有水不清”,空气污染一度位列全国重点污染城市之首。如今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面貌发生巨变。2005年全市二级及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245天。曾在上世纪90年代干枯的汾河,也重新泛起了碧波。汾河岸边的迎泽园内,每天清晨都迎来晨练的人们。公园管理员告诉记者:“过去污染严重,地上和树叶上满是煤尘,公园里冷冷清清。现在空气清新,每天晨练的人超过2000。”?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随着环境治理进一步深化,相信三晋大地一定会重现明媚的田园风光。
“资源有偿使用”和“以煤补农”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一直是无偿使用。正是延续多年的无偿开采,导致山西煤炭的滥采滥挖和掠夺式开发。2004年4月,时任山西省长的张宝顺拍板决定,在临汾市率先进行矿业权改革试点,实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一年下来,临汾全市煤炭回采率由20%~30%提升到60%~70%,2005年6月,此项改革在全省推开。记者据有关统计算了一笔账:一个储量1000万吨的煤矿,过去只能挖出200万吨煤,如今可以挖出600万吨,资源利用率是原来的3倍。一个煤矿如此,山西省有几千座煤矿,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全面推开后,将会带来多么大的效益!
如果说资源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山西一些地方“以煤补农”的新探索则颇具“软效应”。
在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燕子河村村口,一幢六层大楼十分惹眼,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走近细瞧,教室里窗明几净,阅览室、兴趣室、电脑室等一应俱全。一打听,方知这是村里的矿主集资兴建的村小学。近两年来,在乡宁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修路、建学校、解决百姓吃水看病等公益性事业均由当地矿主掏腰包,被称为“一矿一业一事”活动。这项活动是山西省落实“以煤补农”政策的具体体现,既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在返回县城的途中,司机指着半山腰一条刚刚修建的柏油路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煤老板掏了300万元修建的,以前是坑洼不平的小路,村里人到镇里赶集要走3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只需十几分钟。
山西虽是煤炭大省,但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对“煤尽城衰”、“煤尽矿亡”的忧患促使政府和企业开始未雨绸缪,加快城市和产业的转型步伐。在同煤集团燕子山煤矿,产业转型正悄然兴起。煤矿将发展商贸业作为非煤产业的“重头戏”。他们借鉴蒙牛集团“先造市场,再造工厂”的营销理念,组建了招商引资队伍,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燕子山商贸城,吸引商家入驻。目前,燕子山商贸城占地32000平方米,拥有店铺400多间,成为辐射周边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矿区“王府井”。走进商贸城,只见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既要科学发展又要加快发展,机遇难得,时不我待啊!”听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畅谈山西崛起的规划和蓝图,记者仿佛看见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正迎面走来。(编辑:张寒)
专题报道新起点,新跨越开篇语:
新起点,新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令我们自豪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项事业正沿着健康轨道阔步前进,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2006年,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许多农村旧貌换新颜,9亿农民欢欣鼓舞;自主创新的号角嘹亮吹响,公平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国防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
2006年,中国这条巨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这跨越让国人感受至深,让世界凝神瞩目。
良好的开局,是鲜活的生活,是生动的实践,是9亿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后洋溢的笑容,是农村娃“上学不花钱”的开心,是失业者重新就业后的欢乐,是困难群体搬进廉租房后的幸福……
新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令亿万中国人民信心百倍。新跨越要有新高度,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前进中的难题。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中央提出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四个着力”,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扎实工作,敢于攻坚,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基于此,本刊编辑部继去年两会前夕刊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专题,今年两会前夕又精心策划、隆重推出“新起点,新跨越”这一大型专题报道,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一点借鉴。
调控新政篇: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调控新政篇: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本刊记者 程正军 黄会清 林嵬
2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单位GDP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以往的“又快又好”,“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处不胜“热”
翻开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5年运行在两位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2003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是:10%、10.1%、10.4%和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
在连续4年加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最近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始于2006年4月,因为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一度出现由“偏快”急剧转向“过热”的势头,多个宏观经济指标亮起“红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近30%的高位徘徊,有8个省(市、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超过50%;1~4月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78%,贷款总额超出央行全年贷款目标的2/3;全国耕地保有量18.31亿亩,接近18亿亩底线;房价在一些地区屡创新高;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环境容量缩小。
从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难,实现“好”则不易。按照中央党校教授赵长茂的解读,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兼顾多方面目标,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的住房价格。央行在2006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9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概括起来,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
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
二是边看边调。在2006年4月份出台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分别于7月份和8月份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同时还辅以对投资项目的资格审批。
三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4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在0.27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刘树成说,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避免了我国经济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的“大落”局面,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
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政策手段围绕既定目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但由于不同的政策手段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导和操作,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一致、作用力度不匹配,甚至南辕北辙、相互冲突的情况。赵长茂说,把握不同政策手段的作用特点,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
房价高、圈地热凸显调控之难
调控之难,突出表现在百姓关注的“居高不下”的房价上。经济发展成果应该让百姓分享,但“且调且高”的房价却让许多老百姓看不清、道不明。关宏是一名普通的福州市民,2006年年初,他在市中心以每平方米4450元的价格购得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才过去1年,我的房子现在市场售价竟然高达每平方米6000多元。”高兴之余,他就是不明白房价怎么涨得如此之快。
尽管近年来中央使出的房地产调控“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不过房价还是在不断攀升。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中,2006年11月份福州以涨幅10.4%位居全国第一。
在房地产开发和征地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环节,通过“以地招商”、“以地融资”,将银行、开发商纳入利益链,从而使圈地热“高烧”难退,土地闸门关而难紧。
河南省有一个县规定,凡到县工业园区兴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实行零地价进入。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的工业项目,无偿提供30亩土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已累计欠缴“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5亿多元,造成6万多亩已批土地因欠费而不能领取正式批文,而实际上这些地已投入使用。
专家指出,这样廉价出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了依赖土地出让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东部某省的国土部门算过一笔账,该省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占用2.4万亩土地,铺摊子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调研报告还表明,当前以土地抵押的融资成为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东部一些县市数百亿元的基础投资资金中,有60%甚至70%来自于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
凡此“以地生财”的做法危害极大,扭曲了政府职能,导致政府与百姓争利,大批普通百姓只能“望房兴叹”。新年伊始,从中央传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业调控信息。一是自2007年1月1日起,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平均提高两倍。二是2007年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将实行清算式缴纳。
专家认为,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税费政策调控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使房地产业逐步进入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
“又好又快”树调控新标杆
,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然而,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正面临两大考验:一是粗放型盲目扩张所造成的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二是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阶段,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制约,我国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国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这既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又是“又好又快”发展目标面临的另外一个考验。值得关注的是,持续大额顺差的国际收支牵引着中国外汇储备一路攀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相应的人民币投放数量非常巨大,这就与宏观调控产生了矛盾。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稳定人民币的投放;而现在,结汇渠道人民币的大量投放,则与这一目标相悖。
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仍然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效能。专家认为,当前一方面应更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应改变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促进进口。
方式转变篇: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方式转变篇:
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
本刊记者 赵东辉 储国强 邓卫华 蔡玉高
无论是来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来自全球化的外部竞争压力,转变增长方式都对中国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具有十分迫切而又意味深远的影响。在过去一年里,转变增长方式无疑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舞台上,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渤海湾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到西北,亮点纷呈、高招频出,既表现出创新转变的风发意气,同时也遭遇着各式各样的瓶颈以及转变带来的种种“阵痛”。
新“双引擎”动力充沛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经济的产业比重、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目前,中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8∶48∶24调整为15∶51∶34,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从整体上看,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拉近。
人们不难发现,第一产业下降的份额主要让位于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很显然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升级阶段。尤其在工业化先发地区,产业优化正在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使增长更加强劲持久。从1979年到2006年,广东服务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GDP增速近1个百分点,比重也由24.4%上升到44.2%,远高于同期工业比重的上升。与此同时,广东对第二产业“动大手术”,花大力气壮大改造支柱产业,发展装备工业,工业集约化特征明显,这不但使工业的动力更加强劲、更为“绿色”,而且为其注入了竞争力、拓展了空间。
利用无形资源、智力资源优势,北京市推动枣核型的传统工业资源配置模式转向哑铃型的现代工业资源配置模式,变制造业为“创造业”,不仅提高了服务业的比重,而且也增强了工业的竞争力。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北京的三次产业比重中服务业将占到70%以上,成为服务业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体,跟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类似。
2006年,上海经济显示了“结构优化,效益趋高”的特点。全年投资增幅回落而社会消费却增长了13%,创8年来的新高;现代服务业“顶起了半边天”,第三产业增幅比第二产业整整快了一倍。2007年上海经济增长目标定为9%,15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与被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形成反差的是,今年上海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节约用地等刚性约束指标变得强硬起来,纳入了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在三次产业比重中,当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0%左右时,第二产业发展的速度就会回落,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回落。但中国的情形却不同,工业比重在超过40%以后,其比例和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降下来,而是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中山大学教授王珺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及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延长了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二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农业所占比例大;三是在工业仍发挥主要推动作用的同时,以大中型城市为载体的服务业也在迅速成长,两个产业形成“双动力”并驾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这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发生的较大回落,为长期较快增长创造了产业条件。
专家认为,依托第二、第三产业的“双动力”拉动,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长周期”的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年均增长8%左右,会持续10年以上,其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高级化进程加快。
诸指标引领“战略退却”
从去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公布万元GDP能耗指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考核。同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每新增亿元GDP所新增建设用地等指标,清晰地反映了经济增长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增长与环境、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些指标正带动经济领域的链式效应,正在成为衡量经济活动的新标杆,不断“刷新”着人们的发展观念。
越来越多的人除了关注传统指标的增长外,会更加看重新指标的“下降”,甚至新方案、新规划中的“退却”。
为获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深圳市把未来发展的目光瞄准了循环经济,它不但可以降低能耗、减轻环境污染,而且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积、厂房规模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企业的产出效益甚至生成附加产品,推动经济“存量”式增长。在深圳华晶玻璃瓶公司的生产线上,记者看到这里的大多数原料取自普通家庭遗弃的啤酒瓶、酱油瓶、醋瓶、调料瓶等,这个公司一年可“吃”下废玻璃近9万吨,节省成本900余万元。
通过重点引进“补链”企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不断完善。天津东邦铅资源再生公司以开发区蓄电池企业产生的铅废料为原料,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年可产1.2万吨再生合金铅,形成了蓄电池生产的循环产业链条。借助“补链”,开发区内已形成4个循环经济型产业链。
,做大分母”稀释能耗,正在成为山东兖矿集团集约化经营的新动力。这家曾以高耗能“著称”的企业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和提高非煤产业产值,减少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份额,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值,降低了产品综合成本,有效遏制了高能耗。
随着单位GDP能耗指标的深入人心,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增长,靠一两个大项目推动发展,以消耗资源换取一时增长的旧观念,正在被科学增长、和谐增长的新理念所替代。目前,包括东部地区在内的许多地方,经济发展正在进入重化工阶段,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能耗提高而不是降低。虽然在短期内,这些地方的产业布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能耗指标无疑正成为地方官员和企业采用环保新技术、积极节能降耗的巨大推动力。
转变是一种“痛并快乐”的经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产业的选择、引进项目的选择、项目成本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它增加了企业或项目的成本、提高了进入“门槛”,可能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可能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如何进退、取舍,的确在考验着地方政府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近25年里,深圳经济年均增长28%,曾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而2006年上半年,深圳经济的增速为13.5%,首次低于广东平均水平。不少人对深圳的发展表示担忧,认为缺少动力、后劲。深圳市统计部门认为,这个速度是健康的速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速度,是产业结构调整后出现的重大转机,是“以退为进”。
另一次影响更广泛的“以退为进”是,深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2005年推迟到2010年。推迟的主要原因是,深圳在有关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方面的指标比较滞后。与此同时,深圳还对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有关民生、环境方面的内容。
这两次所谓的“退却”,其实都来源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速度深圳”转向“效益深圳”,但深圳为此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承受着“特区不特”的误解。为了统一发展思想,深圳市委还及时提出要做到“三个舍得”,即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要把改革开放积累的财政实力,大胆投入到社会发展、民生民用、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不惜为追求发展质量付出一定时间。要敢于承受外界的压力、承受暂时的误解,不惜放弃一时的声誉。
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增长方式转变则更多地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能源单耗居于全国首位的宁夏,正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发展难题:具有优势的发展项目是国家限令削减的,国家倡导的产业方向,又是宁夏力不从心的。长期以来,在宁夏地方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化工、水泥建材等为主体的重型化产业结构。但这并非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借口,宁夏正努力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批准的强制性条件。尽管一些小的违规项目纷纷下马,部分民营企业负债累累甚至倒闭,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毕竟已经起步。
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拒绝“黑色GDP”的响亮口号,已启动160个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正在由重点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的旧模式转变为依靠消费拉动增长的新模式。在上海、山东、浙江、广东等经济先发地区,当地政府抓节能降耗毫不手软,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企业纷纷下马、关闭,为发展节能型工业留出了空间。
虽然这些措施可能导致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暂时回落,但这并非经济运行的“滑坡”,而是一种良性调整,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是解除“成长的烦恼”的必由之路。
农村新貌篇:新农村建设照亮9亿农民心农村新貌篇:
新农村建设照亮9亿农民心
本刊记者 林嵬 韩世峰 段羡菊 秦亚洲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8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农村发展的希望照亮人心。
公共财政阳光催开农民笑脸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去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高含金量”的惠农政策连续出台,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力度,表明中国农村正迎来全方位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有“中国样本”之称。对于近7000万河南农民来讲,2006年是他们笑得最开心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河南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达322亿元,较上年增加70亿元;农民不光钱袋鼓了,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6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261元,实际增长12.1%,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其中,仅粮食增产一项就让农民增收50亿元。2006年河南农民获得的农业“综合直补”达31.4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6年,河南粮食总产首次突破500亿公斤大关,“中国粮仓”地位更加突出。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直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短腿”。去年以来,在国家的财政支农账上,新增了10多个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据了解,全国大部分省份也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财政支出中,70%以上被用在了农村。
? 2006年,国家首次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首次要求用3年时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和“农民医保”已渐行渐近。
农村“行路难”是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之一。从2005年起,国家启动了乡村道路改造工程,要让农民走上“柏油水泥路”。
初步统计,去年,全国有20个省份的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增长40%以上。专家指出,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其实质就是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三农”发展中属于政府职责的事务逐步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努力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农村改革迈出“第三步”
2006年,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个“转折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9亿农民站在了发展新起点上。我国农村改革在历经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两轮改革之后,迈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
听到免征农业税的消息后,一些农民奔走相告,但喜庆之余,他们担心:国家不向农民收钱了,干部还收不收?
农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一些地方乱收费有所抬头并有新的表现。农村乱收费的主体由基层政府转向职能部门,收费的名目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向经营服务性收费。一些村级组织也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这些情况表明,农业税取消了,但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
记者在湖南省洞庭湖粮食主产区采访发现,一些村农民人均负担接近200元,里面有多种“服务性”乱收费。洞庭湖区农民负担之所以减不下来,重要原因是乡镇机构臃肿。这里有一个乡,一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乡干部当中除行政干部的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外,还有60多个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人员的工资得从农民身上打主意。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2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条“红线”。以“大包干”为代表的第一步改革建立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取消农业税重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前两项改革取得成功后,推动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势在必行。
2003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机关进行裁撤合并,剥离事业单位,实行乡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精减行政事业人员,目前全省精减乡镇干部40%,“食之者重,生之者寡”的局面得到改善。
同一年,安徽省率先推行“乡财县管”,目前这项改革已在全国推开。“乡财县管”核心内容为“预算共编、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集中收付”,在保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严格了乡镇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财”是“政”的基础,在这一新管理模式下,不仅管好了乡镇财政,还规范了行政,进而引发了乡镇政府职能和权力结构的再调整。
安徽省和县一位镇长说,现在我的“一支笔”只值2000元,超过2000元的支出得提交乡理财小组,3000元以上得给县里打报告。再乱举债、乱办事是不可能的了。河南省宁陵县石桥乡党委书记蔡尚斌说,“乡财县管”规范了乡镇花钱和办事。
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撑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破冰”
2006年末,中国银监会公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有责任、有义务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抽水机”效应下,农村金融失血严重。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加剧了农村金融“空洞化”,已成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拉大的“助力源”。记者了解到,2000年金融机构通过上存的方式使河南农村流失资金200多亿元,2006年猛增到700多亿元。河南省邓州市是农业大市,去年全年,仅邓州农村信用社新增7000万元贷款,其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贷款,有些银行已经连续几年没向邓州农村发放一分钱贷款。
专家指出,随着“两个放开”政策的实施,农区中小型区域性商业银行必将蓬勃兴起,金融改革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级”推力。
推进城乡利益结构调整
专家指出,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
据了解,近3年来,中央财政和国债建设资金中用于“三农”的投入不断增长,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却有待提高,突出问题是国家支农投资管理存在问题。一是专项资金比重大,占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的57%。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权掌握在中央各部委手中,一些部门掌握着大量专项资金,拥有资源配置权,而且支配权力越来越大,为设租和寻租创造条件。二是管理分散。目前,中央政府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有十六七个之多,投资管理渠道繁多,部门各自为战,投资分散、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造成新农村建设“跑钱”、“跑项目”热的重要原因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部门既得利益固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在美国,也有大量的支农专项资金,但管理部门的作用只相当于一个“邮局”,不能随意分配资金。
现行的征地制度,是旧有利益结构的“硬核”。许多专家建议国家尽快进行农村征地制度改革,为调整收入再分配结构提供必要的资源,支付制度变迁所需的成本。
据有关部门统计,多数地方征地款分配比例为,农民得10%~15%,集体得25%~30%,政府及其他机构得60%~65%。有关资料显示,土地开发商拿到的地价中的72%是政府各项税费,“以地生财”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筹资手段。
专家指出,征地制度改革,一定要解决农民主体的定位,把土地的增值部分多留给农民。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约有4000万,许多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中国最大的困难群体。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国家出台的多项“土地新政”,一方面注重提高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另一方面将土地出让金使用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土地出让总价款必须首先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其余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应主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预计2007年中央和地方土地收益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数量将大大增加,有望超过1000亿元。
民生进步篇: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民生进步篇:
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
本刊记者 梁思奇 张非非 黄会清 李舒
? 民生,不只是一个靓丽的字眼,更是鲜活的实践,百姓真切的体验。2006年,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出现,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向新“三座大山”冲击
2006年秋季开学,广西北海市民王女士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学校开学不收学杂费,只收课本和作业本费用,“外出打工的姐姐可以帮助出这个钱,不需要您再给我钱了”。来信人是她在当地最偏远的合浦县曲樟乡扶持的一个四年级女孩。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广西马山县一名初中生写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欣慰。2006年,各地“争先恐后”作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决定,成为继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体现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农民获得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广西天峨县实施这项举措后,对农村小学生、初中生每学期分别只收65元、90元课本和作业本费,军烈属子女、孤儿和少数民族儿童还免收课本费,一个学期全县学生家庭减负97万元。有两个孩子读书的龙滩库区移民贺必员说,过去每学期开学都为学费发愁,要卖猪卖鸡才能凑够,现在打几天零工就能解决了。
与教育一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多艰之叹。2006年,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推广,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在这把“保护伞”下,过去经常出现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明显减少。
北海市合浦县党江镇村民冯人兴对此体会很深。2006年10月,他突发脑溢血,住院时家里卖掉仅有的一头牛两头猪,加上亲友借款,花了2.2万元。元旦前,他从县有关部门拿到了4000元住院报销款和3300多元大病补偿金。儿子高兴地说,家里又可以买牛了!
