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07年第22期
半月谈2007年第22期目录
读者评刊
“百姓有疑难,可找《半月谈》”?
半月评论
正确认识和理解两个“没有变”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主题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名词解释:什么是财产性收入专家谈“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专题报道
迎接“文化中国”新时代?
“文化中国”喷薄欲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神州涌动八大文化热潮
求解文化发展的七个问题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南昌:社会和谐从民生破题启东农村垃圾处理新机制
台港澳
两岸交流20年
政治观察
从“带薪休假”看国家政策以人为本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五大亮点
经济纵横
根本在于增加有效供给延边劳务经济造“富”百姓
江河湖泊行
“高原神湖”复活记
走进高效农业
新疆:小番茄做成大产业的启迪
奥运连着你我他
奥运小知识
文化
“八艺节”让百姓共享文化成果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
军事天地
打造现代化医学保障“舰群”
谈天说地
要重视城市“避难场所”建设对“农民工日”的三点期待
半月说法
搭“顺风车”遇车祸,责任谁担
校园话题
理性看待“考证热”
百事咨询
我的承包地能要回来吗
读者之页
“议事会”要依法议事
国际时事
主权财富基金为何方兴未艾透视欧盟对华政策走向
小测验
国内外半月大事
名词解释:什么是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收藏品等)、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等。
专家谈“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本刊记者 秦交锋
,财产性收入”,这个统计学上的名词,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时变成了热词。中央提出这一重大举措的深意何在?应该怎样创造条件,让老百姓的钱包更丰盈?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住户调查处处长陈小龙: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财产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亮点。2006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4.01元,比2002年增长了138.9%;财产性收入比重为2.1%,比2002年增长了0.8个百分点。作为城镇居民收入主体的工资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比2002年都有所下降。5年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我国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7.2万亿元,同比增长6.9%,比年初增加7621 亿元。
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赖于投资渠道的拓宽、资本市场容量的扩大。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次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开业之初,上交所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的股票。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目前A股个人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亿户,A股市场总值达到30万亿元以上。1991年成立第一批投资基金。近年来,投资者投资基金踊跃,基金资产规模成倍扩大。目前,基金个人投资账户数超过2500万。
重要的是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当年计划经济时期,“一大二公”,谈“私”色变,除了少量私人存款,老百姓多数没有财产性收入。过去我们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劳动所得是正当收入,按资(财产)分配是剥削。除了存款利息被认为是鼓励性报酬,一切财产性收入都视为非法。现在,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老百姓一个重要的收入形式。提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既是保护群众私产,又是鼓励百姓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富有积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如何改革分配体制,如何增长广大民众的收入,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部分。对财产性收入的理解,要放在十七大报告的语境中来理解,放在中国当前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来理解。
按劳分配一直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群众的劳动收入在增长,财富也在劳动中不断增长。如何让财富成为资本、成为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个全新课题。
陈小龙:重要的是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而不是“少数群众”拥有。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城镇居民获得了财产性收入,2006年城镇住户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家庭占18.2%,比2002年16.4%提高了1.8个百分点。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人还比较少,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也就是少数高收入者获得了绝大多数的财产性收入。2006年最高收入10%家庭人均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为1279.28元,而最低收入10%家庭人均只有35.29元。5年来,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快于低收入家庭,2006年最高收入10%家庭的财产性收入是2002年的3倍,而最低收入10%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只是2002年的1.36倍。
第二,获得的财产性收入比例还比较低。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仅为244.01元,占当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1%。
第三,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还比较狭窄,主要是通过出租房屋收入所得、股息与红利收入所得,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出租房屋收入占全部财产性收入的51.8%,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占22.9%。
要想有“财”可理,“劳动收入”得稳步提高
王东京:总起来说,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提高群众的劳动收入,劳动收入花不完、用不尽,剩余部分一定会转化为财产。拥有财产后,存到银行有利息,买股票有红利,买房出租有租金,自然就拥有了财产性收入。二是一定要保护私产。三是要有投资渠道。
现在看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最为关键的是劳动收入的提高。关于提高劳动收入,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如何落实十七大精神,真正提高普通百姓的劳动收入呢?
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不能只谈利润与工资的分配比例,要投资方让利。初次分配包括三块:工资、利润、税金。现在,国家税收增长过快,是GDP增速的3倍。因此,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还有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适当减税。
我个人理解,要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企业员工工资的增长与企业收入增长保持同步,不然员工就不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二是企业员工货币工资要与物价指数挂钩。如果物价上涨很快,超过工资上涨速度,就会造成实际工资收入下降。相对经济增速来说,目前通胀指数实际上不算太高。为什么老百姓普遍关注?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相对过慢。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保证
要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就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要想保护老百姓财产性收入,必须要保持物价的长期稳定。通货膨胀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是剥夺老百姓财产的最大危害。很多人多年的积蓄经过一场高通货膨胀,一下就没了。
要保证资产稳定的趋势,防止资产价格在短期内大起大落。历史上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大起大落的市场中,只有少数人赚钱。保持长期资产价格的稳定趋势,才会使大多数人获得利益。
要保持长期汇率稳步升值的趋势。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外国的少数投机者洗劫财富的一种手段。亚洲金融危机时,有不少国家一夜之间以