2006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在不少贫困家庭得到了实现。在江苏省常州市,低保户冯来福元旦搬进了每月每平方米1元钱的廉租房;在辽沈大地,在政府的帮助下,上百万棚户区居民告别了阴冷潮湿狭窄的“煤棚子”,搬进了他们梦寐已久的新楼房;在重庆,2000多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低保户住进了廉租房;武汉市300户特困家庭经历了乔迁之喜……
除了为无房户、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涉及更广大人群的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的势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针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结构畸形、价格虚高的形势,中央政府屡出调控重拳,体现了政府调整社会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努力。
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十一五”开局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去年一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得到了扎实的践行。
老工业基地辽宁省近180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在社保试点期间与企业解除关系成为“社会人”。对于绝大多数下岗职工来说,没有就业就意味着家庭生计无着。而正是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出发,辽宁省提出“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借助全省3900多个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就业状况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出现“零就业”的家庭20天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为保证就业“含金量”,还针对不同情况作出规定:属于用人单位招聘,须签订1年以上合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可正式领取工商执照;灵活就业人员须达最低工资标准。2006年,辽宁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就超额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全年900万人的目标。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各级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使出的“浑身解数”: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务院专门于2006年3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性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各地普遍建立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培训、中介和维权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少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网站,举办专门的“双选会”。此外,各级政府针对“4050”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按照“千方百计”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广泛开拓就业门路。
一些地方调整产业布局,在招商引资上改变以往一味偏重引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做法,以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驻;不少地方开办了小额信贷业务,实行税费减免,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教育体制上,对促进就业起到显著作用的职业教育在各地普遍受到重视和加强,而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种就业培训则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技之长。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得以夯实,保障了无数家庭的基本收入。
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引领下
从2003年开始,我国年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6年我国GDP达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但是,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财富积累相比,民生状况并没有得到同步和合理的改善,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社会较多不和谐现象。让人欣慰的是,2006年的民生进步,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变成一种“政府自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并且越来越多地向建立和完善长期的机制和体制转变。
检视2006年的民生状况,除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其前行的足迹还印在社会其他方面。对众多非法生产的小煤窑的强制关闭,凸显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严重污染问题的治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爱护;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对流浪者的救助,对城市低保家庭救济标准的提高,彰显了对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各级政府的施政,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善政,更多地转移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上。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然之责。正是在这一点上,2006年,更多人从民生进步中加深了对“政府”概念的理解:北海市的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庭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药物;沈阳市的低保人员享受到免费供暖;成都市体育用品厂51名被拖欠工资的工人,在金牛区法律援助中心指定的律师帮助下,讨回了血汗钱;重庆市南岸区的被征地农民,可以每个月领到失业保险……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孙中山先生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民生问题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轫之年,人们对2006年“和谐”的感受各不相同:北海市党江镇渔江村的农民,喝上了政府“人饮工程”送来的清洁水,不用再排长队购买1元钱50升的高价水;四川省广元市的贫困留守儿童,在当地妇联“手牵手”结对帮扶救助下,与家里的亲人进行了团聚;山东省淄博市特困群体中的大病患者,获得了政府从福彩公益金提取拨付的救助金,不再担心遭遇“见死不救”……
人们对2007年的民生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卫生部承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各地政府对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也确定了相应的目标。
人们相信,2007年,在“共享发展成果”的纲领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自主创新篇:让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共识自主创新篇,
让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共识
本刊记者 蔡玉高 张涛 赵东辉
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为此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一年来,自上而下,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自主创新:时代的呐喊
江苏省苏州市有一串引以为豪的数字:全球1/4的笔记本电脑和1/3数码相机都是从这里出产的……然而让人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每做一台电脑,要给英特尔付几十美元,再付微软几十美元,生产笔记本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一台所赚的钱大概是10个苹果的钱。类似的事情很多,如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是1~2美元;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是1个多美元。辛苦的工作最后赚取的却只是几个“苹果钱”。
原因在哪儿?缺“芯”。没有专利,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受制于人,只能赚取可怜的加工费,而将绝大部分的利润奉送给那些掌握着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的发达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已难以承受大量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发达国家知识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0%,而我国仅为20%~30%。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也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性作用,将决定着中国“十一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
一年创新路:四大成效初显
? 我国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一年,在这一年的探索之路上,取得了很多成绩,这无疑更加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步伐。
? ———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彰显创新决心。中央财政预算在2006年安排科技支出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15亿元,增长了19.2%,增幅明显高于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在不同场合都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明确做出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决定。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转化速度太慢,原因众多,但企业和个人不愿承担风险,政府对创新投入偏低是最主要因素。因此,我国正努力改变着创新投入不足的局面,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把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要务。
———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基础。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是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具有创新文化的社会组成的。大力提高国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是打造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一年来,最可喜的变化是创新文化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自主创新,已初步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热潮。根据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自身实际,几乎每个省份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一种支持创新、允许探索、不怕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技术创新成果激动人心。过去一年,各条战线都传来技术创新成果的喜报。2006年4月,奇瑞汽车公司ACTECO发动机投产,这使中国轿车拥有了第一颗“中国芯”,发动机水平与世界差距缩短了20年;2006年6月底,海信集团研制成功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结束了我国年产7300万台彩色电视却没有“中国芯”的历史;2006年12月初,国际标准委(IEC)大会主席宣布:海尔防电墙技术正式通过IEC组织的关于生产工艺和检测流程的审议……一连串的事实告诉世人,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创新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这些技术攻关成果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更重要的是重塑了自主创新的信心。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成效初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深圳市,坚持探索科技创新道路,取得累累硕果。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占了整个工业的50%,同时实现了四个“90%”:90%的研发机构放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是企业出的,90%的专利是企业申请的。企业增长、增值的大部分因素来自科技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要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圳的四个“90%”,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一技术创新体系的无限生机。
突破瓶颈:尚需继续努力
,同胞们,发出自己的吼声,支持‘龙芯’吧!”这是前段时间一位网友为支持民族品牌电脑芯片“龙芯”在网上的留言。
,龙芯”是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计算机芯片方面取得自主创新重大突破的成果。“龙芯”研制成功,足以令国人自豪。随后,“龙芯”研究单位与江苏梦兰集团合作,开始批量生产“龙芯”电脑,然而投放市场后形势却很不乐观。
有产品无法形成市场,“龙芯”的遭遇并非仅此一例。遗憾的是,在自主创新产品推广方面,我们遭遇了盲目崇洋的观念障碍。不仅是普通民众,就连许多政府部门也存在盲目崇洋的观念,在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甚至公然要求“不采购国产品牌”。不可否认,国外某些产品在许多方面要优于国产,但并非所有领域所有方面的产品都超过国产,这也是事实。同样是数码产品,我国自主品牌“爱国者”U盘性能早就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但我们一些人宁可选择国外品牌。不难想象,一个新产品的研发前期的投入成本巨大,如果在市场上一直得不到公正认可,没有利润回报支持,那么它能够撑多久、走多远,结局不难预料。
为此,专家提出,希望国家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制订科学的、严格的政府采购办法,首先让政府部门带头使用“国货”,推动自主创新民族品牌在市场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当前,影响自主创新的另一重大障碍,则是体制方面的制约。《参考消息》曾刊登一篇文章《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障碍》,文章尖锐指出,美国硅谷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有效地传播优势,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紧密互动,成为全世界创新的典范。中国尚未证明它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产品。
这篇文章一定程度点出了我们的要害:科研设备、科学数据、科研成果不能充分应用,产学研相互分割,这是我国自主创新不足的一大体制瓶颈。
有研究表明,在世界近百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当今时代,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完成的。因此,推动企业为创新主体是我们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的第一步。而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机构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的形成。
按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通过改革体制,改变思路,完善政策,实现自主创新大跨越。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成果丰硕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建立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和利益共同体关系,才能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共赢。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捷径。它节省时间,节省人力,节省资源,日本、韩国走的就是这条路。日本、韩国当时引进欧美的技术,引进与消化的投入比例是1∶5,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这方面,我国的比例是1∶0.07,如果我们花1元钱引进,只拿出7分钱来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于技术更新快,吸收消化创新不足,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中。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调整了科技引进战略,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力度,这一长期被动的局面正在得到扭转。
我们已经迈上自主创新之路,尽管前面还有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坚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召唤下,在全民族共同努力下,自主创新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改革新措篇:改革乘风破浪纵深行改革新措篇:
改革乘风破浪纵深行
本刊记者 储国强 赵东辉 程正军
改革是贯穿“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一条红线。
回首2006年,改革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重点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渐次展开。展望2007年,改革的“利益调整”特点日显突出,攻坚任务仍十分繁重,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
共识:改革方向不动摇
自2004年年底以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均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由于伴随这些改革出现的诸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许多人对改革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人们开始怀疑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改革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改革该何去何从。
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们热切盼望听到中央的声音。
2006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温家宝的讲话,语气坚定,态度明确,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进一步表明了中央对改革的决心,使全党、全国在改革方向不动摇这一关键问题上形成共识。
实际上,正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才使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更多的体制改革来解决。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字眼出现了83次。令人关注的还有,在报告中,提及“体制”的29处无一不与“改革”相连。
变化:重点领域新进展
河南省巩义市农民张志伟不到一周办完了餐馆开业的所有手续。他说:“以前开餐馆要跑卫生、工商、税务、检验检疫等多个政府部门,现在政府的行政审批统一到一个行政大厅里,对外透明办理业务,限期答复,再也不用一个个部门去‘烧香’了。”
张志伟切身感受到的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变化。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改革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重点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分量更重、层次更深、措施更细。这些改革惠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给相关领域和行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去年4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各级政府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进行建设。各地继续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核准、备案制度。不少地方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过错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政府网去年1月1日正式开通,各级政府网站相继向公众亮相,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服务公众的重要手段。
———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国企改革的指向更加明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去年16家国有独资公司开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8家中央企业完成新一轮兼并重组。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家分享企业利润,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开始进行试点。
———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电力行业基本实现厂网分开,邮政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邮政政企分开和监管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城镇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从去冬开始全面推开。铁路、民航、水务、市政公用设施等领域改革继续推进。
———金融、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继2005年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后,2006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上市。这些银行在股改的同时,公司治理框架初步形成,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人力管理等约束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围绕金融业转折期的新任务,前不久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做了部署。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继续改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继续扩大。
感受:改革温暖百姓心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过去一年里,一系列重大改革向纵深推进,给百姓生活带来积极变化。
在各部门各地区的改革探索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那就是改革更加注重科学性、协调性,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西安市在城市管理中积极探索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机制,拓宽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了政府与市民的良性互动关系。如今,道路、自来水、热力、天然气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设施建设,西安市民有了关键性的发言权。许多地方出台的一些重大举措,还注意听取群众和专家意见,黑龙江省政府发布“重大决策规则”,深圳市通过“市政府重大决策公示暂行办法”,都反映出了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正在逐步健全。
除了参与改革决策,让老百姓感到的温暖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社会领域改革方面。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受益学生达到488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全国已有1433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4.0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务院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部署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央发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后,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各地、各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专项行动,取得较快进展。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城镇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将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扩大到8个省份。积极探索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学生、儿童等纳入保障范围。在制度上实现了各类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全覆盖。城市低保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
农村综合改革方面。继去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改革步入综合改革新阶段。国务院决定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村税费改革为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
期盼:改革更和谐公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应该看到,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改革和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产生、累积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日益不公,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内部矛盾明显增多,腐败现象泛滥蔓延,公共资源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畸形分布等等,这些都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杂音。
说到对改革的期盼,经常在外打工的安徽省岳西县农民储昭远说:“希望国家像取消农业税一样,消除户籍差别,让农村人和城市人实现真正的平等。”取消农业税之后,在未来的一两年里,许多农民都迫切希望中央政府在缩小城乡差距上再迈实质性步伐。
专家分析,要改变社会的不和谐现状,理顺体制,就必须改革。不理顺分配关系、改革分配制度,不解决就业难创业难问题,不加强基层民主、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不从制度上防止“权力寻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改革、造成社会不公的改革、削弱社会发展力量的改革,以及损害民众当前和长远权利的改革,都应该是我们反对、取消和避免的。
任何改革都要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今后的改革,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社会和谐发展才能踏上坦途。
法治建设篇:公平正义之旗高扬法治建设篇:
公平正义之旗高扬
本刊记者 周立民 张非非 张琴
,为公平正义喝彩!”2006年10月11日,网友“咖啡茶”在国内一家著名网站上贴出长文《公平正义就是和谐》。热心网友激情跟帖:“这是我几十年来听到的最动听的一句话,这是一次伟大的实践、一次思想的突破。”
就在这一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民主法制更加完善”被列为和谐社会九大目标之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被浓墨重彩地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回首逝去的一年,中国法治领域大事不断、热点频仍。然而,隐藏在这些纷繁表象背后的,却都是对公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喜,源自于公平正义的彰显与进步;忧,来自于公平正义的缺失或迟到。
公平正义成为法治中国最强音
公平:“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释义简约、通俗。而要用法治实践来诠释、注解这个词组,却绝非易事。正是这个知易行难的“关键词”,成为一年来法治中国的最强音。
,公平正义”的唱响,闻之于中央高层的一次次重要讲话,见之于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并正被一项项重大战略决策及行动所呼应着。
始于去年初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正在全国政法战线轰轰烈烈地展开。这是一场将深远影响政法工作、政法队伍建设的头脑“风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而“公平正义”被列为其五项基本内涵之一。
2006年4月1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他要求广大政法干警要深刻理解、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政法队伍中强力灌输这一理念并使之成为普遍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不断推进,法律调整领域层面的不断拓展,人们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很多方面的社会矛盾正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司法渠道,人们期望通过法律手段讨回公道、讨个“说法”,对公正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政法干警正视群众反映的问题,牢固树立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的法治理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民主法治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并提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忽视了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高举“公平正义”大旗的2006年,将以这个姿态为人们所铭记。
以民主、科学精神铸“公平正义之制”
一位著名法学家说过,“立法不公,就意味着社会正义计量器的定盘星错位了”。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义,失去制度保障,公平正义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随着中央高层对公平正义的倡导,在制度建设、立法进程中,秉承民主、科学精神以最大限度实现制度公平正义,成为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被称作是“13亿人利益所涉”、“市场经济重要基石”、“承载着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对中国近30年改革的总盘点”的物权法,其立法进程已成为2006年中国人对民主立法精神的一次经典诠释。从2002年12月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以来,这已是第七次审议该草案,使其成为中国立法史上审议次数最多的法律草案。其间,这部法律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曾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各方意见,召开的座谈会、立法论证会难以计数,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数以万计。即将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对物权法草案进行审议。漫长的审议过程、充分的研讨辩论,见证着铸造公平正义之“法”的良苦用心、艰辛努力。
同样刷新中国立法史的还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该法在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通过。从1986年起草到最终“破茧而出”,这部法律经历了20年,前所未有。其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相关议案共计222件,参与联名的代表共计4044人次。
从2007年1月1日起,所有死刑案件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去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表决通过了这一历史性决定,这不仅终结了死刑核准权授权地方高级人民法院行使的20多年的历史,也成为我国法治的价值追求由“效率优先”回归为“公平正义”的标志性事件。1983年9月,为了遏制当时严重犯罪活动多发态势、支持“严打”,死刑核准权被下放至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然而,在“严打”取得成效的同时,死刑案件办案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佘祥林案、李久明案、杜培武案等一个个错案的曝光,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也引起立法者的高度重视。严格、审慎地使用最严厉的刑罚———死刑,2006年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共有497部法律、法规开始施行。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把合作社组织确定为未来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组织形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既立足中国国情又遵循国际惯例的企业破产法……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被审议通过。与此同时,劳动合同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批重要法律草案也经广泛征求意见,进入审议修改程序。
在回顾2006年中国法治建设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饱含激情地指出:“从关注平等主体之间的博弈,到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护,中国的立法无处不在体现宪法精神,2006年的立法,让民主法治的每一缕阳光,照耀在所有中国公民的身上。”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谢海定副研究员认为,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立法工作不再单纯追求速度,而是强调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凸显对立法质量的追求,“法治之法,乃为良法”。而公平正义,则是一切良法的精髓所在。
以“必严”、“必究”理念维“公平正义之道”
法是良法,但如果在执行中走了样、变了形,公平就会演变成不公平,正义就会退化至非正义。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理念,以“让贪官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追悔莫及”的决心,公平正义之剑斩向贪腐重灾区、罪恶多发区,让人们在2006年里深切地感到,公平正义的力量正势不可挡地向前奔涌。
腐败,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直接破坏、公然挑战,而近年来在一些行业、领域疯长的商业贿赂,更是长在经济社会肌体上的一颗“毒瘤”。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商业贿赂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隐蔽性强,大要案、窝串案不断,而且这些案件多与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权钱交易有关,直接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2006年,我国开始向商业贿赂全面宣战。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大增强了刑法惩处的震慑力;全国检察机关加大了查办力度,仅去年前10个月就立案查处1010件,批捕犯罪嫌疑人5117人,涉案金额8.8亿元;全国法院系统也加强审理力度,去年前9个月审理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案件5429件、公司企业人员贿赂犯罪233件,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上升。
国家严厉查处“齐二药”假药案、“欣弗事件”等药品安全事件,让人们更看到了中央情系民生、严肃法纪的良苦用心。食品药品安全事关无数百姓身家性命,但是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为首的一批官员,却利用权力大肆受贿,有的还袒护、纵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违规违法,“性质十分恶劣,案件造成的危害极大,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正本清源之后,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样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监管部门如何作为、如何用权,人们将拭目以待。
公共权力的滥用,侵蚀着政府诚信的基础,也践踏着社会公正的底线。严格贯彻“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精神,对腐败案件、腐败分子,一查到底,则是对公平正义原则最强有力的维护。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良宇、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山东省原省委副书记杜世成、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等一大批高官“东窗事发”,受到追究,彰显出中央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也坚定着民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念和信心。
文化新象篇:开局之年气象新文化新象篇:
开局之年气象新
本刊记者 张琴 黄会清 邓卫华 韩世峰
2006年,我国文化建设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及面,全面推开;多元化文化蓬勃发展,草根文化异军突起;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建设欣欣向荣,面貌一新,在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精神产品的同时,也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热”的文化理念
2006年末,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魏家桥村村民在家门口看上了区电影队免费送来的数字电影。清晰的画面及6个立体音响营造出的视听效果,让大伙大开眼界。
去年,像魏家桥村村民一样享受到免费数字电影的,还有浙江、广东、宁夏等8省区的16个市的农民。这得益于国家从去年开始进行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为搞好这项德政工程,各级政府投入1.268亿元。
文化德政来自于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执政理念。近年来,建立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针对城乡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国家强调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设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为此,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工程。2006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的进一步推进,为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加平等和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地还想方设法,努力探索新途径。如广东省首创“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等模式,盘活了文化资源,解决了部分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成都市提出“城乡文化一体化”理念,努力实现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的力度。据统计,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就达2.58亿元,比上年增长72.7%。财政并不宽裕的江西省继2005年斥资6000万元之后,2006年再次划拨1亿元专项资金,为全省农民看电影、看戏、开展文化活动“埋单”。
文化体制改革:踏上“破冰之旅”
旧有的文化体制,已经不适应文化发展的要求。2006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由试点向面上推开、向纵深拓展的时期。有学者认为,这一年,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年”。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总结了试点工作经验,决定向全国推广。
文化体制改革,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在北京,以北京儿艺、中国杂技团、北京歌剧舞剧院、中国木偶剧院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为标志,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产值达960多亿元,占GDP的14%以上;重庆红岩联线通过推出情景剧等方式,贴近观众需求,成为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的红色文化集团。
目前,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娱乐、演艺、会展等重点产业,一批产业基地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开始崭露头角,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我国国产电影达300余部,票房超过20亿元,其中数十部电影销往海外,动漫产品中的60%为国产作品。而在2003年,国产电影仅有140部,票房不足10亿元,几乎没有海外市场,80%的动漫产品都是日本和韩国的。
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实质性扶持,这成为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财政部会同文化部等部门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动漫产业发展基金”;文化部发布了包括921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总价值700多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这对于引导海内外投资者进入文化产业和逐步完善文化投融资机制都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全国有18个省区市出台或即将出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有关配套政策,13个省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有些地方还设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
文化多元化:大众文化掀起新浪潮
近年来,文化逐渐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6年,最为人关注的是草根文化的兴盛和通俗化学术文化的异军突起。
草根文化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广泛参与性。当李宇春、尚雯婕等平凡女孩在“超级女声”中一夜成名之后,“麻雀变凤凰”不再是一个神话。“电视选秀”这一被称为“平民狂欢”的特殊文化形式,成为2006年文化界乃至社会生活中一个极具特色的印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红楼选秀”……这些节目迅速占据了诸多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吸引着大众的注意力。大众的热捧,也让相关电视台收益颇丰。
博客的兴起,是2006年草根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符号。网络博客写作普及率越来越高,许多人借助这一大众平台走向成功。《第一次亲密接触》、《武林外传》等网络小说人气颇高。
草根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众成为文化的主体。全国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而且,与以往主要靠政府下乡送文化不同,如今农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农民以“自娱自乐”为特征的文化活动日益红火。仅在山西省,农民就创办了农民书屋1300多个,文化大院1900多个,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1700多个。
也正是由于来自百姓的文化渴望越来越迫切,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参与搭建学术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由此,一大批以前“埋头做学问”的教授学者纷纷亮相荧屏,用通俗的方式解读历史和文学,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机遇与挑战:文化发展面临新课题
我们在为2006年文化繁荣景象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正视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
首先,必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虽已进入推广阶段,但许多文化单位仍然处于负重前行的艰难之中。利益的合理分配、文化人才的培育、政策的具体操作、行业组织的健全、法律法规的完善等诸多难题,仍然横亘在改革的道路上。因此,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繁荣文化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形式多样和价格合理的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尽管新兴文化产业已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但繁荣不能掩盖问题,发展也无法忘记距离。作为文化大国,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一直是心头之痛。中国出版物在国际市场上远没有中国制造的玩具、服饰和电器受欢迎。推动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去,政府应在资金、税收方面对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惠。2007年是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文化市场分销领域将进一步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三,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虽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为农村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这种状况,要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继续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进服务手段,增加服务内容,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第四,和谐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但在目前情况下,建设和谐文化还面临许多挑战。因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起一个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多元的文化形态中确立主导,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低俗文化得到抵制。同时,通过文化影响人心的力量,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我们更应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完善的步伐,以更强的实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开放新风篇:开放中国迎来第三轮冲击波
开放新风篇:
开放中国迎来第三轮冲击波
本刊记者 邓卫华 李舒 熊聪茹
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直面开放。开放是如此触手可及,一名北京市民在沃尔玛超市货架上随手取走一件商品的信息,瞬间就能回传到万里之外位于美国阿肯色州的沃尔玛总部的服务器上;而美国芝加哥农产品交易所显示屏上一个微小的数字跳动,就可能影响到我国山东省德州市当地某个麦农的年终收入。
在经历了1978年初冬打破封闭状态的改革开放的第一次浪潮、2001年初冬在多哈会议上正式入世的第二次浪潮洗礼后,2006年的初冬,中国完成大幅降低关税、深度开放市场的承诺,结束对弱势产业实施保护的入世过渡期,站在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迎接第三轮开放冲击波。
入世5年交出高分答卷
2007年1月18日,济南。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并对外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实行国民待遇。这一时间比中国在入世谈判时承诺的最后期限整整提前了4个月。事实上,不仅仅是旅游,在银行、分销、物流等众多服务领域,中国已经多次如期或提前履行入世承诺,与世界同享中国加速开放的成果。
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显示,入世5年多来,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翻了两番还多。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国进口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是世界上进口增速最快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入世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其中世贸组织成员之间互惠互利尤为明显。
入世之初,以汽车等为代表的弱势产业一度最令国人担心,人们担心大幅降低进口汽车和汽车零件的关税将会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毁灭性冲击。然而,5年多后的今天,在与世界汽车巨头较量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实现了汽车出口超过进口,而且还把装备着中国产发动机的汽车卖到了海外。
入世既是对中国弱势产业的一场严峻考验,同时更是对习惯于行政审批和计划调控手段的中国各级政府的一次绝对挑战。5年多来,大量的行政审批项目被削减,与之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废止或修订。随着“后过渡期”的到来,我国政府部门在过渡期内保留的一些贸易管理手段被取消或受到限制,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期待着第三次开放冲击波能够发挥助推器的作用,以强大的外力催生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更加深刻的变革,促成中国各级政府尽早实现“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的宏伟目标。
5年前,曾有国外舆论预言中国经济将在入世浪潮的冲击下走向崩溃;5年过去了,不仅预言没有实现,相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还给中国入世总体表现亮出了“A+”的高分。
“走出去”渐上层楼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名叫埃弗莱斯的小镇上,400多名铁燧岩矿联合公司的员工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该公司长期以来都是这个小镇上最大的用工单位,只是2003年以前它的名字叫艾维塔克铁矿石矿,并一度因为美国钢铁业不景气而破产。2003年底,来自中国的莱芜钢铁集团和美国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联合对这家破产企业进行了重组,从而给这个人口不足4000人的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莱芜钢铁集团这次看似不起眼的投资,几乎改变了一个美国小镇行将走向衰落的命运。
入世以来,中国在不断吸引外来投资、大量出口从衬衣到计算机等不同产品的同时,许多像莱芜钢铁集团一样的企业开始尝试积极走出去,在壮大发展自我的同时,也为投资国家和地区带去就业和税收。2006年5月,山东即发集团投资400多万元建设的越南工厂正式投入运营,这家年产服装1000万件的企业不仅出口欧美不受配额的限制,而且还能为当地提供约600人的就业岗位。同年,位于浙江温州市的康奈集团与黑龙江东宁吉信工贸集团共同投资20亿元,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投建占地2平方公里的“远东康吉工业园”。从单个企业海外建厂,到多个企业联合在海外建立工业园,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始呈现出由单兵作战到抱团共赢的转变。
中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开放了一个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学会利用世贸组织赋予成员的权利,采取各种方式向海外进军,积极开拓空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如果说多数服装和制鞋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利用世贸组织游戏规则主动规避欧美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那么以华为、海信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则更多是着眼于跟进当地市场和实时追踪国际先进技术。
华为公司目前已在海外设立8个地区总部和32个分支机构,在硅谷、达拉斯、班加罗尔、斯德哥尔摩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同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等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成为我国申请国际专利最多的企业。
呼吸自由贸易的空气
入世以来,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享中国开放带来的甜蜜果实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建设,逐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域内货物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为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而努力。
2006年可谓是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年”。当年10月1日起,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实施,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启动。同年11月24日,我国同巴基斯坦签署了自贸协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外部组建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共拥有18亿人口,被称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未来世界第3大经济体”。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这是我国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服务贸易的协议,是继《货物贸易协议》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中国-东盟、中国-智利、中国-巴基斯坦乃至更多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双方经贸关系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双方在产业发展方面将进一步实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并为两国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某种程度而言,自由贸易区是对世贸组织多边贸易机制本身缺陷和不足的补充,也是世贸组织互利互惠理念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延伸和发展。在充分利用世界多边贸易机制和双边贸易机制实现多赢或双赢方面,开放的中国正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摩擦中充电成长
2006年10月6日,欧盟决定对我国生产的皮鞋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大部分中国涉案企业被课以期限2年的高达16.5%的重税。目前,多家中国制鞋企业已经联合起来,决定将此案上诉至欧盟法院,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而此前,正是因为这些企业联合起来积极应诉,主动走出国门游说、并与欧盟进口商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欧盟贸易委员会才将反倾销措施实施年限由5年降为2年。
从过去反倾销终裁后束手无策、被动接受,到如今联合起来积极应对,有组织、有步骤地按世贸规则维护自身权益,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以平常心态看待花样频出的国际贸易摩擦,在应对贸易摩擦的时机选择、方式方法运用上也日趋娴熟。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内部分产业也遭到了一些进口产品倾销造成的损害。在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接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后,中国企业逐渐觉醒过来,积极提出申请,合理地运用反倾销等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自身安全。
就在欧盟决定对我国生产的皮鞋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之前8个月,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同年8月18日,商务部根据倾销幅度初步裁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这一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此举不仅保护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安全,同时对于保障我国中西部地区300多万农民的基本生活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仅2006年一年,商务部就对5种进口产品采取了反倾销调查,其中两起案件已初步裁定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另外3起正在调查中。也是在2006年,商务部对立案的8种进口倾销产品做出终裁决定,裁定这些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并征收反倾销税,这些进口倾销产品大部分来自经济发达的欧、美、日等国家或地区。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权,从熟悉规则到运用规则,中国企业在摩擦中不断充电成长,守规意识越来越强,国际化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它们,终将在搏击第三次开放冲击波中腾空高飞。
不过,频繁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自主创新之痛。面对这样的难题和形势,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开放中国的不二选择;而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实现创新型国家梦想的重要基石。
协调新策篇:“四大板块”共绘一体化版图协调新策篇:
“四大板块”共绘一体化版图
本刊记者 皮曙初 张涛 赵东辉 熊聪茹
随着促进中部崛起纳入国家战略的视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框架终于在2006年完成“封顶”,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中国新格局迈进。
布阵:绘就最后一个板块的区域战略宏图
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六省的发展本身。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这是最后一个板块的战略宏图;在驶向市场一体化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中,这是“承东启西”的关键板块。传统的沿海与内陆两大板块分割局面,正在被东、中、西、东北四大各有侧重的战略方阵所取代,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日益明晰。
在完成了最后一个“集团方阵”的排兵布局后,2006年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的大幕已经拉开。在东部继续“领跑”的同时,中央政府加大向内陆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多年来,国家在西部地区重点加强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截至2005年底,国家在西部地区相继开工建设了70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投资总额约1万亿元。2006年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西部地区又新开工12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1654亿元。
2007年到来之际,东北老工业基地收到了一份盼望已久的新年大礼。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东三省在1997年12月31日前形成的历史欠税予以豁免,这是我国出台的又一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政策措施。专家表示,这项涉及100多亿元的免税政策将促进盘活东三省地区的存量资产,帮助国企轻装上阵,加速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
各地区和各部门也为扭转“东富西贫、南强北弱”的不均衡局面,谋求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各显神通。商务部推出“万商西进工程”,用3年时间推动万家境外和东部沿海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交通部门规划到“十一五”末,中部各省与相邻东部地区间将至少建成两条以上的高速公路通道,与相邻西部地区间至少建成一条高速公路通道。
互动、互补、互相促进,一体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宏图令国人叫好。有网民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充分表明了决策者深谙“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一被中国历史反复印证的规律;东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一日不能弥合,中国就一日不能“崛起”。有专家表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不仅将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走上了更乐观的道路。
融合:资本与资源涌动“北上西进”潮
不久前,湖北省公布数据表明:近年来全省人才流入人数已是流出人数的5倍以上,人才流动20年来首次出现了正增长。人才大省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的现实让湖北人扼腕,中部塌陷的尴尬一直让“九头鸟”抬不起头来,而今终于迎来“凤还巢”。
区域发展战略宏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版图的重新编织,更重要的是资本与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区域之间的合纵连横之势彰显无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说:“实现中部崛起,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的流动新潮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明确信号。为此,中部六省还在岁末发表人才一体化战略“武汉共同宣言”,探寻人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之路。
如果说“九头鸟”的“还巢”还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表象的话,那么,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重心整体上更加明晰地表现出的“北上西进”的新轨迹,则足以说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正在从体制和机制上带来深刻的革命,跨区域产业转移、重组及合作的势头强劲,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活跃的生产要素如同出笼鸟在区域间自由跃动。一个在市场之手牵引下“四大板块”比翼奋飞的经济一体化壮丽蓝图正展现在全国人面前: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有的省份已驶入快车道;中部6省承接和对接产业梯度转移,在承东启西中谋求奋力崛起;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重振“老工业巨人”雄风;东部则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演一出改变粗放发展模式的“转型”大戏。
大转型带来大转移,大转移带来大融合。上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开放迅速彰显出珠三角地区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又激活了长三角地区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潜力。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2006年,沿海开发的脚步向北跨出一大步。去年5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同时批准其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市则明确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的合作发展推向了新的起点,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初露端倪。
在实施了振兴战略3年多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数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等方面,增长速度也都高于全国水平。辽宁特钢与黑龙江北满特钢的成功重组,沈阳变压器厂收购长春变压器厂,哈啤集团收购长春银瀑啤酒,高调拉开东北大型国企跨地域联合重组的序幕。有专家惊叹:东北经济区崛起为中国“第四增长极”也为期不远。
,北上”是纵轴,而“西进”是横轴,一纵一横两条轨迹才是构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完整坐标系。伴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投资“西进”正在加速。来自商务部的消息令人振奋:近年来东部地区已有一万多家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最典型的是浙商资本,在产业梯度发展规律的引导下,绘出了一幅向西部大转移的“路线图”,以至走到全国都会听到一句共同的慨叹:只要有市场就有浙商。万商西进、东中西大市场的融合成为中西部地区挺进产业时代,实现开发和振兴的重要力量。
破壁:分工协作方能“又好又快”
合纵连横,融会贯通,无论“北上”还是“西进”,都是在走向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强烈冲动下带来的资本与资源的合理化布局,也是全国经济发展要求提升层次、整合资源的必然产物。从中央到地方顺势而为,内联外引,冲破体制壁垒,统筹区域发展。
联而不合只能各自为战,分工协作方能和谐共赢。去年底,长三角城市群16市市长聚首江苏省泰州市,谋求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并首次邀请泛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相关代表列席,互动机制正式启动。导入了合作机制,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初显“1+1>2”的放大效应。
从点状拉动到各个大经济圈、城市群组“抱团”互动,区域经济的“圈”、“带”、“区”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版图上纷纷出现。从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带到江西昌九工业走廊,从成渝经济圈、陕甘宁川的区域合作到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圈和经济带一展风采,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和撬动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融城大公交”、“通信一体化”、“人力资源合作”、“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等正在变为现实。被视为“坚冰”的种种体制壁垒,在宏观战略与市场冲动两只强力大手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消融。
但是,破冰之旅并非一帆风顺。诸侯经济、地方保护仍大量存在,在内联外引中产业结构雷同,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和竞争对手拼得你死我活,不惜从外地捞取稀缺资源,却对外地产品筑起藩篱。区域发展不平衡,加上行政割裂和政绩考核不科学以及财税体制弊端,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障碍还不少。
区域经济发展贵在协调,贵在一体化资源配置体系下的合理分工。各个地方应该各有侧重,不能你搞一摊,我搞一摊,在同一个水平上竞争是没有出路的。比如汽车生产大家都可以搞,但是应该拉开档次,各有分工,你搞发动机,我搞材料,他搞组装,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专家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要从政府职能上根本解决这些市场分割的问题。通过健全全国统一市场,完善区域互动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深化分工合作,我国长期行政分割的地区经济格局方能真正被打破,从而促进经济资源的整合,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最近,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这将推动各地区切实摈弃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真正致力于科学发展。“四大板块”在发展重点和路径上应该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对自己在区域内的产业分工角色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对那些更适合外地发展的产业领域必须割爱,在资源与资本的重新配置中有所“取”必有所“舍”,如此方能实现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干部新举篇:“换届选举”助推干部制度改革干部新举篇:
“换届选举”助推干部制度改革
本刊记者 张非非 周立民 邓卫华
?镇干部被破格提拔为省厅处长、干部任前公示政绩、二次推荐、延伸考察、心理测评……2006年,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的“换届选举”,助推干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国各地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亮点纷呈,气象一新。
经中央批准列入2006年党委换届计划的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14个省区党委换届选举已全部顺利完成。今年进行党委换届的17个省区市的干部考察和换届选举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公推、海选“基层试水”用人更加公开透明
今年38岁的孙鸿斌是江苏省射阳县海河镇新当选的镇党委书记,他是经过3轮民意代表推荐,参加党员代表选举而最终当选的。
孙鸿斌说:“与我一起竞争书记岗位的有60多人,经过层层过关才胜出,获得这个岗位很不容易,我也很珍惜。”
孙鸿斌说,共有200名党代表、人大代表、企业家、普通群众等民意代表画票同意他当书记,经过第二轮、第三轮类似的画票,他和另外两人被确定为初步人选,经过撰写调查报告、发表演讲等程序后,由县委常委会无记名画票,结果自己得票第一,成为正式候选人,交给镇党员大会选举。
江苏省在2006年的乡镇换届选举中,对891名乡镇党委书记候选人实行“公推”制度,为全国首创。由过去党组织酝酿、提名,变为党员和干部群众公开推荐,进一步扩大了民主,为落实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创造了新平台。
在2006年的地方党委集中换届中,中央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把扩大民主的要求贯穿于换届工作的全过程。
和江苏省一样,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紧紧抓住提名、考察、选举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认真落实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这次地方党委换届成为发展党内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这次基层换届过程中充分发扬了民主,改变了过去“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避免了“领导定名单,下边画圈圈”式的暗箱操作。
而更具意义的是一种用人导向的变化,使干部由过去干事情“对上负责”为主,转变为对上、对下都要负责,对下负责更重要。被提名的候选人首先要被群众认可,如果没有群众公认,连提名这一关都过不了。
四川省社科院政治所副研究员李羚认为,把干部选拔的过程“亮”给群众,赢得了社会层面对党委用人标准、用人导向的认同,更赢得广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创新意义。
试行综合考评新法破解识人难题
辽宁省在去年换届工作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做法叫“延伸考察”,规定对在现工作单位任职不满3年的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应当到其原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考察,避免考察结果失真失实,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记者在辽宁省委组织部采访时了解到,现在有个别考察对象本来在原单位口碑不好,但由于工作调动后现单位对其了解不深,或是因为希望其尽早离开现单位等想法作祟,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延伸考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辽宁省某市曾有一名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公开选拔中综合成绩第一,在现单位推荐票达95%以上。按照以往的考察办法就可以通过了。但延伸考察到其前一个工作单位时,却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考察组找7人谈话,就有6人提出此人有问题,并举出了实例,经进一步调查核实,最终取消了其拟提拔人选的资格。
可以说2006年换届选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四川、浙江、内蒙古、辽宁、江西、河南等省区作为中组部试点,试行“二次推荐”、“延伸考察”等新的考察举措,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地考察、综合评价等六个环节,使干部考察更加科学有效。
辽宁省委组织部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新的考核评价办法,将过去单纯的“官评官”变为现在的“官评官”与“民评官”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的认知评价、教育引导、监督约束的功能,使干部对“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目前,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受到广泛认同。
在中组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大框架下,各地积极探索科学的选人办法,许多做法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沈阳市将心理素质测评引入党委换届中的干部考评。去年沈阳市在对辽中县党委班子换届新增常委考评中,对4名候选人进行心理素质评价考核。首先为心理素质民主测评,让老百姓评价各位候选人的心理素质高低;其次为心理素质书面测评,候选者要在2小时内完成500道题的测试;最后是面试关,通过相关案例考察候选人的应变处理能力。三方面综合后,以4人心理素质测评排序,做出指导性和预测性结论。
沈阳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认为,公开选拔中采用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新方法,对于提高科学选拔任用干部有一定作用,有助于对参选对象实际工作能力的认知。
此外,各地在换届工作中认真把好廉洁自律关。所有提名人选都征求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对确有问题的,坚持不提名,对反映不实的予以澄清。这些措施保证了提名人选具有较高的德才素质和较好的民意基础。
凭实绩看德才折射用人新理念
2006年7月15日,湖南省委在全省加强县乡干部队伍建设座谈会上宣布,破格提拔5名乡镇党委书记到省直厅局任正副处长。其中东安县大盛镇党委书记周娟华,被提拔为省水库移民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祁东县石亭子镇党委书记谭敦龙,任省信访局督察处副处长、正处级调研员。
花垣县两河乡党委书记吴兴顺也是被破格提拔的5人之一。他1993年以来一直在基层乡镇工作。他说:“我没有任何‘后台背景’,我的提拔重用不是论资排辈、跑官要官的结果。”
一石激起千层浪。湖南省委此举,堪称在全国开了先河,立即引来一片叫好和热议。
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县、乡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基层,而乡镇处于最末端。作为乡镇党委书记,他们的级别只相当于省市级机关的科级。尽管在基层长期摸爬滚打,许多都有可圈可点的业绩,但是按惯例,乡镇干部要到省厅任职,必先经过县、市两级台阶,升迁确实非常不易。而今,直接提拔到位,无疑打破了原来某些提升干部的老框框、老套路,为那些扎扎实实、安心基层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开辟了升迁新渠道。湖南的做法,其实质是干部人事制度的一次“破冰”之举。
湖南省委重用“乡官”,连同其他一系列重大人事举措,折射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理念,也用事实说明,凭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正在形成。
记者从各方面了解到,这次集中换届选举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各地出台选人用人新举措、新办法最多的一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国各行各业有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一个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正在形成。
国防新剑篇:国防建设的铿锵足音国防新剑篇:
国防建设的铿锵足音
本刊记者 李宣良
军事训练向信息化加速转变,武器装备迎来“四新时代”,部队实施“开门建军”……在回顾2006年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时,这些新词汇成主流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用语,折射出人民军队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征途上的铿锵足音。
聚焦信息化:军事训练开始历史性转变
首次远程机动作战演练刚刚鸣金,“砺兵─2006”山地进攻战斗演习战鼓又擂;“前卫─206B”实兵检验性演习激战正酣,中美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又如约登场……2006年的演兵场上,信息化特征更加明显。
在“确山─2006”演习中,济南军区某摩托化步兵师司令部通信参谋王国斌作为“红军”一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战备等级转换、远程机动、隐蔽伪装、集结展开、战斗实施等各个阶段,“蓝军”强大的电磁干扰一直如影随形,试图压制和瘫痪“红军”的通信指挥。“在别人眼里辽阔明朗的天空,在我看来却是由无数电磁信号编织成的诡异‘天网’。”王国斌说,“只有撕破这张看不见的‘网’,才能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
王国斌的体会,道出了现代中国军人的感受。在部队的日常训练和多起重大演习中,“复杂电磁环境”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突出强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演练,是中国军队大力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前卫─206B”军事演习中,济南军区的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战部队、新型炮兵部队、特种作战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接受了作战能力的严格检验。“正如演习代号‘前卫’一样,演习课题全部是为着眼未来战争而设置的。”济南军区司令员范长龙说。
除了复杂电磁环境外,参加演习的官兵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共同的“对手”———“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在几起重大演习中,导演部都采用这一系统,对演习全过程、全要素、全员、全装进行考核和评估。
“战争年代,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如何,一场战斗便见分晓。和平时期,军事演习就是检验部队作战能力的最好形式。”“部队演习评估系统”研制者之一、石家庄陆军学院教授马开城少将说,信息化条件下的演习必须有科学严格的评估手段。“部队演习评估系统”以量化行动结果来评估作战能力,将其分解为5大类、34小类。马开城告诉记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息决定战场,数据决定成败。”
,与其说这是一次实兵考核,不如说是一场实兵对抗。”带领部队参加解放军首次远程机动作战演练的某旅旅长王新感慨道:“‘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就是对手,它牵引着部队战斗力水平向着更高层次跃升。”
武器装备迎来“四新时代”
2006年岁末,最让广大军事爱好者高兴的莫过于期待已久的歼─10战斗机公开亮相。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战术要求。
而作为中国国防工业建设成就的一个综合性展示平台,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中国制造”的各种武器装备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军事专家、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群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国防工业迎来了精确制导时代、新动力时代、新概念武器时代和装备透明时代。
在本届航展上,最让军事专家和军事迷们惊喜的,莫过于“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P12战术导弹系统、FT─1和FT─3精确制导炸弹等由中国自主研制的一批精确制导武器系统。
人们发现,中国国防工业的开放和透明程度“令人吃惊”,一大批过去被认为需要保密的武器揭开了神秘面纱。这种透明度的增加,表明中国对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充满信心,同时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正如滕建群指出的,伴随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防工业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的计划模式走向市场。2006年见证了这种根本性转变。
加速推进人才战略工程
新年伊始,清华大学国防生赵志升、覃文强给母校发来喜报———2006年,这两名在南京军区某部基层部队工作的国防生,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双双立功受奖。“随着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加速推进,国防生在部队有了越来越大的用武之地。”清华大学国防生选培办主任牛亚军说。
2003年中央军委专门制订《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对2020年前解放军人才建设作出了整体筹划和部署。全军各级单位切实把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摆到突出位置,把人才建设作为党委的经常性中心工作。各大单位普遍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精心筹划本单位人才建设。
近年来,军校从士兵中招生规模逐步减少,不断增加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数量。同时,逐年提高培训的起点,从2004年开始,军校生长干部招生基本实现了本科化。
在人才培养渠道不断拓宽的同时,高层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10年前,解放军研究生年招生数量只有1300人,目前已超过1万人。从2002年开始,在14所高中级指挥院校开展了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有3000余名指挥军官和机关干部参加学习。在三军部队,硕士连长、博士团长已屡见不鲜。
以前,在陆军部队看到穿海军军装的人,或在空军部队见到陆军军官,许多人会感到惊奇。而今,从总部机关到各军兵种,从科研院所到作战部队,随着干部交流任职、交叉代职、岗位轮换的路子越走越宽,身着不同军兵种服装的军官早已和谐地融为一体。
解放军迈入“开门建军”新时代
报道2006年解放军几次重大军事演习的中外记者发现,中国军队演习的开放和透明程度大大超乎他们的想象。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光谦少将认为,频频举行的中外联合军事演习表明,中国军队已经迈入“开门建军”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开放与国家的开放是同步的。”彭光谦说,“关起门来搞军事建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中国军队提供了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缩短与发达国家军队“时代差”的战略机遇。
迈入“开门建军”新时代的中国军队,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用实际行动捍卫着世界和平。
2006年7月26日,杜照宇和他的3名同事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不幸遇难。在7月30日的追悼会上,联合国为这些用生命呼唤和平的勇士降半旗致哀。3年前,同样是中国军人的郁建兴,为了履行联合国赋予的武器核查职责,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郁建兴到杜照宇,展现的是中国军人的使命不断拓展的轨迹,彰显的是中国军队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军人,一向被视为“保家卫国”的神圣群体。然而,杜照宇和他此前的7位中国军人,却为了陌生国度人们的安宁生活,将自己的鲜血抛洒在了异国他乡。
无论是在毒蛇猛兽出没的柬埔寨丛林,还是在热浪滚滚的西撒哈拉沙漠,无论是在疫情肆虐的刚果(金),还是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军人,承担起联合国赋予的维和重任,肩负着捍卫全人类和平的使命。
不仅仅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越来越多中国军人的身影出现在了国际救援的灾难现场。伊朗巴姆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以军人为主体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总是在第一时间赶赴灾难现场,为当地灾民送去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时,中国军队义无反顾地高擎起反恐利剑。中吉联合反恐演习、“上海五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演习、中巴联合反恐演习、“东方─反恐2006”演习等接连上演,中国军队与他国军队合作反恐的能力不断增强……
从保家卫国到维护世界和平,从国内抢险救灾到参加国际救援,从抵抗外来侵略到参与多国联合反恐演习,中国军队的职能和使命在不断拓展。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 编辑:林双川 李力 颜彦 薛凯 王秀真 孙爱东 秦交锋 苏娅)
政治观察五千提案“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答复”
五千提案“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答复”
本刊记者 林双川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宋宝瑞告诉半月谈记者,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以来,全国政协一共收到5158件提案,立案4999件,这些提案分别送交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相关省级党政所属部门的166个承办单位。
提案办理机构要求“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答复”,没有立案的也要转交有关方面参考。宋宝瑞披露,政协提案围绕国计民生大局和社会关注热点建言献策,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许多提案通过《重要提案摘报》、《政协信息专报》等直达最高层。2006年就报送了重要提案60多期,中央领导直接批示18人次。
民建中央提案,助推人大“两税合一”立法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民建中央提出一份提案,建议“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提案认为:入世前外资企业在我国享有税收优惠等诸多超国民待遇,但在入世后,特别是在入世后过渡期,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我国关税在近年内将接近最终减让水平,内资企业将面临真正的生存挑战。只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资企业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展开竞争。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已经成熟”,实施“两税合一”已刻不容缓。
提案立即引起有关部委重视,迅速组织讨论研究,很快将形成的文件提供人大立法部门研究参考。2006年12月2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明确规定: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新税率确定为25%。2007年1月8日,全国人大有关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建议将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
民建中央调研部郭群峰告诉记者:“应该说,包括民建中央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提案,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尽快统一的呼声,对中央在此问题的考虑上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农工党建议关注“城市贫困”,国务院列为工作重点
去年3月,农工党提交了一份《关于防止城市部分人群相对贫困化》的提案。
提案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关注社会公正和稳定,呼吁重视城市贫困人群,建议创新救助模式,设立城市扶贫帮困基金,实行社区对口援助等。
提案受到国务院研究室高度重视,他们与农工党有关人士多次电话沟通。国务院研究室在提案办理答复中写道:“贵党提出的提案,从五个方面准确反映了目前部分城市人群相对贫困化的现状,并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合理建议。国务院研究室在收到提案后迅速组成了调研组,初步就‘关于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关于城市廉租房问题’以及‘关于当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其中‘关于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的调研报告做了重要批示,并已送达有关部门。”据悉,国家已经把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纳入今年的工作重点。
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部副巡视员梁红告诉记者,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围绕新农村建设、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以农工党中央名义提交了25件提案,2006年9月底,这些提案全部得到承办单位的办理和答复,许多建议和措施得到吸收采纳。
军队政协委员反映官兵呼声,总政治部充分肯定
甘晓华是来自军队的全国政协委员,曾经作为第一提案人提交多份提案。
2005年他在进行军人工资收入、军人家庭生活调查研究后,写出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视军人社会地位问题》的提案。
提案认为,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军地收入反差大,公众对军人的认同感发生变化,对军队建设产生了影响,应引起重视,并就提高军人社会地位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此提案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充分肯定,认为所提的建议“符合军队建设实际,代表和反映了当前广大官兵的愿望和呼声”。之后,2006年,国家落实了一系列提高军人社会地位的措施,其中包括军人增加工资、进一步落实伤残老兵、军烈属优抚政策等。甘晓华说:“当然这不一定完全是此提案起到的作用,但是至少反映了中央对军队政协委员建议的重视。”
中央纪委:办理提案推动反腐倡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2006年的提案办理工作有关报告上批示,要求中央纪委对“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每一件建议和提案都要有负责任的回复”。
中央纪委副书记、秘书长干以胜,以“中央纪委机关提案办理的第一负责人”身份,要求中央纪委把办理提案与确实改进工作作风、落实反腐倡廉任务紧密结合,突出重点、认真答复。
据中央纪委办公厅案件管理局副局长徐志华介绍,2006年,中央纪委办公厅承办政协提案25件。办公厅将提案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专题报告,中央纪委及时了解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纪检监察热点,采纳提案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提案对决策的参考价值。
如全国政协委员汤燕雯提出要构建“问责”体系、落实“问责”制度。根据提案建议,中央纪委进一步研究制订了有关问责制的规定,就起草《关于党员领导干部问责制的规定(试行)》进行调研论证,起草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条例》等。
有政协委员提案指出,药价虚高、药品回扣现象屡禁不止,是导致老百姓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提案提出的问题,中央纪委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和改进药品定价方式,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方式,严厉打击医药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取得明显成效。
徐志华表示,中央纪委承办的提案涉及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重要问题,“涉及面广,答复的要求高,难度大”,为此,确立了“突出重点、分层办理、整体推进”的办法,以点带面,通过办理重点提案带动整个办理工作按时完成。
记者了解到,中央纪委把《关于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提案》、《打击公款行贿是当前反腐败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等列为重点办理的提案,主动与会办单位财政部等沟通,向提出提案的政协委员当面汇报办理情况,听取办理要求,提出改进措施等。通过办理重点提案,进一步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编辑:王永前)
为和谐奔走的全国人大代表为和谐奔走的全国人大代表
本刊记者 李舒 周立民 张琴
全国人大代表,多么光荣的称号!他们肩负人民重托,履行神圣职责。一年来,许多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奔走在民间,搞调查,摸情况,询国计,问民生。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我们选择几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他们为和谐而忙碌的生活做一扫描。
罗益锋:我的生命为百姓燃烧
70岁的罗益锋代表说起话来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敏锐和幽默:“每天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思考问题,寻求对策,思想永远跟着这个时代,哪有时间去老?”
从1988年至今,罗益锋已连续四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刚当选人大代表后,罗益锋走访京城的老百姓,得到最多的回答是两句话:“管用吗”,“有什么用啊”。罗益锋说,我得用实际行动来改变群众的看法。
那时候,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的群众对红领巾湖的污染反映强烈,方圆1公里内都能闻到臭味。罗益锋就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治理污染的意见。湖水恢复了清澈,附近的居民放鞭炮庆祝。这件事让罗益锋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同时也让他意识到,只有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履行代表的职责。罗益锋为自己定下目标:每年走访各界群众500人!
近2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厂矿、学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田间地头。为了征求夜班工人的意见,深夜一两点,他还在车间里转;为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他与修鞋匠一谈就是半天。近20年间他走访了10000余名群众,累计收转人民来信1000余封。
如此大的工作量在人大代表中实属罕见,而罗益锋作为我国材料学和化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承担着大量科研工作。罗益锋笑着告诉记者:“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常数,就看你怎么利用,生命不燃烧就是浪费。”
罗益锋的名字不胫而走,大家有了什么难事,都会向他求助。家门口的道路不平,房产物业纠纷,看病难、上学贵,农民工子女没书读,农业的金融支持不足……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国家大事,只要有道理,罗益锋都来者不拒。
提出重要而可行的议案是罗益锋实现人大代表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自九届全国人大开始,他所提交的议案逐年丰富和完善。截至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罗益锋在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上被采纳的议案多达67项。
今年两会,罗益锋把眼光投向了“农副产品物流”和“企业职工的工资待遇”等问题,70岁高龄的他,两会前一直在京郊农产品批发市场搞调查。
姜彦秋:既然当代表,就得为人民
,不能头顶着全国人大代表的帽子不干事。”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姜彦秋说。
2003年,她以高票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10来天,还没进京开会,姜彦秋就接待了第一位登门求助者———肥西县的一位40多岁的农村妇女文翠。姜彦秋告诉记者:“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很多,非常憔悴,一进门就跪下了,我赶紧扶起来,请她慢慢讲。”文翠流着泪说,姜彦秋流着泪听。
文翠是在村里一位“文化人”指点下找到姜彦秋的。此前,文翠已经上访了6年多,跑了很多路,找了很多人,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文翠家住巢湖边,和丈夫捕鱼为生。1997年的一个夜里,一艘机动船拖破了他家赖以为生的渔网,丈夫急了,跳上船要求赔偿,船却加大马力驶离现场。第二天,丈夫的遗体被从水中打捞上来,法医鉴定是溺水身亡。船上4人判刑最重的是3年,最轻的6个月,附带民事赔偿6万元。可就这6万元,文翠追讨了6年却一分钱没拿到。湖边的草房已摇摇欲坠,上初中的女儿由于交不起学费,辍学到城里打工。
把文翠送出门,姜彦秋提笔给安徽省高院写了一封信反映情况。过了几个月,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的姜彦秋听不到一点回音。她急了,又写了一封信。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头绪。其间,姜彦秋隔三岔五给法院有关部门打电话,对方总是回答:“姜代表,你不能急,我们在办,天太热,找不到人。”姜彦秋又急又气:“那位农民家里的房子都快倒了。”
当年年底,姜彦秋终于逮着一个好机会。最高人民法院一位领导到安徽检查工作,请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座谈听取意见。在座谈会上,姜彦秋情绪激动地说:“法院的前面都有人民两个字,不为民解忧,怎么取得人民的信任呢?”当天下午,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找到姜彦秋,说先期执行两万元。
,文翠打官司”之后,慕名而来向姜彦秋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农民工王海侠严重工伤致残,企业不仅不赔偿,反而提前解聘,上访几年无果,姜彦秋东奔西跑,帮他拿到了赔偿款;残疾人、下岗工人杨明贤遭遇“法律白条”,姜彦秋一追到底,帮他讨回了公道……
张明梁:我替老百姓来说话
50岁的张明梁,是重庆钢铁集团炼钢厂动力环保车间主任,也是一名热心肠的全国人大代表。72岁的李裕芬,是一位为了独生子范李的冤案奔走了23年的老人。他们素昧平生,一封来信却将他们紧紧地联在了一起。2006年7月,在张明梁的帮助反映下,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书面形式回复了对范李一案的决定和意见。
从黑发告到白发的李裕芬激动地说:“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虽然儿子不能复活,但我一定要还他一个清白。”1983年10月23日,是李裕芬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24岁的儿子范李被大渡口区新山村派出所叫去审查。在约4个小时审查后,范李出现了昏迷,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重庆市公安局的调查结论为,范李系服巴比妥中毒死亡。李裕芬却坚持认为,儿子是死于刑讯逼供。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老人一度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独自摆小摊把儿子拉扯大的李裕芬,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儿子怎能就这样撒手人寰,她决心讨回公道。23年来,李裕芬上访近千次,到北京就有十余次,发出信件近两千封。但范李一案始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明确答复。
张明梁去年收到了李裕芬反映情况的信件,于是他踏上了为这位白发母亲呼吁奔走的道路。2006年7月,经过调查,最高人民检察院给予了回复。
张明梁作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4年来共提交建议和议案36件,对每年平均几十封的群众来信都一一调查并回复。近年来,张明梁调查了退休教师待遇、信用社存单执行案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并最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赢得了百姓赞扬。“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就是要替老百姓说话,要关注民生热点,解决老百姓最实际的困难和问题。”一身蓝色工作装的张明梁严肃地说,两眼炯炯有神。
(编辑:孙爱东)
经济纵横沙尘暴的警示春节食品安全:一根绷紧的弦83
村镇银行:为新农村建设“造血”
校园话题当“花花公子”能成为理想吗
4? 当“花花公子”能成为理想吗
有学生在作文中说,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花花公子,开名车,抱美女,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且,据说这样的理想还得到了许多同龄人的认同。那么,真的应该把当“花花公子”作为理想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创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享受。我们应该看到,在青少年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上物质至上思潮的一种反映,也是近年来真正的理想、信念有所丧失的一种反映。如何引导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抵制腐朽文化,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 (编辑:王秀真 苏娅)
努力奋斗是我的理想
如果我们老师也出这样一个作文题,我想我会这样写:“我的理想首先是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我认为,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了成功,那么开上名车、过上优质的生活也不为过吧!毕竟这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
但话题中提到的那位同学就有点不应该了。过上好日子是一回事,但想当“花花公子”却是另一回事!不管在哪个时代,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把当“花花公子”作为人生理想。因为“花花公子”般的人生是颓废而堕落的,在生活中只索取不回报,没有严肃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人,我想无论在哪都是不受欢迎的。
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想。合理的享受只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回报,对此,我们只应适当接受,而不应当做理想无止境地去追求。
河北省 汪伊宁
“花花公子”成理想是谁的错作为中学生,我们其实大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我的理想就是将来成为一名作家。虽然不知道理想究竟有多远,但我们毕竟在真真切切地憧憬,也在实实在在地努力。
然而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现象,让许多同学的理想中掺杂进了不好的东西。比如越来越多的“花花公子”开始“潇洒”走上荧屏,一些明星、大款热衷于花钱摆阔,于是过奢侈的生活被许多同学当成了一种时尚。
在学校里,许多老师整天只把“上重点高中”、“读名牌大学”挂在嘴上,有的还有意无意地向学生灌输“考得好就能升官发财”的理论。我就曾经遇到过一位班主任,他平时总给我们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有一次,他发现班里一名男生早恋,竟当着几位同学的面教训这名男生:“小孩子现在着什么急找对象,把书念好了,将来什么样的美女找不到?”如此“教育”,我们怎能分辨“花花公子”是不是可以当成理想?
一位前人曾经说过:人类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能称其为人。所以我认为学校和老师,不应只把目光盯在我们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还应当适时给予我们一些理想教育。社会舆论也不要再继续渲染那种“花花公子”的生活,一夜成名的“典范”,这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三十四中学 程歆瑜别被不良文化侵蚀我也是一名中学生,我认为一些同学之所以将当“花花公子”作为人生理想,那是因为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冲击太大了。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不仅限于从老师、家长那里,还有更多的途径,比如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而从这些媒体所提供的一些信息里,我们经常可以感觉到,好生活的标志就是开名车、住别墅,有美女围在身边。
我们都处在青春期,对周围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既然这是一种时尚,那么我们就会模仿。看到电视剧里的成功人士都是这么活的,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幻想将来能像他们一样。可以说,这些东西所反映出的价值观,正在污染着我们这一代中学生,使得一些同学不能自拔、自控,被不良文化所侵蚀。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 王士强百事咨询农村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政策问答
4 农村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政策问答
编者按: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为此我们做了一组有关政策的问答。
问:免除学杂费的对象有哪些?
答:按规定,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包括:在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还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问:政策实施后每名中小学生少花多少钱?
答:免除学杂费后,每名小学生一年少花140元左右,初中生少花180元左右,贫困寄宿生少花500元左右。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将受益。
问:免除学杂费后学校还可以收哪些费用?
答:按规定,免收学杂费政策实施后,学校只能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项目和寄宿学生住宿费。自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取消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学校和教职工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问:如果出现乱收费应该如何处置?
答: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应据实结算,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回扣”,严禁收取如手续费等任何形式的服务费。违反者按乱收费严肃处理,并追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的行政责任。
读者之页莫让农村成为“三废”市场
“黄昏恋”须防“短、平、快”
国际时事美国疲软了吗美国疲软了吗
周盛平
2002年10月,美国参众两院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决议,授权布什总统“在必要时”对伊拉克动武。
? 如今,国会山的人们正忙着批评布什增兵伊拉克的政策,激烈反对包含了4814亿美元巨额国防支出的政府预算报告。一些民主党议员甚至坦言,绝对不会让这样的预算案在国会通过。
2001年阿富汗战争,美国与90多个国家建立了空前广泛的反恐联盟;2003年伊拉克战争,30多个国家向伊拉克派出了军队;如今,至少已有14个国家从伊拉克撤军,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也将在今年5月部分撤军。
2003年攻下伊拉克后,布什出访亚洲,十分强硬地表态:“亚洲的每个国家以及全世界现在面临着一个抉择”,超级大国的霸气溢于言表。2006年,同样是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年会的布什再访亚洲,态度和行动收敛很多,只是说:“美国仍将参与亚洲事务。”
这样的反差,被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前主席格雷厄姆·富勒称为“超级大国疲软”。
超级大国已疲深陷六重困境
正在美国华盛顿做访问学者的陈向阳博士告诉半月谈记者,美国霸权扩张过度、战线过长、树敌过多,陷入了全球战略困境,说美国患上了“超级大国疲软症”并不为过。
在美期间,陈向阳参加了美国三大顶尖智库先后举办的伊拉克问题研讨会。通过观察,他把美国全球战略困境归结为六大方面:
其一,美国在伊拉克骑虎难下、进退两难。“伊战”即将满4年,美军死亡人数也已超过3000,但布什政府既不甘失败,更害怕失败,而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其二,美国在“大中东”陷入了困境,面临的危机越来越多,各种危机相互交织,使美国疲于应付。这包括伊拉克危机、阿富汗危机、巴以危机、黎以危机、巴勒斯坦与黎巴嫩各自的内部危机、伊朗核危机等等。有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指出,美国增兵伊拉克将使阿富汗战事更加吃紧,“塔利班”与“基地”组织将从中得利,美国在两大“战场”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可见一斑。
其三,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奉行错误的双重标准,致使国际防扩散形势日趋严峻,美国在朝鲜和伊朗两大核问题上同样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
其四,美国的全球“反恐战”陷入了“越反越恐”的困境。美国不仅无限扩大“反恐”范围,还将其上升到“西方自由民主”与伊斯兰极端主义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美国新任国防部长盖茨宣称,美军将在未来5年增兵9.2万人,以应“反恐战争”之需。但是,普通美国人的安全感仍然不高,一再担忧美国境内将遭受新的恐怖袭击,认为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其五,美国在“反恐防扩散”与“防范大国崛起”两大战略重点之间、在改造“大中东”与主导亚太两大地缘重点之间难以有效兼顾。
最后,布什政府本身更是内外交困:在外身陷中东与阿富汗,在内深受民主党主导的国会制约。“伊战”越来越不得人心,布什的“新战略”也不受欢迎。调查也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反对向伊拉克增兵。
战略失误“布什主义”自酿苦酒
在多数国际问题专家看来,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对美国来讲既是一次灾难,也是一次机会。靠法院判决上台的布什总统不仅巩固了政权,美国也赢得了全球的同情,赢得了二战后最好的道德资源。这在客观上帮助美国扩展了全球影响力,美国在全球的战略态势进一步改善。
但是,真理与谬误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认为,美国新保守派夸大了问题的重要性和威胁,在“反恐”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致使美国陷入现在的困境之中。
以美国副总统切尼和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人为代表的新保守派,其对外战略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与意识形态色彩,自以为美国实力“天下无敌”,美式“民主”具有无比优越性,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美国应不择手段地将其加以推广。
正是在新保守派的推动下,在以“维持世界霸主地位”、“先发制人”、“单边主义”为特征的“布什主义”的指引下,美国在“9·11”后发动了两场战争,退出了《京都议定书》,推出“大中东民主计划”,以对抗的态度和双重标准应对有关核扩散的问题,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
而其中,伊拉克战争更是成为美国的最大败笔。陈向阳认为,它打破了中东固有的平衡,激化了中东地区的各种矛盾,助长了伊斯兰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
影响力下降“一超”地位并未大动摇
每当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时,关于美国是否衰落的辩论就会出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后是如此,“9·11”以后也是如此,从2003年前后出版的《美国时代的终结》、《美国强力的衰落》、《帝国之后》等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
现在,美国国际形象持续恶化,布什政府内外交困,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已经或者将要走向衰退?
陈向阳认为,“伊战”并非“越战”,现在下肯定的结论为时尚早:伊拉克的情况与当年的“越战”大不一样,伊拉克相当一部分暴力冲突属于教派之间的仇杀,而真正针对美军的有关武装组织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更多的只是通过滥杀无辜来恶化安全形势,难以有效重创美军有生力量。所以,伊拉克问题对美国的制约,主要体现于伊战久拖不决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性牵制,包括导致美军兵员严重不足、军事资源遭到大量消耗、美军的战略机动性与全球行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但必须看到,美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金灿荣认为,近年来美国的综合国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经济上,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了3.6%;军事上,无论是军费开支、军事技术水平还是军队的全球部署能力,美国都具有绝对优势。美军正在完善其全球军事版图,非洲司令部的组建已迈出实质性步伐。科技上,美国遥遥领先,一个标志是2006年度诺贝尔各项科学奖和经济学奖全部被美国人摘取。
帝国梦远多极化在合作中前行
苏联解体后,一些人曾为美国单极世界的到来而欢呼。历史证明他们错了,今天,美国不但未能阻止多强的崛起,其驾驭世界的能力似乎还在不断下降。在美国出现“超级大国疲软”的时候,一超多强的格局将如何发展?
陈向阳认为,美国陷入全球战略困境对于国际格局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独霸、为所欲为的“单极”世界的梦想更加遥远,美国充其量只是一“超”,但绝非惟一的“极”或“单极”;二是当今国际格局还远非是多极,尚没有任何单独一支力量可以与美国完全匹敌,“多强”还只是属于“强”,而非“超”;三是美国的主要精力与战略资源均受到限制,实力遭到一定削弱,客观上有利于减少美国对“多强”发展的阻力,增大“多强”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逐步改变冷战结束后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局面。但是,“多强”之间仍然存在诸多矛盾,而美国一直在利用这些矛盾以维持其“主导地位”。
金灿荣也认为,尽管美国现在麻烦很大,但其在外交上还是处于进攻态势,没有任何一“强”有可能和美国旗鼓相当。欧洲从静态能力上讲,是惟一能从经济总量上与美国抗衡的一“极”,但欧盟毕竟是27个国家的结合体,内部的整合会消耗掉其绝大部分能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告诉半月谈记者,“一超多强”的格局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性变化。但是,美国影响力下降会促使全球的合作加强。能源安全、全球变暖等是全球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合作才能解决。
(编辑:赵利根)
朝核问题“起步走”
小测验
4、小测验
1,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经济贸易合作区——— -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2月4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宣告成立。
A,肯尼亚 B,纳米比亚 C,坦桑尼亚 D,赞比亚
2,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 交易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条例草案扩大了 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强化了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
A.股票 上市 B.期货 期货 C.股票 期货 D.基金 基金
3,湖北省公安厅2月12日宣布,湖北网监侦破了制作传播“,病毒案,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 病毒的大案。
A,魔鬼波 计算机 B,熊猫烧香 计算机
C,魔鬼波 手机 D,熊猫烧香 手机
本期小测验答案
1,D 2,B 3,B
国内外半月大事
4、国内外半月大事
温家宝提出医改五大方向
2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到吉林省长春市、松原市的企业、农村、医院、学校考察。在考察期间,谈到医院改革时,温总理说,医院改革的方向是:一要发挥医院公共资源的作用;二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三要改善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四要提高医药使用效率,降低群众看病成本;五要加强药品监管,确保安全。
中国在非洲建立首个经贸合作区
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经济贸易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2月4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宣告成立。在赞比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共同为该区揭牌。该合作区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中非经贸合作迈向新水平的一个标志。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修订草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将规范的内容由商品期货扩展到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扩大了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强化了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
人民币汇率创新高
2月7日,1美元对人民币7.7496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创汇改以来新高。这意味着进入2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相继突破了7.77、7.76和7.75三大关口,“加速跑”态势显露无遗。这也是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第12次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关注对冲基金和汇率等问题
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2月9日在德国西部城市埃森开幕。本次为期2天的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对冲基金和汇率问题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援助非洲和消除贫困等问题。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应邀与会。巴西、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和南非等国的官员也参加西方七国集团会议相关议题的讨论。
温家宝: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国务院2月9日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和胡锦涛同志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政府系统近几年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今年的任务。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部署和要求,围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继续抓好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政风建设,把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
农业部采取四大措施确保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2月10日表示,农业部已经采取四大措施确保春节期间老百姓能吃上安全、可靠、放心的农产品。一是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二是派出9个督察组在全国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督查。三是在全国开展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四是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为抓手,逐步建立管理、服务、监督、处罚、应急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熊猫烧香”病毒案告破
湖北省公安厅2月12日宣布,根据统一部署,湖北网监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李俊、雷磊等多名犯罪嫌疑人。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
证监会全面部署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证券活动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最近在证券监管系统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工作会议上表示,证券监管将依靠省级政府,整合执法力量,建立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工作的长效机制,将各种非法证券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桂敏杰表示,尽管证监系统现有的监管力量、监管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但证券监管干部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证券活动。
六方会谈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6天双边、多边磋商,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2月13日下午在北京成功闭幕。在会议上通过的题为《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的文件中,六方重申以和平方式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各方的共同目标和意志,重申将认真履行在共同声明中作出的承诺。同意在起步阶段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平行采取包括朝鲜弃核、对朝鲜提供经济、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设立有关朝核问题和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的工作组等一系列步骤分阶段落实共同声明。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由于解决了一度困扰六方会谈进程中落实9·19共同声明的起步问题,为“行动对行动”原则赋予了详实内容,本次会议堪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
马英九请辞国民党主席并宣布参选下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台湾检方2月13日下午宣布,马英九在“特别费”案中涉嫌贪污而被起诉。马英九随后宣布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职务,并决定2008年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自己虽尊重司法,但是无法接受检察官的指控,对于被起诉感到“痛心疾首”,将为自己的清白而奋战到底。马英九被起诉,在岛内引发强烈争议。(编辑:李力)
读者评刊本刊“留守儿童”系列话题引发读者热评本刊特稿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亿万农民翘盼两会:6000封来信求解七大难题
本刊记者 郭鸿印 叶含勇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农村建设行进一年,农村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但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又是一年两会时,许多农村读者希望本刊能抓住机遇,把一年来农民热切关注的各种问题归拢归拢。本刊编辑部从6000多封农民群众来信中,精挑细选、归纳整理出七大农村社会热点,力图向全社会传递来自新农村建设一线最真切的呼声。
涉农违法行政问题严重
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广大农民衷心拥护。从大量农民读者来信情况看,依法行政仍然是广大农村百姓关注最多、反映最大的问题。
新疆一位读者的来信很有代表性:“2003年,我们这里开始搞退耕还林。当时乡政府和我们签订合同,规定退一亩补一亩,林业局验收也全部确认了。但2007年发放补助时,却只按确认面积的73%发放,其余退耕面积一分钱补助也没有。中央规定,用于‘三农’的资金必须阳光运作,这条高压线谁都不能撞。可我们这里‘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知县官’,撞了谁又能咋样?”
现阶段,不少地方行政部门以权代法、违法行政非常严重。有些乡镇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强拆强迁、赔偿不到位现象还很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除了征收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外,还加收“未婚先育费”、“计划外怀孕费”等。有的政府部门以“公益慈善”、“地方财政困难”等名义,搞强行捐款、摊派,损害农民利益。
政通方能人和。天津一位老年农村读者来信呼吁:“我们国家现在既要多立法,更要严格执法。希望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能好好关注一下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的问题,以顺应民心,推动社会和谐。”
谨防新农村建设变调变味
在农村,伴随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农民反映非常强烈。其中一些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尤其应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山西省运城市读者来信说:“我们这里不少地方,新农村建设没有规划。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组为了修路、建校,把拍卖宅基地作为筹资主要渠道,这个组在这块地上卖,那个组在那块地上卖,导致新建的宅院毫无秩序。”江苏省农村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农村,居民小区住宅楼统一由开发商承建,一套面积为150平方米的住宅楼售价均在14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绝大部分老百姓承受不了。变味的新村建设使农民伤筋动骨。”
广大农民对“村村通”公路计划举双手赞成,但对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深感忧虑。河南省信阳市读者说:“村里修建了一条3公里的公路,由于施工偷工减料,无人监督检查,不到一年,道路多处路段开裂,路基塌陷,乡亲们望路兴叹:几十万元又泡汤了。”
江苏省大丰市农民来信指出,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真正使农民群众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享受到实惠。
土地“命根子”不断萎缩引发忧虑
可耕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13亿国人的饭碗。
2006年9月,河南省固始县某乡部分村民代表致信本刊编辑部:“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水稻即将成熟收割。乡党委和政府领导突然告诉我们,水稻田被县里搞开发征用了,由于县里急等用地,过两天就来挖掘机、推土机施工,100多亩水稻很快被推平了。”
江西省瑞昌市读者反映:“一些地方的城郊农村又出现了新一轮耕地买卖风潮。卖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农户私人出卖,另一种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体出卖。购买者多为当地机关单位以及居住偏远的农民。交易大多没有相关部门合法手续,成交后,土地一般都用来建房。这种土地私自买卖现象,和新农村建设极不相称,势必会引发农村土地市场的混乱和基本农田的缩减。”
山东省菏泽市读者来信表示:“在我们村,10年前分地时,每人1.2亩,现在每人分不到9分地。这使我产生危机感,再过10年,我们还能给儿孙留几分地?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耕地如何生存?”
希望严惩“腐败村官”
当前农村矛盾颇多,农村工作较为难做。少数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激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伤害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综合各地群众来信,“村官”腐败现象呈高发态势。目前农村有些地方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人兼”。这样一来,村级干部班子人员虽然少了,权力却集中了。一些村干部非法挪用公款、擅自变卖宅基地,所得全部进腰包。山东省某村村民来信反映,因为国家征地修路,村委前后共得相关款项约800万元。失地村民满以为可以靠这笔钱养命,没想到至今也没领到一分钱!对于群众意见,腐败“村官”听不进去,动辄利用权力打击打压。重庆市奉节县某村村民来信反映:该村村主任与一名村民发生纠纷,村主任居然唆使亲族乱刀猛砍该村民之子,并叫人用猎枪射击其全家……
农民深切期望好好治理“村官”作恶现象。
警惕“文化垃圾”转移农村
必须肯定,当前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现状与农民的精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有农村读者来信说,现在影视节目离农民越来越远,充斥荧屏的不是砍砍杀杀,就是丰乳肥臀,哪能见着几个农民形象?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载体和内容搞不起来,农村文化生活苍白。一些头脑精明、善于经营的文化个体户,便打着“文化下乡”的幌子,把书刊垃圾、音像垃圾、演出垃圾等“文化垃圾”大举向农村转移输送,“脱衣舞”等低俗演出也下乡了,在谋取不义之财的同时,严重败坏了淳厚的乡风。
2007年2月8日,湖南省湘阴县农村一位老读者打来电话,急切诉说:“编辑同志,呼吁你们向两会反映一下农村的社会风气问题吧。我们这里现在赌博成风。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纷纷参赌,玩纸牌的,打麻将的,买地下六合彩的,到处都是人在赌。政府根本没有人管!”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老人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问题演变成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河南省西峡县读者来信反映,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护,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保护和教育,学习、生活遇到问题无人解决,处于放任状态的不少。尤其是农村女孩很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对2005年以来所办理的62起强奸、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犯案件共21起,占34%。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更大关注。
同时,农村留守老人也陷入艰难的生活困境。在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有的老人托管了3个孩子,拄着拐棍肩背幼童还得下地干活。有的老人体弱多病,走路连腰都直不起来,却还要带着4个“留守孩”。有的老人好几年手不好使,却一直为几对夫妇带养着6个孩子。面对此种情况,农村调查者实不忍心:这样的日子农村老人到底还要熬多久?
期待完善“新农合”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受益不少。但在“新农合”推进过程中,农民对一些新问题反映强烈。
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少农民对“新农合”有抵触情绪,不想参与。山东省邹城市读者来信反映,其所在村把粮食直补款强行顶抵“新农合”医疗款,引发群众抵制。甘肃省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基层政府把‘参合’任务级级相压,干部只得挨家挨户收取‘参合’款项,结果搞得干部挠头,群众义愤。”
一些农民患者说:药店只售两三元的药,到了合作医院就是10元左右。患者看病花费多,报销少,“参合”反而吃亏,怎么会有积极性呢?有读者反映,农民看一次大病(小病一般也不看)动辄几千上万元,但最后到手的医疗补助只有两三百元。
总之,各地农民盼望国家制订出有力的、切实有效的、合情合理的监管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向前发展,让它真正能造福农村。(编辑:林双川)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思路篇: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谈,在转型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思路篇: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谈:在转型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本刊记者 王炤坤 王永前
这是一方富藏能源和资源的宝地,这是一条地上文物集中的文化长廊,这是一块饱含革命精神但百姓仍然不算富裕的老区热土,这是一个攒足了力气谋求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加快科学发展的中部省份。带着对三晋大地的“熟悉”与“陌生”,半月谈记者前不久专访了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
在山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能源工业大省,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哪些矛盾和困难呢?张宝顺指出,我们必须克服“五大压力”:一是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压力大。山西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整体上处于中下游水平。二是作为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的省份,统筹城乡发展压力大。山西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到现在还有100多万农村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不到700元。三是作为一个资源型省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压力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公平的压力大。五是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扩大开放的压力大。
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山西将选择怎样的战略路径?张宝顺告诉记者,山西要尽快走出四条路子。
一是要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加强自主创新,深化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在继续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旅游文化、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支柱产业。要将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占全省80%以上的工矿型城镇的改造和转型,加快太原经济圈和“大运”(大同至运城)城市带的建设。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传媒集团,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是要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推进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用好国务院确定的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推进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加大降耗减污力度,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苦功夫。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大力气。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比全国还高的硬杠杠: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要达到25%,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
三是要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认真研究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遇到的改革发展、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教育引导四个层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要抓好煤矿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城乡困难群众救助、社保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福祉安康的民心工程。要重视“四矿问题”的解决,加快矿城转型步伐,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特别是“以煤补农”的机制。从煤炭专项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新农村建设,推广“一矿帮一村”经验,促进村矿协调发展,增强能源、原材料产业对“三农”的反哺力度。
四是要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着力解决思想观念保守、利用外资偏少、开放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使山西实现煤炭大省向煤炭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山西正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提出再造秀美山川的目标,突破点选在哪里?张宝顺说,“十一五”期间,山西将重点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两大工程,并把资源环境生态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发展成效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做到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一起考核,让全省人民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有更多的青山和绿地!(编辑:张寒)
实践篇:三晋大地上的科学发展实践篇:
三晋大地上的科学发展
本刊记者 王永前 王炤坤
隆冬季节,记者穿娘子关口、入汾河谷地、过吕梁山麓、进煤海之都……一路踏访,一路收获。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攀谈、交流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山西人民谋求科学发展的意识正日渐清晰和自觉。深入厂矿企业、城镇乡村采访,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幅三晋大地科学发展的动人画卷!
从煤炭大省向煤化工大省转型
高大的厂房内,煤矸石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现代化生产线上,粉碎、成型、切割、烧制……几道工序下来居然变废为宝,成为一块块硬度高、韧性强、节能效果好的空心砖。
这可不是什么制砖大企业的流水线,而是阳泉市南煤集团探索煤炭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创举。企业负责人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煤矸石一直被当作废弃物处理,既占地方又污染环境,光治理一吨煤产生的矸石就要花4元左右,如今加工成砖,一年下来可节约土地108亩,获利900多万元;加之煤矸石含有热能,生产过程不用加煤,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000多吨。
煤矸石不但能造砖,还能发电。发电产生的炉渣,是高强度水泥的熟料,等于是完成了水泥厂的前半段工艺。于是南煤集团又着手筹建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还配套形成一个年产50万吨的水泥厂。
走资源产品一体化、吃干榨净循环化、自然环境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不仅是南煤集团坚定不移的选择,也是山西各界的共识。
共识着实来之不易。作为能源大省的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前些年掠夺式的开发,酿成资源浪费惊人、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矿难频发等苦果,而且资源依赖型经济造成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初级化,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薄弱,一旦煤炭行情不景气,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将直接受到冲击。人们还记得: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煤价陡跌,吨煤60元送上门都没人要,山西的许多煤矿连工资都发不出。
变,只有变才能寻找出路,也只有变才能实现崛起。近年来,山西省围绕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和煤化工大省”转变的目标,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亮剑”。首先,剑指非法小煤窑和规模小、安全系数差的煤矿,该关闭的关闭,该淘汰的淘汰。仅2005年9月至今,就关闭、淘汰了5000多个小煤窑。其次,整合煤矿资源,打造动力煤、无烟煤、焦煤企业“旗舰”,搞煤炭深加工,拉长煤炭产业链。煤层气发电、焦炉煤气化工、煤制油等新兴产业纷纷崛起。晋城市已建起煤层气发电厂18座,成为全国利用煤层气发电规模最大的地区。晋煤集团矿区、晋城市区部分居民和出租车、公交车已用上清洁价廉的煤层气。长治市的潞安煤矿,已先行试点煤制油直接转化法,此技术为我国自主创新,建成后可年产煤制油16万吨。
转型之路绝非坦途。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则故事:介休市环保局长张恩贵任职4年间,用20吨炸药炸掉了100多家焦化厂,人称“炸药局长”。起因源自2004年5月山西省政府颁发《关于对焦化行业实施专项清理整顿的决定》,目的是淘汰或取缔“土焦”、改良焦化企业。由于被关闭的焦化厂很容易死灰复燃,介休市环保局聘请了爆破公司前往那些被取缔的焦化厂进行爆破。那段时间,张恩贵几乎天天和炸药打交道,“人家说,我用的炸药比当年解放介休时用的都多”。此举使当地严重过剩的焦炭生产能力年减少880万吨,为推动介休经济转型趟出了一条路。
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是保障山西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走进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记者仿佛到了高科技“大观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国家级的高新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微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效节能与环保产业、医药与生物工程五大支柱产业。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这里将建成全国一流的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被称为世界能源革命的煤制油中试项目、旨在开辟新兴能源的煤层气利用项目、矿井煤层气甲烷提纯项目以及被称为“环保型工业血液”的煤基醇醚清洁燃料项目将在这里转化为生产力。高新区主任张新伟展望说,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山西的煤炭资源将真正成为滚滚而来的“乌金”。
以“蓝天碧水”等工程改善生态和环境
踏上三晋大地,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前些年记者所到之处经常是浓烟弥漫、粉尘飞扬。“挖了一山煤,流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人的无奈和辛酸。而今天空正在变蓝,河水正在变得清澈。这一切得益于造林绿化、“蓝天碧水”等工程的相继实施。
造林绿化工程细化了一系列硬指标,比如交通通道,要求高速公路两旁种树10~15排、一级公路5~8排、二级公路3~5排。仅在高速公路两侧,每公里政府就投入了10万元的树苗钱。
,蓝天碧水”工程针对的是山西污染最集中的中部盆地11个地级市和32个人口密集县,这里的面积占全省的37%、人口占58%、财政收入占70%,而全省的污染又主要来自这里。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不容撼动,措施敢于碰硬。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干部提拔任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第一责任人就是各市、县的主要领导。
昔日的太原市曾“头上难见蓝天,地上难见绿地,不是有河无水,就是有水不清”,空气污染一度位列全国重点污染城市之首。如今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面貌发生巨变。2005年全市二级及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245天。曾在上世纪90年代干枯的汾河,也重新泛起了碧波。汾河岸边的迎泽园内,每天清晨都迎来晨练的人们。公园管理员告诉记者:“过去污染严重,地上和树叶上满是煤尘,公园里冷冷清清。现在空气清新,每天晨练的人超过2000。”?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随着环境治理进一步深化,相信三晋大地一定会重现明媚的田园风光。
“资源有偿使用”和“以煤补农”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一直是无偿使用。正是延续多年的无偿开采,导致山西煤炭的滥采滥挖和掠夺式开发。2004年4月,时任山西省长的张宝顺拍板决定,在临汾市率先进行矿业权改革试点,实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一年下来,临汾全市煤炭回采率由20%~30%提升到60%~70%,2005年6月,此项改革在全省推开。记者据有关统计算了一笔账:一个储量1000万吨的煤矿,过去只能挖出200万吨煤,如今可以挖出600万吨,资源利用率是原来的3倍。一个煤矿如此,山西省有几千座煤矿,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全面推开后,将会带来多么大的效益!
如果说资源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山西一些地方“以煤补农”的新探索则颇具“软效应”。
在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燕子河村村口,一幢六层大楼十分惹眼,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走近细瞧,教室里窗明几净,阅览室、兴趣室、电脑室等一应俱全。一打听,方知这是村里的矿主集资兴建的村小学。近两年来,在乡宁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修路、建学校、解决百姓吃水看病等公益性事业均由当地矿主掏腰包,被称为“一矿一业一事”活动。这项活动是山西省落实“以煤补农”政策的具体体现,既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在返回县城的途中,司机指着半山腰一条刚刚修建的柏油路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煤老板掏了300万元修建的,以前是坑洼不平的小路,村里人到镇里赶集要走3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只需十几分钟。
山西虽是煤炭大省,但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对“煤尽城衰”、“煤尽矿亡”的忧患促使政府和企业开始未雨绸缪,加快城市和产业的转型步伐。在同煤集团燕子山煤矿,产业转型正悄然兴起。煤矿将发展商贸业作为非煤产业的“重头戏”。他们借鉴蒙牛集团“先造市场,再造工厂”的营销理念,组建了招商引资队伍,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燕子山商贸城,吸引商家入驻。目前,燕子山商贸城占地32000平方米,拥有店铺400多间,成为辐射周边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矿区“王府井”。走进商贸城,只见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既要科学发展又要加快发展,机遇难得,时不我待啊!”听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畅谈山西崛起的规划和蓝图,记者仿佛看见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正迎面走来。(编辑:张寒)
专题报道新起点,新跨越开篇语:
新起点,新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令我们自豪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项事业正沿着健康轨道阔步前进,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2006年,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许多农村旧貌换新颜,9亿农民欢欣鼓舞;自主创新的号角嘹亮吹响,公平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国防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
2006年,中国这条巨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这跨越让国人感受至深,让世界凝神瞩目。
良好的开局,是鲜活的生活,是生动的实践,是9亿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后洋溢的笑容,是农村娃“上学不花钱”的开心,是失业者重新就业后的欢乐,是困难群体搬进廉租房后的幸福……
新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令亿万中国人民信心百倍。新跨越要有新高度,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前进中的难题。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中央提出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四个着力”,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扎实工作,敢于攻坚,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基于此,本刊编辑部继去年两会前夕刊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专题,今年两会前夕又精心策划、隆重推出“新起点,新跨越”这一大型专题报道,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一点借鉴。
调控新政篇: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调控新政篇:
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本刊记者 程正军 黄会清 林嵬
2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单位GDP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以往的“又快又好”,“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处不胜“热”
翻开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5年运行在两位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2003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是:10%、10.1%、10.4%和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
在连续4年加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最近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始于2006年4月,因为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一度出现由“偏快”急剧转向“过热”的势头,多个宏观经济指标亮起“红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近30%的高位徘徊,有8个省(市、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超过50%;1~4月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78%,贷款总额超出央行全年贷款目标的2/3;全国耕地保有量18.31亿亩,接近18亿亩底线;房价在一些地区屡创新高;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环境容量缩小。
从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难,实现“好”则不易。按照中央党校教授赵长茂的解读,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兼顾多方面目标,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的住房价格。央行在2006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9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概括起来,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
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
二是边看边调。在2006年4月份出台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分别于7月份和8月份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同时还辅以对投资项目的资格审批。
三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4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在0.27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刘树成说,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避免了我国经济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的“大落”局面,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
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政策手段围绕既定目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但由于不同的政策手段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导和操作,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一致、作用力度不匹配,甚至南辕北辙、相互冲突的情况。赵长茂说,把握不同政策手段的作用特点,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
房价高、圈地热凸显调控之难
调控之难,突出表现在百姓关注的“居高不下”的房价上。经济发展成果应该让百姓分享,但“且调且高”的房价却让许多老百姓看不清、道不明。关宏是一名普通的福州市民,2006年年初,他在市中心以每平方米4450元的价格购得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才过去1年,我的房子现在市场售价竟然高达每平方米6000多元。”高兴之余,他就是不明白房价怎么涨得如此之快。
尽管近年来中央使出的房地产调控“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不过房价还是在不断攀升。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中,2006年11月份福州以涨幅10.4%位居全国第一。
在房地产开发和征地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环节,通过“以地招商”、“以地融资”,将银行、开发商纳入利益链,从而使圈地热“高烧”难退,土地闸门关而难紧。
河南省有一个县规定,凡到县工业园区兴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实行零地价进入。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的工业项目,无偿提供30亩土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已累计欠缴“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5亿多元,造成6万多亩已批土地因欠费而不能领取正式批文,而实际上这些地已投入使用。
专家指出,这样廉价出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了依赖土地出让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东部某省的国土部门算过一笔账,该省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占用2.4万亩土地,铺摊子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调研报告还表明,当前以土地抵押的融资成为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东部一些县市数百亿元的基础投资资金中,有60%甚至70%来自于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
凡此“以地生财”的做法危害极大,扭曲了政府职能,导致政府与百姓争利,大批普通百姓只能“望房兴叹”。新年伊始,从中央传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业调控信息。一是自2007年1月1日起,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平均提高两倍。二是2007年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将实行清算式缴纳。
专家认为,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税费政策调控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使房地产业逐步进入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
“又好又快”树调控新标杆
,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然而,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正面临两大考验:一是粗放型盲目扩张所造成的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二是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阶段,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制约,我国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国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这既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又是“又好又快”发展目标面临的另外一个考验。值得关注的是,持续大额顺差的国际收支牵引着中国外汇储备一路攀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相应的人民币投放数量非常巨大,这就与宏观调控产生了矛盾。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稳定人民币的投放;而现在,结汇渠道人民币的大量投放,则与这一目标相悖。
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仍然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效能。专家认为,当前一方面应更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应改变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促进进口。
方式转变篇: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方式转变篇:
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
本刊记者 赵东辉 储国强 邓卫华 蔡玉高
无论是来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来自全球化的外部竞争压力,转变增长方式都对中国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具有十分迫切而又意味深远的影响。在过去一年里,转变增长方式无疑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舞台上,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渤海湾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到西北,亮点纷呈、高招频出,既表现出创新转变的风发意气,同时也遭遇着各式各样的瓶颈以及转变带来的种种“阵痛”。
新“双引擎”动力充沛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经济的产业比重、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目前,中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8∶48∶24调整为15∶51∶34,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从整体上看,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拉近。
人们不难发现,第一产业下降的份额主要让位于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很显然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升级阶段。尤其在工业化先发地区,产业优化正在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使增长更加强劲持久。从1979年到2006年,广东服务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GDP增速近1个百分点,比重也由24.4%上升到44.2%,远高于同期工业比重的上升。与此同时,广东对第二产业“动大手术”,花大力气壮大改造支柱产业,发展装备工业,工业集约化特征明显,这不但使工业的动力更加强劲、更为“绿色”,而且为其注入了竞争力、拓展了空间。
利用无形资源、智力资源优势,北京市推动枣核型的传统工业资源配置模式转向哑铃型的现代工业资源配置模式,变制造业为“创造业”,不仅提高了服务业的比重,而且也增强了工业的竞争力。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北京的三次产业比重中服务业将占到70%以上,成为服务业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体,跟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类似。
2006年,上海经济显示了“结构优化,效益趋高”的特点。全年投资增幅回落而社会消费却增长了13%,创8年来的新高;现代服务业“顶起了半边天”,第三产业增幅比第二产业整整快了一倍。2007年上海经济增长目标定为9%,15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与被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形成反差的是,今年上海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节约用地等刚性约束指标变得强硬起来,纳入了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在三次产业比重中,当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0%左右时,第二产业发展的速度就会回落,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回落。但中国的情形却不同,工业比重在超过40%以后,其比例和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降下来,而是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中山大学教授王珺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及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延长了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二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农业所占比例大;三是在工业仍发挥主要推动作用的同时,以大中型城市为载体的服务业也在迅速成长,两个产业形成“双动力”并驾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这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发生的较大回落,为长期较快增长创造了产业条件。
专家认为,依托第二、第三产业的“双动力”拉动,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长周期”的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年均增长8%左右,会持续10年以上,其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高级化进程加快。
诸指标引领“战略退却”
从去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公布万元GDP能耗指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考核。同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每新增亿元GDP所新增建设用地等指标,清晰地反映了经济增长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增长与环境、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些指标正带动经济领域的链式效应,正在成为衡量经济活动的新标杆,不断“刷新”着人们的发展观念。
越来越多的人除了关注传统指标的增长外,会更加看重新指标的“下降”,甚至新方案、新规划中的“退却”。
为获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深圳市把未来发展的目光瞄准了循环经济,它不但可以降低能耗、减轻环境污染,而且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积、厂房规模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企业的产出效益甚至生成附加产品,推动经济“存量”式增长。在深圳华晶玻璃瓶公司的生产线上,记者看到这里的大多数原料取自普通家庭遗弃的啤酒瓶、酱油瓶、醋瓶、调料瓶等,这个公司一年可“吃”下废玻璃近9万吨,节省成本900余万元。
通过重点引进“补链”企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不断完善。天津东邦铅资源再生公司以开发区蓄电池企业产生的铅废料为原料,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年可产1.2万吨再生合金铅,形成了蓄电池生产的循环产业链条。借助“补链”,开发区内已形成4个循环经济型产业链。
,做大分母”稀释能耗,正在成为山东兖矿集团集约化经营的新动力。这家曾以高耗能“著称”的企业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和提高非煤产业产值,减少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份额,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值,降低了产品综合成本,有效遏制了高能耗。
随着单位GDP能耗指标的深入人心,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增长,靠一两个大项目推动发展,以消耗资源换取一时增长的旧观念,正在被科学增长、和谐增长的新理念所替代。目前,包括东部地区在内的许多地方,经济发展正在进入重化工阶段,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能耗提高而不是降低。虽然在短期内,这些地方的产业布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能耗指标无疑正成为地方官员和企业采用环保新技术、积极节能降耗的巨大推动力。
转变是一种“痛并快乐”的经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产业的选择、引进项目的选择、项目成本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它增加了企业或项目的成本、提高了进入“门槛”,可能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可能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如何进退、取舍,的确在考验着地方政府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近25年里,深圳经济年均增长28%,曾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而2006年上半年,深圳经济的增速为13.5%,首次低于广东平均水平。不少人对深圳的发展表示担忧,认为缺少动力、后劲。深圳市统计部门认为,这个速度是健康的速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速度,是产业结构调整后出现的重大转机,是“以退为进”。
另一次影响更广泛的“以退为进”是,深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2005年推迟到2010年。推迟的主要原因是,深圳在有关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方面的指标比较滞后。与此同时,深圳还对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有关民生、环境方面的内容。
这两次所谓的“退却”,其实都来源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速度深圳”转向“效益深圳”,但深圳为此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承受着“特区不特”的误解。为了统一发展思想,深圳市委还及时提出要做到“三个舍得”,即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要把改革开放积累的财政实力,大胆投入到社会发展、民生民用、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不惜为追求发展质量付出一定时间。要敢于承受外界的压力、承受暂时的误解,不惜放弃一时的声誉。
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增长方式转变则更多地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能源单耗居于全国首位的宁夏,正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发展难题:具有优势的发展项目是国家限令削减的,国家倡导的产业方向,又是宁夏力不从心的。长期以来,在宁夏地方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化工、水泥建材等为主体的重型化产业结构。但这并非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借口,宁夏正努力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批准的强制性条件。尽管一些小的违规项目纷纷下马,部分民营企业负债累累甚至倒闭,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毕竟已经起步。
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拒绝“黑色GDP”的响亮口号,已启动160个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正在由重点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的旧模式转变为依靠消费拉动增长的新模式。在上海、山东、浙江、广东等经济先发地区,当地政府抓节能降耗毫不手软,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企业纷纷下马、关闭,为发展节能型工业留出了空间。
虽然这些措施可能导致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暂时回落,但这并非经济运行的“滑坡”,而是一种良性调整,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是解除“成长的烦恼”的必由之路。
农村新貌篇:新农村建设照亮9亿农民心农村新貌篇:
新农村建设照亮9亿农民心
本刊记者 林嵬 韩世峰 段羡菊 秦亚洲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8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农村发展的希望照亮人心。
公共财政阳光催开农民笑脸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去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高含金量”的惠农政策连续出台,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力度,表明中国农村正迎来全方位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有“中国样本”之称。对于近7000万河南农民来讲,2006年是他们笑得最开心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河南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达322亿元,较上年增加70亿元;农民不光钱袋鼓了,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6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261元,实际增长12.1%,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其中,仅粮食增产一项就让农民增收50亿元。2006年河南农民获得的农业“综合直补”达31.4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6年,河南粮食总产首次突破500亿公斤大关,“中国粮仓”地位更加突出。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直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短腿”。去年以来,在国家的财政支农账上,新增了10多个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据了解,全国大部分省份也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财政支出中,70%以上被用在了农村。
? 2006年,国家首次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首次要求用3年时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和“农民医保”已渐行渐近。
农村“行路难”是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之一。从2005年起,国家启动了乡村道路改造工程,要让农民走上“柏油水泥路”。
初步统计,去年,全国有20个省份的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增长40%以上。专家指出,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其实质就是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三农”发展中属于政府职责的事务逐步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努力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农村改革迈出“第三步”
2006年,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个“转折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9亿农民站在了发展新起点上。我国农村改革在历经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两轮改革之后,迈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
听到免征农业税的消息后,一些农民奔走相告,但喜庆之余,他们担心:国家不向农民收钱了,干部还收不收?
农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一些地方乱收费有所抬头并有新的表现。农村乱收费的主体由基层政府转向职能部门,收费的名目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向经营服务性收费。一些村级组织也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这些情况表明,农业税取消了,但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
记者在湖南省洞庭湖粮食主产区采访发现,一些村农民人均负担接近200元,里面有多种“服务性”乱收费。洞庭湖区农民负担之所以减不下来,重要原因是乡镇机构臃肿。这里有一个乡,一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乡干部当中除行政干部的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外,还有60多个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人员的工资得从农民身上打主意。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2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条“红线”。以“大包干”为代表的第一步改革建立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取消农业税重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前两项改革取得成功后,推动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势在必行。
2003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机关进行裁撤合并,剥离事业单位,实行乡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精减行政事业人员,目前全省精减乡镇干部40%,“食之者重,生之者寡”的局面得到改善。
同一年,安徽省率先推行“乡财县管”,目前这项改革已在全国推开。“乡财县管”核心内容为“预算共编、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集中收付”,在保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严格了乡镇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财”是“政”的基础,在这一新管理模式下,不仅管好了乡镇财政,还规范了行政,进而引发了乡镇政府职能和权力结构的再调整。
安徽省和县一位镇长说,现在我的“一支笔”只值2000元,超过2000元的支出得提交乡理财小组,3000元以上得给县里打报告。再乱举债、乱办事是不可能的了。河南省宁陵县石桥乡党委书记蔡尚斌说,“乡财县管”规范了乡镇花钱和办事。
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撑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破冰”
2006年末,中国银监会公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有责任、有义务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抽水机”效应下,农村金融失血严重。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加剧了农村金融“空洞化”,已成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拉大的“助力源”。记者了解到,2000年金融机构通过上存的方式使河南农村流失资金200多亿元,2006年猛增到700多亿元。河南省邓州市是农业大市,去年全年,仅邓州农村信用社新增7000万元贷款,其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贷款,有些银行已经连续几年没向邓州农村发放一分钱贷款。
专家指出,随着“两个放开”政策的实施,农区中小型区域性商业银行必将蓬勃兴起,金融改革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级”推力。
推进城乡利益结构调整
专家指出,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
据了解,近3年来,中央财政和国债建设资金中用于“三农”的投入不断增长,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却有待提高,突出问题是国家支农投资管理存在问题。一是专项资金比重大,占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的57%。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权掌握在中央各部委手中,一些部门掌握着大量专项资金,拥有资源配置权,而且支配权力越来越大,为设租和寻租创造条件。二是管理分散。目前,中央政府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有十六七个之多,投资管理渠道繁多,部门各自为战,投资分散、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造成新农村建设“跑钱”、“跑项目”热的重要原因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部门既得利益固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在美国,也有大量的支农专项资金,但管理部门的作用只相当于一个“邮局”,不能随意分配资金。
现行的征地制度,是旧有利益结构的“硬核”。许多专家建议国家尽快进行农村征地制度改革,为调整收入再分配结构提供必要的资源,支付制度变迁所需的成本。
据有关部门统计,多数地方征地款分配比例为,农民得10%~15%,集体得25%~30%,政府及其他机构得60%~65%。有关资料显示,土地开发商拿到的地价中的72%是政府各项税费,“以地生财”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筹资手段。
专家指出,征地制度改革,一定要解决农民主体的定位,把土地的增值部分多留给农民。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约有4000万,许多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中国最大的困难群体。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国家出台的多项“土地新政”,一方面注重提高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另一方面将土地出让金使用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土地出让总价款必须首先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其余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应主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预计2007年中央和地方土地收益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数量将大大增加,有望超过1000亿元。
民生进步篇: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民生进步篇:
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
本刊记者 梁思奇 张非非 黄会清 李舒
? 民生,不只是一个靓丽的字眼,更是鲜活的实践,百姓真切的体验。2006年,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出现,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向新“三座大山”冲击
2006年秋季开学,广西北海市民王女士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学校开学不收学杂费,只收课本和作业本费用,“外出打工的姐姐可以帮助出这个钱,不需要您再给我钱了”。来信人是她在当地最偏远的合浦县曲樟乡扶持的一个四年级女孩。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广西马山县一名初中生写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欣慰。2006年,各地“争先恐后”作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决定,成为继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体现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农民获得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广西天峨县实施这项举措后,对农村小学生、初中生每学期分别只收65元、90元课本和作业本费,军烈属子女、孤儿和少数民族儿童还免收课本费,一个学期全县学生家庭减负97万元。有两个孩子读书的龙滩库区移民贺必员说,过去每学期开学都为学费发愁,要卖猪卖鸡才能凑够,现在打几天零工就能解决了。
与教育一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多艰之叹。2006年,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推广,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在这把“保护伞”下,过去经常出现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明显减少。
北海市合浦县党江镇村民冯人兴对此体会很深。2006年10月,他突发脑溢血,住院时家里卖掉仅有的一头牛两头猪,加上亲友借款,花了2.2万元。元旦前,他从县有关部门拿到了4000元住院报销款和3300多元大病补偿金。儿子高兴地说,家里又可以买牛了!
2006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在不少贫困家庭得到了实现。在江苏省常州市,低保户冯来福元旦搬进了每月每平方米1元钱的廉租房;在辽沈大地,在政府的帮助下,上百万棚户区居民告别了阴冷潮湿狭窄的“煤棚子”,搬进了他们梦寐已久的新楼房;在重庆,2000多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低保户住进了廉租房;武汉市300户特困家庭经历了乔迁之喜……
除了为无房户、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涉及更广大人群的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的势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针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结构畸形、价格虚高的形势,中央政府屡出调控重拳,体现了政府调整社会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努力。
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十一五”开局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去年一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得到了扎实的践行。
老工业基地辽宁省近180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在社保试点期间与企业解除关系成为“社会人”。对于绝大多数下岗职工来说,没有就业就意味着家庭生计无着。而正是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出发,辽宁省提出“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借助全省3900多个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就业状况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出现“零就业”的家庭20天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为保证就业“含金量”,还针对不同情况作出规定:属于用人单位招聘,须签订1年以上合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可正式领取工商执照;灵活就业人员须达最低工资标准。2006年,辽宁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就超额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全年900万人的目标。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各级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使出的“浑身解数”: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务院专门于2006年3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性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各地普遍建立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培训、中介和维权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少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网站,举办专门的“双选会”。此外,各级政府针对“4050”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按照“千方百计”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广泛开拓就业门路。
一些地方调整产业布局,在招商引资上改变以往一味偏重引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做法,以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驻;不少地方开办了小额信贷业务,实行税费减免,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教育体制上,对促进就业起到显著作用的职业教育在各地普遍受到重视和加强,而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种就业培训则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技之长。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得以夯实,保障了无数家庭的基本收入。
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引领下
从2003年开始,我国年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6年我国GDP达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但是,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财富积累相比,民生状况并没有得到同步和合理的改善,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社会较多不和谐现象。让人欣慰的是,2006年的民生进步,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变成一种“政府自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并且越来越多地向建立和完善长期的机制和体制转变。
检视2006年的民生状况,除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其前行的足迹还印在社会其他方面。对众多非法生产的小煤窑的强制关闭,凸显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严重污染问题的治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爱护;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对流浪者的救助,对城市低保家庭救济标准的提高,彰显了对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各级政府的施政,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善政,更多地转移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上。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然之责。正是在这一点上,2006年,更多人从民生进步中加深了对“政府”概念的理解:北海市的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庭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药物;沈阳市的低保人员享受到免费供暖;成都市体育用品厂51名被拖欠工资的工人,在金牛区法律援助中心指定的律师帮助下,讨回了血汗钱;重庆市南岸区的被征地农民,可以每个月领到失业保险……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孙中山先生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民生问题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轫之年,人们对2006年“和谐”的感受各不相同:北海市党江镇渔江村的农民,喝上了政府“人饮工程”送来的清洁水,不用再排长队购买1元钱50升的高价水;四川省广元市的贫困留守儿童,在当地妇联“手牵手”结对帮扶救助下,与家里的亲人进行了团聚;山东省淄博市特困群体中的大病患者,获得了政府从福彩公益金提取拨付的救助金,不再担心遭遇“见死不救”……
人们对2007年的民生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卫生部承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各地政府对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也确定了相应的目标。
人们相信,2007年,在“共享发展成果”的纲领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自主创新篇:让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共识自主创新篇,
让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共识
本刊记者 蔡玉高 张涛 赵东辉
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为此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一年来,自上而下,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自主创新:时代的呐喊
江苏省苏州市有一串引以为豪的数字:全球1/4的笔记本电脑和1/3数码相机都是从这里出产的……然而让人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每做一台电脑,要给英特尔付几十美元,再付微软几十美元,生产笔记本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一台所赚的钱大概是10个苹果的钱。类似的事情很多,如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是1~2美元;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是1个多美元。辛苦的工作最后赚取的却只是几个“苹果钱”。
原因在哪儿?缺“芯”。没有专利,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受制于人,只能赚取可怜的加工费,而将绝大部分的利润奉送给那些掌握着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的发达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已难以承受大量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发达国家知识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0%,而我国仅为20%~30%。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也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性作用,将决定着中国“十一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
一年创新路:四大成效初显
? 我国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一年,在这一年的探索之路上,取得了很多成绩,这无疑更加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步伐。
? ———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彰显创新决心。中央财政预算在2006年安排科技支出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15亿元,增长了19.2%,增幅明显高于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在不同场合都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明确做出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决定。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转化速度太慢,原因众多,但企业和个人不愿承担风险,政府对创新投入偏低是最主要因素。因此,我国正努力改变着创新投入不足的局面,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把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要务。
———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基础。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是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具有创新文化的社会组成的。大力提高国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是打造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一年来,最可喜的变化是创新文化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自主创新,已初步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热潮。根据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自身实际,几乎每个省份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一种支持创新、允许探索、不怕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技术创新成果激动人心。过去一年,各条战线都传来技术创新成果的喜报。2006年4月,奇瑞汽车公司ACTECO发动机投产,这使中国轿车拥有了第一颗“中国芯”,发动机水平与世界差距缩短了20年;2006年6月底,海信集团研制成功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结束了我国年产7300万台彩色电视却没有“中国芯”的历史;2006年12月初,国际标准委(IEC)大会主席宣布:海尔防电墙技术正式通过IEC组织的关于生产工艺和检测流程的审议……一连串的事实告诉世人,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创新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这些技术攻关成果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更重要的是重塑了自主创新的信心。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成效初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深圳市,坚持探索科技创新道路,取得累累硕果。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占了整个工业的50%,同时实现了四个“90%”:90%的研发机构放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是企业出的,90%的专利是企业申请的。企业增长、增值的大部分因素来自科技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要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圳的四个“90%”,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一技术创新体系的无限生机。
突破瓶颈:尚需继续努力
,同胞们,发出自己的吼声,支持‘龙芯’吧!”这是前段时间一位网友为支持民族品牌电脑芯片“龙芯”在网上的留言。
,龙芯”是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计算机芯片方面取得自主创新重大突破的成果。“龙芯”研制成功,足以令国人自豪。随后,“龙芯”研究单位与江苏梦兰集团合作,开始批量生产“龙芯”电脑,然而投放市场后形势却很不乐观。
有产品无法形成市场,“龙芯”的遭遇并非仅此一例。遗憾的是,在自主创新产品推广方面,我们遭遇了盲目崇洋的观念障碍。不仅是普通民众,就连许多政府部门也存在盲目崇洋的观念,在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甚至公然要求“不采购国产品牌”。不可否认,国外某些产品在许多方面要优于国产,但并非所有领域所有方面的产品都超过国产,这也是事实。同样是数码产品,我国自主品牌“爱国者”U盘性能早就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但我们一些人宁可选择国外品牌。不难想象,一个新产品的研发前期的投入成本巨大,如果在市场上一直得不到公正认可,没有利润回报支持,那么它能够撑多久、走多远,结局不难预料。
为此,专家提出,希望国家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制订科学的、严格的政府采购办法,首先让政府部门带头使用“国货”,推动自主创新民族品牌在市场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当前,影响自主创新的另一重大障碍,则是体制方面的制约。《参考消息》曾刊登一篇文章《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障碍》,文章尖锐指出,美国硅谷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有效地传播优势,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紧密互动,成为全世界创新的典范。中国尚未证明它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产品。
这篇文章一定程度点出了我们的要害:科研设备、科学数据、科研成果不能充分应用,产学研相互分割,这是我国自主创新不足的一大体制瓶颈。
有研究表明,在世界近百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当今时代,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完成的。因此,推动企业为创新主体是我们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的第一步。而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机构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的形成。
按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通过改革体制,改变思路,完善政策,实现自主创新大跨越。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成果丰硕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建立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和利益共同体关系,才能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共赢。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捷径。它节省时间,节省人力,节省资源,日本、韩国走的就是这条路。日本、韩国当时引进欧美的技术,引进与消化的投入比例是1∶5,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这方面,我国的比例是1∶0.07,如果我们花1元钱引进,只拿出7分钱来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于技术更新快,吸收消化创新不足,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中。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调整了科技引进战略,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力度,这一长期被动的局面正在得到扭转。
我们已经迈上自主创新之路,尽管前面还有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坚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召唤下,在全民族共同努力下,自主创新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改革新措篇:改革乘风破浪纵深行改革新措篇:
改革乘风破浪纵深行
本刊记者 储国强 赵东辉 程正军
改革是贯穿“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一条红线。
回首2006年,改革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重点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渐次展开。展望2007年,改革的“利益调整”特点日显突出,攻坚任务仍十分繁重,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
共识:改革方向不动摇
自2004年年底以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均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由于伴随这些改革出现的诸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许多人对改革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人们开始怀疑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改革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改革该何去何从。
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们热切盼望听到中央的声音。
2006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温家宝的讲话,语气坚定,态度明确,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进一步表明了中央对改革的决心,使全党、全国在改革方向不动摇这一关键问题上形成共识。
实际上,正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才使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更多的体制改革来解决。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字眼出现了83次。令人关注的还有,在报告中,提及“体制”的29处无一不与“改革”相连。
变化:重点领域新进展
河南省巩义市农民张志伟不到一周办完了餐馆开业的所有手续。他说:“以前开餐馆要跑卫生、工商、税务、检验检疫等多个政府部门,现在政府的行政审批统一到一个行政大厅里,对外透明办理业务,限期答复,再也不用一个个部门去‘烧香’了。”
张志伟切身感受到的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变化。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改革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重点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分量更重、层次更深、措施更细。这些改革惠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给相关领域和行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去年4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各级政府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进行建设。各地继续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核准、备案制度。不少地方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过错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政府网去年1月1日正式开通,各级政府网站相继向公众亮相,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服务公众的重要手段。
———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国企改革的指向更加明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去年16家国有独资公司开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8家中央企业完成新一轮兼并重组。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家分享企业利润,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开始进行试点。
———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电力行业基本实现厂网分开,邮政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邮政政企分开和监管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城镇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从去冬开始全面推开。铁路、民航、水务、市政公用设施等领域改革继续推进。
———金融、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继2005年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后,2006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上市。这些银行在股改的同时,公司治理框架初步形成,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人力管理等约束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围绕金融业转折期的新任务,前不久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做了部署。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继续改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继续扩大。
感受:改革温暖百姓心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过去一年里,一系列重大改革向纵深推进,给百姓生活带来积极变化。
在各部门各地区的改革探索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那就是改革更加注重科学性、协调性,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西安市在城市管理中积极探索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机制,拓宽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了政府与市民的良性互动关系。如今,道路、自来水、热力、天然气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设施建设,西安市民有了关键性的发言权。许多地方出台的一些重大举措,还注意听取群众和专家意见,黑龙江省政府发布“重大决策规则”,深圳市通过“市政府重大决策公示暂行办法”,都反映出了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正在逐步健全。
除了参与改革决策,让老百姓感到的温暖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社会领域改革方面。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受益学生达到488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全国已有1433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4.0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务院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部署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央发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后,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各地、各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专项行动,取得较快进展。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城镇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将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扩大到8个省份。积极探索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学生、儿童等纳入保障范围。在制度上实现了各类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全覆盖。城市低保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
农村综合改革方面。继去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改革步入综合改革新阶段。国务院决定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村税费改革为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
期盼:改革更和谐公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应该看到,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改革和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产生、累积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日益不公,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内部矛盾明显增多,腐败现象泛滥蔓延,公共资源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畸形分布等等,这些都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杂音。
说到对改革的期盼,经常在外打工的安徽省岳西县农民储昭远说:“希望国家像取消农业税一样,消除户籍差别,让农村人和城市人实现真正的平等。”取消农业税之后,在未来的一两年里,许多农民都迫切希望中央政府在缩小城乡差距上再迈实质性步伐。
专家分析,要改变社会的不和谐现状,理顺体制,就必须改革。不理顺分配关系、改革分配制度,不解决就业难创业难问题,不加强基层民主、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不从制度上防止“权力寻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改革、造成社会不公的改革、削弱社会发展力量的改革,以及损害民众当前和长远权利的改革,都应该是我们反对、取消和避免的。
任何改革都要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今后的改革,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社会和谐发展才能踏上坦途。
法治建设篇:公平正义之旗高扬法治建设篇:
公平正义之旗高扬
本刊记者 周立民 张非非 张琴
,为公平正义喝彩!”2006年10月11日,网友“咖啡茶”在国内一家著名网站上贴出长文《公平正义就是和谐》。热心网友激情跟帖:“这是我几十年来听到的最动听的一句话,这是一次伟大的实践、一次思想的突破。”
就在这一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民主法制更加完善”被列为和谐社会九大目标之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被浓墨重彩地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回首逝去的一年,中国法治领域大事不断、热点频仍。然而,隐藏在这些纷繁表象背后的,却都是对公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喜,源自于公平正义的彰显与进步;忧,来自于公平正义的缺失或迟到。
公平正义成为法治中国最强音
公平:“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释义简约、通俗。而要用法治实践来诠释、注解这个词组,却绝非易事。正是这个知易行难的“关键词”,成为一年来法治中国的最强音。
,公平正义”的唱响,闻之于中央高层的一次次重要讲话,见之于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并正被一项项重大战略决策及行动所呼应着。
始于去年初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正在全国政法战线轰轰烈烈地展开。这是一场将深远影响政法工作、政法队伍建设的头脑“风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而“公平正义”被列为其五项基本内涵之一。
2006年4月1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他要求广大政法干警要深刻理解、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政法队伍中强力灌输这一理念并使之成为普遍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不断推进,法律调整领域层面的不断拓展,人们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很多方面的社会矛盾正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司法渠道,人们期望通过法律手段讨回公道、讨个“说法”,对公正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政法干警正视群众反映的问题,牢固树立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的法治理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民主法治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并提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忽视了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高举“公平正义”大旗的2006年,将以这个姿态为人们所铭记。
以民主、科学精神铸“公平正义之制”
一位著名法学家说过,“立法不公,就意味着社会正义计量器的定盘星错位了”。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义,失去制度保障,公平正义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随着中央高层对公平正义的倡导,在制度建设、立法进程中,秉承民主、科学精神以最大限度实现制度公平正义,成为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被称作是“13亿人利益所涉”、“市场经济重要基石”、“承载着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对中国近30年改革的总盘点”的物权法,其立法进程已成为2006年中国人对民主立法精神的一次经典诠释。从2002年12月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以来,这已是第七次审议该草案,使其成为中国立法史上审议次数最多的法律草案。其间,这部法律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曾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各方意见,召开的座谈会、立法论证会难以计数,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数以万计。即将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对物权法草案进行审议。漫长的审议过程、充分的研讨辩论,见证着铸造公平正义之“法”的良苦用心、艰辛努力。
同样刷新中国立法史的还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该法在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通过。从1986年起草到最终“破茧而出”,这部法律经历了20年,前所未有。其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相关议案共计222件,参与联名的代表共计4044人次。
从2007年1月1日起,所有死刑案件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去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表决通过了这一历史性决定,这不仅终结了死刑核准权授权地方高级人民法院行使的20多年的历史,也成为我国法治的价值追求由“效率优先”回归为“公平正义”的标志性事件。1983年9月,为了遏制当时严重犯罪活动多发态势、支持“严打”,死刑核准权被下放至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然而,在“严打”取得成效的同时,死刑案件办案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佘祥林案、李久明案、杜培武案等一个个错案的曝光,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也引起立法者的高度重视。严格、审慎地使用最严厉的刑罚———死刑,2006年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共有497部法律、法规开始施行。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把合作社组织确定为未来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组织形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既立足中国国情又遵循国际惯例的企业破产法……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被审议通过。与此同时,劳动合同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批重要法律草案也经广泛征求意见,进入审议修改程序。
在回顾2006年中国法治建设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饱含激情地指出:“从关注平等主体之间的博弈,到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护,中国的立法无处不在体现宪法精神,2006年的立法,让民主法治的每一缕阳光,照耀在所有中国公民的身上。”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谢海定副研究员认为,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立法工作不再单纯追求速度,而是强调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凸显对立法质量的追求,“法治之法,乃为良法”。而公平正义,则是一切良法的精髓所在。
以“必严”、“必究”理念维“公平正义之道”
法是良法,但如果在执行中走了样、变了形,公平就会演变成不公平,正义就会退化至非正义。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理念,以“让贪官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追悔莫及”的决心,公平正义之剑斩向贪腐重灾区、罪恶多发区,让人们在2006年里深切地感到,公平正义的力量正势不可挡地向前奔涌。
腐败,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直接破坏、公然挑战,而近年来在一些行业、领域疯长的商业贿赂,更是长在经济社会肌体上的一颗“毒瘤”。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商业贿赂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隐蔽性强,大要案、窝串案不断,而且这些案件多与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权钱交易有关,直接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2006年,我国开始向商业贿赂全面宣战。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大增强了刑法惩处的震慑力;全国检察机关加大了查办力度,仅去年前10个月就立案查处1010件,批捕犯罪嫌疑人5117人,涉案金额8.8亿元;全国法院系统也加强审理力度,去年前9个月审理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案件5429件、公司企业人员贿赂犯罪233件,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上升。
国家严厉查处“齐二药”假药案、“欣弗事件”等药品安全事件,让人们更看到了中央情系民生、严肃法纪的良苦用心。食品药品安全事关无数百姓身家性命,但是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为首的一批官员,却利用权力大肆受贿,有的还袒护、纵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违规违法,“性质十分恶劣,案件造成的危害极大,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正本清源之后,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样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监管部门如何作为、如何用权,人们将拭目以待。
公共权力的滥用,侵蚀着政府诚信的基础,也践踏着社会公正的底线。严格贯彻“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精神,对腐败案件、腐败分子,一查到底,则是对公平正义原则最强有力的维护。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良宇、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山东省原省委副书记杜世成、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等一大批高官“东窗事发”,受到追究,彰显出中央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也坚定着民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念和信心。
文化新象篇:开局之年气象新文化新象篇:
开局之年气象新
本刊记者 张琴 黄会清 邓卫华 韩世峰
2006年,我国文化建设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及面,全面推开;多元化文化蓬勃发展,草根文化异军突起;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建设欣欣向荣,面貌一新,在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精神产品的同时,也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热”的文化理念
2006年末,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魏家桥村村民在家门口看上了区电影队免费送来的数字电影。清晰的画面及6个立体音响营造出的视听效果,让大伙大开眼界。
去年,像魏家桥村村民一样享受到免费数字电影的,还有浙江、广东、宁夏等8省区的16个市的农民。这得益于国家从去年开始进行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为搞好这项德政工程,各级政府投入1.268亿元。
文化德政来自于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执政理念。近年来,建立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针对城乡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国家强调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设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为此,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工程。2006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的进一步推进,为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加平等和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地还想方设法,努力探索新途径。如广东省首创“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等模式,盘活了文化资源,解决了部分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成都市提出“城乡文化一体化”理念,努力实现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的力度。据统计,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就达2.58亿元,比上年增长72.7%。财政并不宽裕的江西省继2005年斥资6000万元之后,2006年再次划拨1亿元专项资金,为全省农民看电影、看戏、开展文化活动“埋单”。
文化体制改革:踏上“破冰之旅”
旧有的文化体制,已经不适应文化发展的要求。2006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由试点向面上推开、向纵深拓展的时期。有学者认为,这一年,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年”。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总结了试点工作经验,决定向全国推广。
文化体制改革,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在北京,以北京儿艺、中国杂技团、北京歌剧舞剧院、中国木偶剧院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为标志,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产值达960多亿元,占GDP的14%以上;重庆红岩联线通过推出情景剧等方式,贴近观众需求,成为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的红色文化集团。
目前,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娱乐、演艺、会展等重点产业,一批产业基地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开始崭露头角,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我国国产电影达300余部,票房超过20亿元,其中数十部电影销往海外,动漫产品中的60%为国产作品。而在2003年,国产电影仅有140部,票房不足10亿元,几乎没有海外市场,80%的动漫产品都是日本和韩国的。
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实质性扶持,这成为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财政部会同文化部等部门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动漫产业发展基金”;文化部发布了包括921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总价值700多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这对于引导海内外投资者进入文化产业和逐步完善文化投融资机制都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全国有18个省区市出台或即将出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有关配套政策,13个省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有些地方还设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
文化多元化:大众文化掀起新浪潮
近年来,文化逐渐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6年,最为人关注的是草根文化的兴盛和通俗化学术文化的异军突起。
草根文化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广泛参与性。当李宇春、尚雯婕等平凡女孩在“超级女声”中一夜成名之后,“麻雀变凤凰”不再是一个神话。“电视选秀”这一被称为“平民狂欢”的特殊文化形式,成为2006年文化界乃至社会生活中一个极具特色的印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红楼选秀”……这些节目迅速占据了诸多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吸引着大众的注意力。大众的热捧,也让相关电视台收益颇丰。
博客的兴起,是2006年草根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符号。网络博客写作普及率越来越高,许多人借助这一大众平台走向成功。《第一次亲密接触》、《武林外传》等网络小说人气颇高。
草根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众成为文化的主体。全国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而且,与以往主要靠政府下乡送文化不同,如今农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农民以“自娱自乐”为特征的文化活动日益红火。仅在山西省,农民就创办了农民书屋1300多个,文化大院1900多个,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1700多个。
也正是由于来自百姓的文化渴望越来越迫切,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参与搭建学术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由此,一大批以前“埋头做学问”的教授学者纷纷亮相荧屏,用通俗的方式解读历史和文学,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机遇与挑战:文化发展面临新课题
我们在为2006年文化繁荣景象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正视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
首先,必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虽已进入推广阶段,但许多文化单位仍然处于负重前行的艰难之中。利益的合理分配、文化人才的培育、政策的具体操作、行业组织的健全、法律法规的完善等诸多难题,仍然横亘在改革的道路上。因此,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繁荣文化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形式多样和价格合理的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尽管新兴文化产业已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但繁荣不能掩盖问题,发展也无法忘记距离。作为文化大国,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一直是心头之痛。中国出版物在国际市场上远没有中国制造的玩具、服饰和电器受欢迎。推动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去,政府应在资金、税收方面对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惠。2007年是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文化市场分销领域将进一步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三,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虽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为农村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这种状况,要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继续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进服务手段,增加服务内容,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第四,和谐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但在目前情况下,建设和谐文化还面临许多挑战。因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起一个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多元的文化形态中确立主导,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低俗文化得到抵制。同时,通过文化影响人心的力量,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我们更应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完善的步伐,以更强的实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开放新风篇:开放中国迎来第三轮冲击波
开放新风篇:
开放中国迎来第三轮冲击波
本刊记者 邓卫华 李舒 熊聪茹
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直面开放。开放是如此触手可及,一名北京市民在沃尔玛超市货架上随手取走一件商品的信息,瞬间就能回传到万里之外位于美国阿肯色州的沃尔玛总部的服务器上;而美国芝加哥农产品交易所显示屏上一个微小的数字跳动,就可能影响到我国山东省德州市当地某个麦农的年终收入。
在经历了1978年初冬打破封闭状态的改革开放的第一次浪潮、2001年初冬在多哈会议上正式入世的第二次浪潮洗礼后,2006年的初冬,中国完成大幅降低关税、深度开放市场的承诺,结束对弱势产业实施保护的入世过渡期,站在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迎接第三轮开放冲击波。
入世5年交出高分答卷
2007年1月18日,济南。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并对外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实行国民待遇。这一时间比中国在入世谈判时承诺的最后期限整整提前了4个月。事实上,不仅仅是旅游,在银行、分销、物流等众多服务领域,中国已经多次如期或提前履行入世承诺,与世界同享中国加速开放的成果。
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显示,入世5年多来,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翻了两番还多。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国进口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是世界上进口增速最快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入世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其中世贸组织成员之间互惠互利尤为明显。
入世之初,以汽车等为代表的弱势产业一度最令国人担心,人们担心大幅降低进口汽车和汽车零件的关税将会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毁灭性冲击。然而,5年多后的今天,在与世界汽车巨头较量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实现了汽车出口超过进口,而且还把装备着中国产发动机的汽车卖到了海外。
入世既是对中国弱势产业的一场严峻考验,同时更是对习惯于行政审批和计划调控手段的中国各级政府的一次绝对挑战。5年多来,大量的行政审批项目被削减,与之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废止或修订。随着“后过渡期”的到来,我国政府部门在过渡期内保留的一些贸易管理手段被取消或受到限制,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期待着第三次开放冲击波能够发挥助推器的作用,以强大的外力催生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更加深刻的变革,促成中国各级政府尽早实现“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的宏伟目标。
5年前,曾有国外舆论预言中国经济将在入世浪潮的冲击下走向崩溃;5年过去了,不仅预言没有实现,相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还给中国入世总体表现亮出了“A+”的高分。
“走出去”渐上层楼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名叫埃弗莱斯的小镇上,400多名铁燧岩矿联合公司的员工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该公司长期以来都是这个小镇上最大的用工单位,只是2003年以前它的名字叫艾维塔克铁矿石矿,并一度因为美国钢铁业不景气而破产。2003年底,来自中国的莱芜钢铁集团和美国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联合对这家破产企业进行了重组,从而给这个人口不足4000人的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莱芜钢铁集团这次看似不起眼的投资,几乎改变了一个美国小镇行将走向衰落的命运。
入世以来,中国在不断吸引外来投资、大量出口从衬衣到计算机等不同产品的同时,许多像莱芜钢铁集团一样的企业开始尝试积极走出去,在壮大发展自我的同时,也为投资国家和地区带去就业和税收。2006年5月,山东即发集团投资400多万元建设的越南工厂正式投入运营,这家年产服装1000万件的企业不仅出口欧美不受配额的限制,而且还能为当地提供约600人的就业岗位。同年,位于浙江温州市的康奈集团与黑龙江东宁吉信工贸集团共同投资20亿元,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投建占地2平方公里的“远东康吉工业园”。从单个企业海外建厂,到多个企业联合在海外建立工业园,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始呈现出由单兵作战到抱团共赢的转变。
中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开放了一个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学会利用世贸组织赋予成员的权利,采取各种方式向海外进军,积极开拓空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如果说多数服装和制鞋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利用世贸组织游戏规则主动规避欧美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那么以华为、海信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则更多是着眼于跟进当地市场和实时追踪国际先进技术。
华为公司目前已在海外设立8个地区总部和32个分支机构,在硅谷、达拉斯、班加罗尔、斯德哥尔摩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同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等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成为我国申请国际专利最多的企业。
呼吸自由贸易的空气
入世以来,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享中国开放带来的甜蜜果实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建设,逐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域内货物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为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而努力。
2006年可谓是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年”。当年10月1日起,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实施,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启动。同年11月24日,我国同巴基斯坦签署了自贸协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外部组建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共拥有18亿人口,被称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未来世界第3大经济体”。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这是我国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服务贸易的协议,是继《货物贸易协议》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中国-东盟、中国-智利、中国-巴基斯坦乃至更多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双方经贸关系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双方在产业发展方面将进一步实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并为两国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某种程度而言,自由贸易区是对世贸组织多边贸易机制本身缺陷和不足的补充,也是世贸组织互利互惠理念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延伸和发展。在充分利用世界多边贸易机制和双边贸易机制实现多赢或双赢方面,开放的中国正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摩擦中充电成长
2006年10月6日,欧盟决定对我国生产的皮鞋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大部分中国涉案企业被课以期限2年的高达16.5%的重税。目前,多家中国制鞋企业已经联合起来,决定将此案上诉至欧盟法院,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而此前,正是因为这些企业联合起来积极应诉,主动走出国门游说、并与欧盟进口商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欧盟贸易委员会才将反倾销措施实施年限由5年降为2年。
从过去反倾销终裁后束手无策、被动接受,到如今联合起来积极应对,有组织、有步骤地按世贸规则维护自身权益,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以平常心态看待花样频出的国际贸易摩擦,在应对贸易摩擦的时机选择、方式方法运用上也日趋娴熟。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内部分产业也遭到了一些进口产品倾销造成的损害。在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接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后,中国企业逐渐觉醒过来,积极提出申请,合理地运用反倾销等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自身安全。
就在欧盟决定对我国生产的皮鞋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之前8个月,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同年8月18日,商务部根据倾销幅度初步裁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这一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此举不仅保护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安全,同时对于保障我国中西部地区300多万农民的基本生活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仅2006年一年,商务部就对5种进口产品采取了反倾销调查,其中两起案件已初步裁定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另外3起正在调查中。也是在2006年,商务部对立案的8种进口倾销产品做出终裁决定,裁定这些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并征收反倾销税,这些进口倾销产品大部分来自经济发达的欧、美、日等国家或地区。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权,从熟悉规则到运用规则,中国企业在摩擦中不断充电成长,守规意识越来越强,国际化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它们,终将在搏击第三次开放冲击波中腾空高飞。
不过,频繁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自主创新之痛。面对这样的难题和形势,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开放中国的不二选择;而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实现创新型国家梦想的重要基石。
协调新策篇:“四大板块”共绘一体化版图协调新策篇:
“四大板块”共绘一体化版图
本刊记者 皮曙初 张涛 赵东辉 熊聪茹
随着促进中部崛起纳入国家战略的视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框架终于在2006年完成“封顶”,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中国新格局迈进。
布阵:绘就最后一个板块的区域战略宏图
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六省的发展本身。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这是最后一个板块的战略宏图;在驶向市场一体化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中,这是“承东启西”的关键板块。传统的沿海与内陆两大板块分割局面,正在被东、中、西、东北四大各有侧重的战略方阵所取代,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日益明晰。
在完成了最后一个“集团方阵”的排兵布局后,2006年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的大幕已经拉开。在东部继续“领跑”的同时,中央政府加大向内陆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多年来,国家在西部地区重点加强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截至2005年底,国家在西部地区相继开工建设了70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投资总额约1万亿元。2006年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西部地区又新开工12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1654亿元。
2007年到来之际,东北老工业基地收到了一份盼望已久的新年大礼。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东三省在1997年12月31日前形成的历史欠税予以豁免,这是我国出台的又一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政策措施。专家表示,这项涉及100多亿元的免税政策将促进盘活东三省地区的存量资产,帮助国企轻装上阵,加速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
各地区和各部门也为扭转“东富西贫、南强北弱”的不均衡局面,谋求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各显神通。商务部推出“万商西进工程”,用3年时间推动万家境外和东部沿海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交通部门规划到“十一五”末,中部各省与相邻东部地区间将至少建成两条以上的高速公路通道,与相邻西部地区间至少建成一条高速公路通道。
互动、互补、互相促进,一体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宏图令国人叫好。有网民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充分表明了决策者深谙“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一被中国历史反复印证的规律;东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一日不能弥合,中国就一日不能“崛起”。有专家表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不仅将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走上了更乐观的道路。
融合:资本与资源涌动“北上西进”潮
不久前,湖北省公布数据表明:近年来全省人才流入人数已是流出人数的5倍以上,人才流动20年来首次出现了正增长。人才大省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的现实让湖北人扼腕,中部塌陷的尴尬一直让“九头鸟”抬不起头来,而今终于迎来“凤还巢”。
区域发展战略宏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版图的重新编织,更重要的是资本与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区域之间的合纵连横之势彰显无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说:“实现中部崛起,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的流动新潮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明确信号。为此,中部六省还在岁末发表人才一体化战略“武汉共同宣言”,探寻人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之路。
如果说“九头鸟”的“还巢”还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表象的话,那么,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重心整体上更加明晰地表现出的“北上西进”的新轨迹,则足以说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正在从体制和机制上带来深刻的革命,跨区域产业转移、重组及合作的势头强劲,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活跃的生产要素如同出笼鸟在区域间自由跃动。一个在市场之手牵引下“四大板块”比翼奋飞的经济一体化壮丽蓝图正展现在全国人面前: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有的省份已驶入快车道;中部6省承接和对接产业梯度转移,在承东启西中谋求奋力崛起;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重振“老工业巨人”雄风;东部则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演一出改变粗放发展模式的“转型”大戏。
大转型带来大转移,大转移带来大融合。上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开放迅速彰显出珠三角地区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又激活了长三角地区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潜力。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2006年,沿海开发的脚步向北跨出一大步。去年5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同时批准其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市则明确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的合作发展推向了新的起点,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初露端倪。
在实施了振兴战略3年多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数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等方面,增长速度也都高于全国水平。辽宁特钢与黑龙江北满特钢的成功重组,沈阳变压器厂收购长春变压器厂,哈啤集团收购长春银瀑啤酒,高调拉开东北大型国企跨地域联合重组的序幕。有专家惊叹:东北经济区崛起为中国“第四增长极”也为期不远。
,北上”是纵轴,而“西进”是横轴,一纵一横两条轨迹才是构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完整坐标系。伴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投资“西进”正在加速。来自商务部的消息令人振奋:近年来东部地区已有一万多家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最典型的是浙商资本,在产业梯度发展规律的引导下,绘出了一幅向西部大转移的“路线图”,以至走到全国都会听到一句共同的慨叹:只要有市场就有浙商。万商西进、东中西大市场的融合成为中西部地区挺进产业时代,实现开发和振兴的重要力量。
破壁:分工协作方能“又好又快”
合纵连横,融会贯通,无论“北上”还是“西进”,都是在走向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强烈冲动下带来的资本与资源的合理化布局,也是全国经济发展要求提升层次、整合资源的必然产物。从中央到地方顺势而为,内联外引,冲破体制壁垒,统筹区域发展。
联而不合只能各自为战,分工协作方能和谐共赢。去年底,长三角城市群16市市长聚首江苏省泰州市,谋求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并首次邀请泛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相关代表列席,互动机制正式启动。导入了合作机制,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初显“1+1>2”的放大效应。
从点状拉动到各个大经济圈、城市群组“抱团”互动,区域经济的“圈”、“带”、“区”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版图上纷纷出现。从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带到江西昌九工业走廊,从成渝经济圈、陕甘宁川的区域合作到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圈和经济带一展风采,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和撬动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融城大公交”、“通信一体化”、“人力资源合作”、“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等正在变为现实。被视为“坚冰”的种种体制壁垒,在宏观战略与市场冲动两只强力大手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消融。
但是,破冰之旅并非一帆风顺。诸侯经济、地方保护仍大量存在,在内联外引中产业结构雷同,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和竞争对手拼得你死我活,不惜从外地捞取稀缺资源,却对外地产品筑起藩篱。区域发展不平衡,加上行政割裂和政绩考核不科学以及财税体制弊端,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障碍还不少。
区域经济发展贵在协调,贵在一体化资源配置体系下的合理分工。各个地方应该各有侧重,不能你搞一摊,我搞一摊,在同一个水平上竞争是没有出路的。比如汽车生产大家都可以搞,但是应该拉开档次,各有分工,你搞发动机,我搞材料,他搞组装,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专家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要从政府职能上根本解决这些市场分割的问题。通过健全全国统一市场,完善区域互动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深化分工合作,我国长期行政分割的地区经济格局方能真正被打破,从而促进经济资源的整合,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最近,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这将推动各地区切实摈弃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真正致力于科学发展。“四大板块”在发展重点和路径上应该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对自己在区域内的产业分工角色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对那些更适合外地发展的产业领域必须割爱,在资源与资本的重新配置中有所“取”必有所“舍”,如此方能实现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干部新举篇:“换届选举”助推干部制度改革干部新举篇:
“换届选举”助推干部制度改革
本刊记者 张非非 周立民 邓卫华
?镇干部被破格提拔为省厅处长、干部任前公示政绩、二次推荐、延伸考察、心理测评……2006年,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的“换届选举”,助推干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国各地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亮点纷呈,气象一新。
经中央批准列入2006年党委换届计划的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14个省区党委换届选举已全部顺利完成。今年进行党委换届的17个省区市的干部考察和换届选举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公推、海选“基层试水”用人更加公开透明
今年38岁的孙鸿斌是江苏省射阳县海河镇新当选的镇党委书记,他是经过3轮民意代表推荐,参加党员代表选举而最终当选的。
孙鸿斌说:“与我一起竞争书记岗位的有60多人,经过层层过关才胜出,获得这个岗位很不容易,我也很珍惜。”
孙鸿斌说,共有200名党代表、人大代表、企业家、普通群众等民意代表画票同意他当书记,经过第二轮、第三轮类似的画票,他和另外两人被确定为初步人选,经过撰写调查报告、发表演讲等程序后,由县委常委会无记名画票,结果自己得票第一,成为正式候选人,交给镇党员大会选举。
江苏省在2006年的乡镇换届选举中,对891名乡镇党委书记候选人实行“公推”制度,为全国首创。由过去党组织酝酿、提名,变为党员和干部群众公开推荐,进一步扩大了民主,为落实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创造了新平台。
在2006年的地方党委集中换届中,中央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把扩大民主的要求贯穿于换届工作的全过程。
和江苏省一样,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紧紧抓住提名、考察、选举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认真落实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这次地方党委换届成为发展党内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这次基层换届过程中充分发扬了民主,改变了过去“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避免了“领导定名单,下边画圈圈”式的暗箱操作。
而更具意义的是一种用人导向的变化,使干部由过去干事情“对上负责”为主,转变为对上、对下都要负责,对下负责更重要。被提名的候选人首先要被群众认可,如果没有群众公认,连提名这一关都过不了。
四川省社科院政治所副研究员李羚认为,把干部选拔的过程“亮”给群众,赢得了社会层面对党委用人标准、用人导向的认同,更赢得广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创新意义。
试行综合考评新法破解识人难题
辽宁省在去年换届工作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做法叫“延伸考察”,规定对在现工作单位任职不满3年的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应当到其原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考察,避免考察结果失真失实,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记者在辽宁省委组织部采访时了解到,现在有个别考察对象本来在原单位口碑不好,但由于工作调动后现单位对其了解不深,或是因为希望其尽早离开现单位等想法作祟,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延伸考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辽宁省某市曾有一名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公开选拔中综合成绩第一,在现单位推荐票达95%以上。按照以往的考察办法就可以通过了。但延伸考察到其前一个工作单位时,却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考察组找7人谈话,就有6人提出此人有问题,并举出了实例,经进一步调查核实,最终取消了其拟提拔人选的资格。
可以说2006年换届选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四川、浙江、内蒙古、辽宁、江西、河南等省区作为中组部试点,试行“二次推荐”、“延伸考察”等新的考察举措,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地考察、综合评价等六个环节,使干部考察更加科学有效。
辽宁省委组织部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新的考核评价办法,将过去单纯的“官评官”变为现在的“官评官”与“民评官”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的认知评价、教育引导、监督约束的功能,使干部对“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目前,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受到广泛认同。
在中组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大框架下,各地积极探索科学的选人办法,许多做法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沈阳市将心理素质测评引入党委换届中的干部考评。去年沈阳市在对辽中县党委班子换届新增常委考评中,对4名候选人进行心理素质评价考核。首先为心理素质民主测评,让老百姓评价各位候选人的心理素质高低;其次为心理素质书面测评,候选者要在2小时内完成500道题的测试;最后是面试关,通过相关案例考察候选人的应变处理能力。三方面综合后,以4人心理素质测评排序,做出指导性和预测性结论。
沈阳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认为,公开选拔中采用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新方法,对于提高科学选拔任用干部有一定作用,有助于对参选对象实际工作能力的认知。
此外,各地在换届工作中认真把好廉洁自律关。所有提名人选都征求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对确有问题的,坚持不提名,对反映不实的予以澄清。这些措施保证了提名人选具有较高的德才素质和较好的民意基础。
凭实绩看德才折射用人新理念
2006年7月15日,湖南省委在全省加强县乡干部队伍建设座谈会上宣布,破格提拔5名乡镇党委书记到省直厅局任正副处长。其中东安县大盛镇党委书记周娟华,被提拔为省水库移民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祁东县石亭子镇党委书记谭敦龙,任省信访局督察处副处长、正处级调研员。
花垣县两河乡党委书记吴兴顺也是被破格提拔的5人之一。他1993年以来一直在基层乡镇工作。他说:“我没有任何‘后台背景’,我的提拔重用不是论资排辈、跑官要官的结果。”
一石激起千层浪。湖南省委此举,堪称在全国开了先河,立即引来一片叫好和热议。
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县、乡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基层,而乡镇处于最末端。作为乡镇党委书记,他们的级别只相当于省市级机关的科级。尽管在基层长期摸爬滚打,许多都有可圈可点的业绩,但是按惯例,乡镇干部要到省厅任职,必先经过县、市两级台阶,升迁确实非常不易。而今,直接提拔到位,无疑打破了原来某些提升干部的老框框、老套路,为那些扎扎实实、安心基层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开辟了升迁新渠道。湖南的做法,其实质是干部人事制度的一次“破冰”之举。
湖南省委重用“乡官”,连同其他一系列重大人事举措,折射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理念,也用事实说明,凭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正在形成。
记者从各方面了解到,这次集中换届选举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各地出台选人用人新举措、新办法最多的一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国各行各业有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一个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正在形成。
国防新剑篇:国防建设的铿锵足音国防新剑篇:
国防建设的铿锵足音
本刊记者 李宣良
军事训练向信息化加速转变,武器装备迎来“四新时代”,部队实施“开门建军”……在回顾2006年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时,这些新词汇成主流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用语,折射出人民军队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征途上的铿锵足音。
聚焦信息化:军事训练开始历史性转变
首次远程机动作战演练刚刚鸣金,“砺兵─2006”山地进攻战斗演习战鼓又擂;“前卫─206B”实兵检验性演习激战正酣,中美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又如约登场……2006年的演兵场上,信息化特征更加明显。
在“确山─2006”演习中,济南军区某摩托化步兵师司令部通信参谋王国斌作为“红军”一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战备等级转换、远程机动、隐蔽伪装、集结展开、战斗实施等各个阶段,“蓝军”强大的电磁干扰一直如影随形,试图压制和瘫痪“红军”的通信指挥。“在别人眼里辽阔明朗的天空,在我看来却是由无数电磁信号编织成的诡异‘天网’。”王国斌说,“只有撕破这张看不见的‘网’,才能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
王国斌的体会,道出了现代中国军人的感受。在部队的日常训练和多起重大演习中,“复杂电磁环境”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突出强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演练,是中国军队大力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前卫─206B”军事演习中,济南军区的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战部队、新型炮兵部队、特种作战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接受了作战能力的严格检验。“正如演习代号‘前卫’一样,演习课题全部是为着眼未来战争而设置的。”济南军区司令员范长龙说。
除了复杂电磁环境外,参加演习的官兵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共同的“对手”———“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在几起重大演习中,导演部都采用这一系统,对演习全过程、全要素、全员、全装进行考核和评估。
“战争年代,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如何,一场战斗便见分晓。和平时期,军事演习就是检验部队作战能力的最好形式。”“部队演习评估系统”研制者之一、石家庄陆军学院教授马开城少将说,信息化条件下的演习必须有科学严格的评估手段。“部队演习评估系统”以量化行动结果来评估作战能力,将其分解为5大类、34小类。马开城告诉记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息决定战场,数据决定成败。”
,与其说这是一次实兵考核,不如说是一场实兵对抗。”带领部队参加解放军首次远程机动作战演练的某旅旅长王新感慨道:“‘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就是对手,它牵引着部队战斗力水平向着更高层次跃升。”
武器装备迎来“四新时代”
2006年岁末,最让广大军事爱好者高兴的莫过于期待已久的歼─10战斗机公开亮相。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战术要求。
而作为中国国防工业建设成就的一个综合性展示平台,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中国制造”的各种武器装备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军事专家、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群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国防工业迎来了精确制导时代、新动力时代、新概念武器时代和装备透明时代。
在本届航展上,最让军事专家和军事迷们惊喜的,莫过于“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P12战术导弹系统、FT─1和FT─3精确制导炸弹等由中国自主研制的一批精确制导武器系统。
人们发现,中国国防工业的开放和透明程度“令人吃惊”,一大批过去被认为需要保密的武器揭开了神秘面纱。这种透明度的增加,表明中国对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充满信心,同时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正如滕建群指出的,伴随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防工业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的计划模式走向市场。2006年见证了这种根本性转变。
加速推进人才战略工程
新年伊始,清华大学国防生赵志升、覃文强给母校发来喜报———2006年,这两名在南京军区某部基层部队工作的国防生,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双双立功受奖。“随着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加速推进,国防生在部队有了越来越大的用武之地。”清华大学国防生选培办主任牛亚军说。
2003年中央军委专门制订《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对2020年前解放军人才建设作出了整体筹划和部署。全军各级单位切实把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摆到突出位置,把人才建设作为党委的经常性中心工作。各大单位普遍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精心筹划本单位人才建设。
近年来,军校从士兵中招生规模逐步减少,不断增加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数量。同时,逐年提高培训的起点,从2004年开始,军校生长干部招生基本实现了本科化。
在人才培养渠道不断拓宽的同时,高层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10年前,解放军研究生年招生数量只有1300人,目前已超过1万人。从2002年开始,在14所高中级指挥院校开展了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有3000余名指挥军官和机关干部参加学习。在三军部队,硕士连长、博士团长已屡见不鲜。
以前,在陆军部队看到穿海军军装的人,或在空军部队见到陆军军官,许多人会感到惊奇。而今,从总部机关到各军兵种,从科研院所到作战部队,随着干部交流任职、交叉代职、岗位轮换的路子越走越宽,身着不同军兵种服装的军官早已和谐地融为一体。
解放军迈入“开门建军”新时代
报道2006年解放军几次重大军事演习的中外记者发现,中国军队演习的开放和透明程度大大超乎他们的想象。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光谦少将认为,频频举行的中外联合军事演习表明,中国军队已经迈入“开门建军”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开放与国家的开放是同步的。”彭光谦说,“关起门来搞军事建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中国军队提供了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缩短与发达国家军队“时代差”的战略机遇。
迈入“开门建军”新时代的中国军队,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用实际行动捍卫着世界和平。
2006年7月26日,杜照宇和他的3名同事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不幸遇难。在7月30日的追悼会上,联合国为这些用生命呼唤和平的勇士降半旗致哀。3年前,同样是中国军人的郁建兴,为了履行联合国赋予的武器核查职责,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从郁建兴到杜照宇,展现的是中国军人的使命不断拓展的轨迹,彰显的是中国军队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军人,一向被视为“保家卫国”的神圣群体。然而,杜照宇和他此前的7位中国军人,却为了陌生国度人们的安宁生活,将自己的鲜血抛洒在了异国他乡。
无论是在毒蛇猛兽出没的柬埔寨丛林,还是在热浪滚滚的西撒哈拉沙漠,无论是在疫情肆虐的刚果(金),还是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军人,承担起联合国赋予的维和重任,肩负着捍卫全人类和平的使命。
不仅仅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越来越多中国军人的身影出现在了国际救援的灾难现场。伊朗巴姆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以军人为主体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总是在第一时间赶赴灾难现场,为当地灾民送去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时,中国军队义无反顾地高擎起反恐利剑。中吉联合反恐演习、“上海五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演习、中巴联合反恐演习、“东方─反恐2006”演习等接连上演,中国军队与他国军队合作反恐的能力不断增强……
从保家卫国到维护世界和平,从国内抢险救灾到参加国际救援,从抵抗外来侵略到参与多国联合反恐演习,中国军队的职能和使命在不断拓展。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 编辑:林双川 李力 颜彦 薛凯 王秀真 孙爱东 秦交锋 苏娅)
政治观察五千提案“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答复”
五千提案“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答复”
本刊记者 林双川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宋宝瑞告诉半月谈记者,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以来,全国政协一共收到5158件提案,立案4999件,这些提案分别送交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相关省级党政所属部门的166个承办单位。
提案办理机构要求“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答复”,没有立案的也要转交有关方面参考。宋宝瑞披露,政协提案围绕国计民生大局和社会关注热点建言献策,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许多提案通过《重要提案摘报》、《政协信息专报》等直达最高层。2006年就报送了重要提案60多期,中央领导直接批示18人次。
民建中央提案,助推人大“两税合一”立法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民建中央提出一份提案,建议“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提案认为:入世前外资企业在我国享有税收优惠等诸多超国民待遇,但在入世后,特别是在入世后过渡期,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我国关税在近年内将接近最终减让水平,内资企业将面临真正的生存挑战。只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资企业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展开竞争。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时机已经成熟”,实施“两税合一”已刻不容缓。
提案立即引起有关部委重视,迅速组织讨论研究,很快将形成的文件提供人大立法部门研究参考。2006年12月2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明确规定: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新税率确定为25%。2007年1月8日,全国人大有关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建议将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
民建中央调研部郭群峰告诉记者:“应该说,包括民建中央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提案,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尽快统一的呼声,对中央在此问题的考虑上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农工党建议关注“城市贫困”,国务院列为工作重点
去年3月,农工党提交了一份《关于防止城市部分人群相对贫困化》的提案。
提案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关注社会公正和稳定,呼吁重视城市贫困人群,建议创新救助模式,设立城市扶贫帮困基金,实行社区对口援助等。
提案受到国务院研究室高度重视,他们与农工党有关人士多次电话沟通。国务院研究室在提案办理答复中写道:“贵党提出的提案,从五个方面准确反映了目前部分城市人群相对贫困化的现状,并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合理建议。国务院研究室在收到提案后迅速组成了调研组,初步就‘关于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关于城市廉租房问题’以及‘关于当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其中‘关于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的调研报告做了重要批示,并已送达有关部门。”据悉,国家已经把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纳入今年的工作重点。
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部副巡视员梁红告诉记者,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围绕新农村建设、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以农工党中央名义提交了25件提案,2006年9月底,这些提案全部得到承办单位的办理和答复,许多建议和措施得到吸收采纳。
军队政协委员反映官兵呼声,总政治部充分肯定
甘晓华是来自军队的全国政协委员,曾经作为第一提案人提交多份提案。
2005年他在进行军人工资收入、军人家庭生活调查研究后,写出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视军人社会地位问题》的提案。
提案认为,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军地收入反差大,公众对军人的认同感发生变化,对军队建设产生了影响,应引起重视,并就提高军人社会地位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此提案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充分肯定,认为所提的建议“符合军队建设实际,代表和反映了当前广大官兵的愿望和呼声”。之后,2006年,国家落实了一系列提高军人社会地位的措施,其中包括军人增加工资、进一步落实伤残老兵、军烈属优抚政策等。甘晓华说:“当然这不一定完全是此提案起到的作用,但是至少反映了中央对军队政协委员建议的重视。”
中央纪委:办理提案推动反腐倡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2006年的提案办理工作有关报告上批示,要求中央纪委对“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每一件建议和提案都要有负责任的回复”。
中央纪委副书记、秘书长干以胜,以“中央纪委机关提案办理的第一负责人”身份,要求中央纪委把办理提案与确实改进工作作风、落实反腐倡廉任务紧密结合,突出重点、认真答复。
据中央纪委办公厅案件管理局副局长徐志华介绍,2006年,中央纪委办公厅承办政协提案25件。办公厅将提案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专题报告,中央纪委及时了解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纪检监察热点,采纳提案的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提案对决策的参考价值。
如全国政协委员汤燕雯提出要构建“问责”体系、落实“问责”制度。根据提案建议,中央纪委进一步研究制订了有关问责制的规定,就起草《关于党员领导干部问责制的规定(试行)》进行调研论证,起草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条例》等。
有政协委员提案指出,药价虚高、药品回扣现象屡禁不止,是导致老百姓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提案提出的问题,中央纪委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和改进药品定价方式,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方式,严厉打击医药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取得明显成效。
徐志华表示,中央纪委承办的提案涉及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重要问题,“涉及面广,答复的要求高,难度大”,为此,确立了“突出重点、分层办理、整体推进”的办法,以点带面,通过办理重点提案带动整个办理工作按时完成。
记者了解到,中央纪委把《关于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提案》、《打击公款行贿是当前反腐败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等列为重点办理的提案,主动与会办单位财政部等沟通,向提出提案的政协委员当面汇报办理情况,听取办理要求,提出改进措施等。通过办理重点提案,进一步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编辑:王永前)
为和谐奔走的全国人大代表为和谐奔走的全国人大代表
本刊记者 李舒 周立民 张琴
全国人大代表,多么光荣的称号!他们肩负人民重托,履行神圣职责。一年来,许多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奔走在民间,搞调查,摸情况,询国计,问民生。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我们选择几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他们为和谐而忙碌的生活做一扫描。
罗益锋:我的生命为百姓燃烧
70岁的罗益锋代表说起话来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敏锐和幽默:“每天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思考问题,寻求对策,思想永远跟着这个时代,哪有时间去老?”
从1988年至今,罗益锋已连续四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刚当选人大代表后,罗益锋走访京城的老百姓,得到最多的回答是两句话:“管用吗”,“有什么用啊”。罗益锋说,我得用实际行动来改变群众的看法。
那时候,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的群众对红领巾湖的污染反映强烈,方圆1公里内都能闻到臭味。罗益锋就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治理污染的意见。湖水恢复了清澈,附近的居民放鞭炮庆祝。这件事让罗益锋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同时也让他意识到,只有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履行代表的职责。罗益锋为自己定下目标:每年走访各界群众500人!
近2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厂矿、学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田间地头。为了征求夜班工人的意见,深夜一两点,他还在车间里转;为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他与修鞋匠一谈就是半天。近20年间他走访了10000余名群众,累计收转人民来信1000余封。
如此大的工作量在人大代表中实属罕见,而罗益锋作为我国材料学和化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承担着大量科研工作。罗益锋笑着告诉记者:“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常数,就看你怎么利用,生命不燃烧就是浪费。”
罗益锋的名字不胫而走,大家有了什么难事,都会向他求助。家门口的道路不平,房产物业纠纷,看病难、上学贵,农民工子女没书读,农业的金融支持不足……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国家大事,只要有道理,罗益锋都来者不拒。
提出重要而可行的议案是罗益锋实现人大代表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自九届全国人大开始,他所提交的议案逐年丰富和完善。截至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罗益锋在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上被采纳的议案多达67项。
今年两会,罗益锋把眼光投向了“农副产品物流”和“企业职工的工资待遇”等问题,70岁高龄的他,两会前一直在京郊农产品批发市场搞调查。
姜彦秋:既然当代表,就得为人民
,不能头顶着全国人大代表的帽子不干事。”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姜彦秋说。
2003年,她以高票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10来天,还没进京开会,姜彦秋就接待了第一位登门求助者———肥西县的一位40多岁的农村妇女文翠。姜彦秋告诉记者:“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很多,非常憔悴,一进门就跪下了,我赶紧扶起来,请她慢慢讲。”文翠流着泪说,姜彦秋流着泪听。
文翠是在村里一位“文化人”指点下找到姜彦秋的。此前,文翠已经上访了6年多,跑了很多路,找了很多人,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文翠家住巢湖边,和丈夫捕鱼为生。1997年的一个夜里,一艘机动船拖破了他家赖以为生的渔网,丈夫急了,跳上船要求赔偿,船却加大马力驶离现场。第二天,丈夫的遗体被从水中打捞上来,法医鉴定是溺水身亡。船上4人判刑最重的是3年,最轻的6个月,附带民事赔偿6万元。可就这6万元,文翠追讨了6年却一分钱没拿到。湖边的草房已摇摇欲坠,上初中的女儿由于交不起学费,辍学到城里打工。
把文翠送出门,姜彦秋提笔给安徽省高院写了一封信反映情况。过了几个月,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的姜彦秋听不到一点回音。她急了,又写了一封信。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头绪。其间,姜彦秋隔三岔五给法院有关部门打电话,对方总是回答:“姜代表,你不能急,我们在办,天太热,找不到人。”姜彦秋又急又气:“那位农民家里的房子都快倒了。”
当年年底,姜彦秋终于逮着一个好机会。最高人民法院一位领导到安徽检查工作,请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座谈听取意见。在座谈会上,姜彦秋情绪激动地说:“法院的前面都有人民两个字,不为民解忧,怎么取得人民的信任呢?”当天下午,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找到姜彦秋,说先期执行两万元。
,文翠打官司”之后,慕名而来向姜彦秋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农民工王海侠严重工伤致残,企业不仅不赔偿,反而提前解聘,上访几年无果,姜彦秋东奔西跑,帮他拿到了赔偿款;残疾人、下岗工人杨明贤遭遇“法律白条”,姜彦秋一追到底,帮他讨回了公道……
张明梁:我替老百姓来说话
50岁的张明梁,是重庆钢铁集团炼钢厂动力环保车间主任,也是一名热心肠的全国人大代表。72岁的李裕芬,是一位为了独生子范李的冤案奔走了23年的老人。他们素昧平生,一封来信却将他们紧紧地联在了一起。2006年7月,在张明梁的帮助反映下,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书面形式回复了对范李一案的决定和意见。
从黑发告到白发的李裕芬激动地说:“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虽然儿子不能复活,但我一定要还他一个清白。”1983年10月23日,是李裕芬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24岁的儿子范李被大渡口区新山村派出所叫去审查。在约4个小时审查后,范李出现了昏迷,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重庆市公安局的调查结论为,范李系服巴比妥中毒死亡。李裕芬却坚持认为,儿子是死于刑讯逼供。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老人一度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独自摆小摊把儿子拉扯大的李裕芬,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儿子怎能就这样撒手人寰,她决心讨回公道。23年来,李裕芬上访近千次,到北京就有十余次,发出信件近两千封。但范李一案始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明确答复。
张明梁去年收到了李裕芬反映情况的信件,于是他踏上了为这位白发母亲呼吁奔走的道路。2006年7月,经过调查,最高人民检察院给予了回复。
张明梁作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4年来共提交建议和议案36件,对每年平均几十封的群众来信都一一调查并回复。近年来,张明梁调查了退休教师待遇、信用社存单执行案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并最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赢得了百姓赞扬。“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就是要替老百姓说话,要关注民生热点,解决老百姓最实际的困难和问题。”一身蓝色工作装的张明梁严肃地说,两眼炯炯有神。
(编辑:孙爱东)
经济纵横沙尘暴的警示春节食品安全:一根绷紧的弦83
村镇银行:为新农村建设“造血”
校园话题当“花花公子”能成为理想吗
4? 当“花花公子”能成为理想吗
有学生在作文中说,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花花公子,开名车,抱美女,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且,据说这样的理想还得到了许多同龄人的认同。那么,真的应该把当“花花公子”作为理想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创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享受。我们应该看到,在青少年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上物质至上思潮的一种反映,也是近年来真正的理想、信念有所丧失的一种反映。如何引导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抵制腐朽文化,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 (编辑:王秀真 苏娅)
努力奋斗是我的理想
如果我们老师也出这样一个作文题,我想我会这样写:“我的理想首先是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我认为,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了成功,那么开上名车、过上优质的生活也不为过吧!毕竟这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
但话题中提到的那位同学就有点不应该了。过上好日子是一回事,但想当“花花公子”却是另一回事!不管在哪个时代,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把当“花花公子”作为人生理想。因为“花花公子”般的人生是颓废而堕落的,在生活中只索取不回报,没有严肃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人,我想无论在哪都是不受欢迎的。
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想。合理的享受只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回报,对此,我们只应适当接受,而不应当做理想无止境地去追求。
河北省 汪伊宁
“花花公子”成理想是谁的错作为中学生,我们其实大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我的理想就是将来成为一名作家。虽然不知道理想究竟有多远,但我们毕竟在真真切切地憧憬,也在实实在在地努力。
然而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现象,让许多同学的理想中掺杂进了不好的东西。比如越来越多的“花花公子”开始“潇洒”走上荧屏,一些明星、大款热衷于花钱摆阔,于是过奢侈的生活被许多同学当成了一种时尚。
在学校里,许多老师整天只把“上重点高中”、“读名牌大学”挂在嘴上,有的还有意无意地向学生灌输“考得好就能升官发财”的理论。我就曾经遇到过一位班主任,他平时总给我们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有一次,他发现班里一名男生早恋,竟当着几位同学的面教训这名男生:“小孩子现在着什么急找对象,把书念好了,将来什么样的美女找不到?”如此“教育”,我们怎能分辨“花花公子”是不是可以当成理想?
一位前人曾经说过:人类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能称其为人。所以我认为学校和老师,不应只把目光盯在我们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还应当适时给予我们一些理想教育。社会舆论也不要再继续渲染那种“花花公子”的生活,一夜成名的“典范”,这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三十四中学 程歆瑜别被不良文化侵蚀我也是一名中学生,我认为一些同学之所以将当“花花公子”作为人生理想,那是因为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冲击太大了。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不仅限于从老师、家长那里,还有更多的途径,比如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而从这些媒体所提供的一些信息里,我们经常可以感觉到,好生活的标志就是开名车、住别墅,有美女围在身边。
我们都处在青春期,对周围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既然这是一种时尚,那么我们就会模仿。看到电视剧里的成功人士都是这么活的,我们很自然地就会幻想将来能像他们一样。可以说,这些东西所反映出的价值观,正在污染着我们这一代中学生,使得一些同学不能自拔、自控,被不良文化所侵蚀。
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 王士强百事咨询农村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政策问答
4 农村中小学生免收学杂费政策问答
编者按: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为此我们做了一组有关政策的问答。
问:免除学杂费的对象有哪些?
答:按规定,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包括:在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还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问:政策实施后每名中小学生少花多少钱?
答:免除学杂费后,每名小学生一年少花140元左右,初中生少花180元左右,贫困寄宿生少花500元左右。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将受益。
问:免除学杂费后学校还可以收哪些费用?
答:按规定,免收学杂费政策实施后,学校只能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项目和寄宿学生住宿费。自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取消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学校和教职工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问:如果出现乱收费应该如何处置?
答: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应据实结算,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回扣”,严禁收取如手续费等任何形式的服务费。违反者按乱收费严肃处理,并追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的行政责任。
读者之页莫让农村成为“三废”市场
“黄昏恋”须防“短、平、快”
国际时事美国疲软了吗美国疲软了吗
周盛平
2002年10月,美国参众两院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决议,授权布什总统“在必要时”对伊拉克动武。
? 如今,国会山的人们正忙着批评布什增兵伊拉克的政策,激烈反对包含了4814亿美元巨额国防支出的政府预算报告。一些民主党议员甚至坦言,绝对不会让这样的预算案在国会通过。
2001年阿富汗战争,美国与90多个国家建立了空前广泛的反恐联盟;2003年伊拉克战争,30多个国家向伊拉克派出了军队;如今,至少已有14个国家从伊拉克撤军,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也将在今年5月部分撤军。
2003年攻下伊拉克后,布什出访亚洲,十分强硬地表态:“亚洲的每个国家以及全世界现在面临着一个抉择”,超级大国的霸气溢于言表。2006年,同样是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年会的布什再访亚洲,态度和行动收敛很多,只是说:“美国仍将参与亚洲事务。”
这样的反差,被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前主席格雷厄姆·富勒称为“超级大国疲软”。
超级大国已疲深陷六重困境
正在美国华盛顿做访问学者的陈向阳博士告诉半月谈记者,美国霸权扩张过度、战线过长、树敌过多,陷入了全球战略困境,说美国患上了“超级大国疲软症”并不为过。
在美期间,陈向阳参加了美国三大顶尖智库先后举办的伊拉克问题研讨会。通过观察,他把美国全球战略困境归结为六大方面:
其一,美国在伊拉克骑虎难下、进退两难。“伊战”即将满4年,美军死亡人数也已超过3000,但布什政府既不甘失败,更害怕失败,而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其二,美国在“大中东”陷入了困境,面临的危机越来越多,各种危机相互交织,使美国疲于应付。这包括伊拉克危机、阿富汗危机、巴以危机、黎以危机、巴勒斯坦与黎巴嫩各自的内部危机、伊朗核危机等等。有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指出,美国增兵伊拉克将使阿富汗战事更加吃紧,“塔利班”与“基地”组织将从中得利,美国在两大“战场”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可见一斑。
其三,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奉行错误的双重标准,致使国际防扩散形势日趋严峻,美国在朝鲜和伊朗两大核问题上同样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
其四,美国的全球“反恐战”陷入了“越反越恐”的困境。美国不仅无限扩大“反恐”范围,还将其上升到“西方自由民主”与伊斯兰极端主义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美国新任国防部长盖茨宣称,美军将在未来5年增兵9.2万人,以应“反恐战争”之需。但是,普通美国人的安全感仍然不高,一再担忧美国境内将遭受新的恐怖袭击,认为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其五,美国在“反恐防扩散”与“防范大国崛起”两大战略重点之间、在改造“大中东”与主导亚太两大地缘重点之间难以有效兼顾。
最后,布什政府本身更是内外交困:在外身陷中东与阿富汗,在内深受民主党主导的国会制约。“伊战”越来越不得人心,布什的“新战略”也不受欢迎。调查也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反对向伊拉克增兵。
战略失误“布什主义”自酿苦酒
在多数国际问题专家看来,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对美国来讲既是一次灾难,也是一次机会。靠法院判决上台的布什总统不仅巩固了政权,美国也赢得了全球的同情,赢得了二战后最好的道德资源。这在客观上帮助美国扩展了全球影响力,美国在全球的战略态势进一步改善。
但是,真理与谬误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认为,美国新保守派夸大了问题的重要性和威胁,在“反恐”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致使美国陷入现在的困境之中。
以美国副总统切尼和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人为代表的新保守派,其对外战略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与意识形态色彩,自以为美国实力“天下无敌”,美式“民主”具有无比优越性,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美国应不择手段地将其加以推广。
正是在新保守派的推动下,在以“维持世界霸主地位”、“先发制人”、“单边主义”为特征的“布什主义”的指引下,美国在“9·11”后发动了两场战争,退出了《京都议定书》,推出“大中东民主计划”,以对抗的态度和双重标准应对有关核扩散的问题,这些都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
而其中,伊拉克战争更是成为美国的最大败笔。陈向阳认为,它打破了中东固有的平衡,激化了中东地区的各种矛盾,助长了伊斯兰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
影响力下降“一超”地位并未大动摇
每当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时,关于美国是否衰落的辩论就会出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后是如此,“9·11”以后也是如此,从2003年前后出版的《美国时代的终结》、《美国强力的衰落》、《帝国之后》等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
现在,美国国际形象持续恶化,布什政府内外交困,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已经或者将要走向衰退?
陈向阳认为,“伊战”并非“越战”,现在下肯定的结论为时尚早:伊拉克的情况与当年的“越战”大不一样,伊拉克相当一部分暴力冲突属于教派之间的仇杀,而真正针对美军的有关武装组织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更多的只是通过滥杀无辜来恶化安全形势,难以有效重创美军有生力量。所以,伊拉克问题对美国的制约,主要体现于伊战久拖不决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性牵制,包括导致美军兵员严重不足、军事资源遭到大量消耗、美军的战略机动性与全球行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但必须看到,美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金灿荣认为,近年来美国的综合国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经济上,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了3.6%;军事上,无论是军费开支、军事技术水平还是军队的全球部署能力,美国都具有绝对优势。美军正在完善其全球军事版图,非洲司令部的组建已迈出实质性步伐。科技上,美国遥遥领先,一个标志是2006年度诺贝尔各项科学奖和经济学奖全部被美国人摘取。
帝国梦远多极化在合作中前行
苏联解体后,一些人曾为美国单极世界的到来而欢呼。历史证明他们错了,今天,美国不但未能阻止多强的崛起,其驾驭世界的能力似乎还在不断下降。在美国出现“超级大国疲软”的时候,一超多强的格局将如何发展?
陈向阳认为,美国陷入全球战略困境对于国际格局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独霸、为所欲为的“单极”世界的梦想更加遥远,美国充其量只是一“超”,但绝非惟一的“极”或“单极”;二是当今国际格局还远非是多极,尚没有任何单独一支力量可以与美国完全匹敌,“多强”还只是属于“强”,而非“超”;三是美国的主要精力与战略资源均受到限制,实力遭到一定削弱,客观上有利于减少美国对“多强”发展的阻力,增大“多强”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逐步改变冷战结束后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局面。但是,“多强”之间仍然存在诸多矛盾,而美国一直在利用这些矛盾以维持其“主导地位”。
金灿荣也认为,尽管美国现在麻烦很大,但其在外交上还是处于进攻态势,没有任何一“强”有可能和美国旗鼓相当。欧洲从静态能力上讲,是惟一能从经济总量上与美国抗衡的一“极”,但欧盟毕竟是27个国家的结合体,内部的整合会消耗掉其绝大部分能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告诉半月谈记者,“一超多强”的格局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性变化。但是,美国影响力下降会促使全球的合作加强。能源安全、全球变暖等是全球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合作才能解决。
(编辑:赵利根)
朝核问题“起步走”
小测验
4、小测验
1,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经济贸易合作区——— -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2月4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宣告成立。
A,肯尼亚 B,纳米比亚 C,坦桑尼亚 D,赞比亚
2,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 交易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条例草案扩大了 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强化了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
A.股票 上市 B.期货 期货 C.股票 期货 D.基金 基金
3,湖北省公安厅2月12日宣布,湖北网监侦破了制作传播“,病毒案,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 病毒的大案。
A,魔鬼波 计算机 B,熊猫烧香 计算机
C,魔鬼波 手机 D,熊猫烧香 手机
本期小测验答案
1,D 2,B 3,B
国内外半月大事
4、国内外半月大事
温家宝提出医改五大方向
2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到吉林省长春市、松原市的企业、农村、医院、学校考察。在考察期间,谈到医院改革时,温总理说,医院改革的方向是:一要发挥医院公共资源的作用;二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三要改善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四要提高医药使用效率,降低群众看病成本;五要加强药品监管,确保安全。
中国在非洲建立首个经贸合作区
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经济贸易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2月4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宣告成立。在赞比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共同为该区揭牌。该合作区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中非经贸合作迈向新水平的一个标志。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修订草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将规范的内容由商品期货扩展到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扩大了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强化了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
人民币汇率创新高
2月7日,1美元对人民币7.7496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创汇改以来新高。这意味着进入2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相继突破了7.77、7.76和7.75三大关口,“加速跑”态势显露无遗。这也是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第12次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关注对冲基金和汇率等问题
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2月9日在德国西部城市埃森开幕。本次为期2天的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对冲基金和汇率问题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援助非洲和消除贫困等问题。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应邀与会。巴西、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和南非等国的官员也参加西方七国集团会议相关议题的讨论。
温家宝: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国务院2月9日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和胡锦涛同志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政府系统近几年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今年的任务。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部署和要求,围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继续抓好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政风建设,把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
农业部采取四大措施确保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2月10日表示,农业部已经采取四大措施确保春节期间老百姓能吃上安全、可靠、放心的农产品。一是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二是派出9个督察组在全国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督查。三是在全国开展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四是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为抓手,逐步建立管理、服务、监督、处罚、应急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熊猫烧香”病毒案告破
湖北省公安厅2月12日宣布,根据统一部署,湖北网监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李俊、雷磊等多名犯罪嫌疑人。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
证监会全面部署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证券活动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最近在证券监管系统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工作会议上表示,证券监管将依靠省级政府,整合执法力量,建立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工作的长效机制,将各种非法证券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桂敏杰表示,尽管证监系统现有的监管力量、监管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但证券监管干部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证券活动。
六方会谈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6天双边、多边磋商,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2月13日下午在北京成功闭幕。在会议上通过的题为《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的文件中,六方重申以和平方式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各方的共同目标和意志,重申将认真履行在共同声明中作出的承诺。同意在起步阶段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平行采取包括朝鲜弃核、对朝鲜提供经济、能源及人道主义援助、设立有关朝核问题和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的工作组等一系列步骤分阶段落实共同声明。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由于解决了一度困扰六方会谈进程中落实9·19共同声明的起步问题,为“行动对行动”原则赋予了详实内容,本次会议堪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
马英九请辞国民党主席并宣布参选下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台湾检方2月13日下午宣布,马英九在“特别费”案中涉嫌贪污而被起诉。马英九随后宣布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职务,并决定2008年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自己虽尊重司法,但是无法接受检察官的指控,对于被起诉感到“痛心疾首”,将为自己的清白而奋战到底。马英九被起诉,在岛内引发强烈争议。(编辑: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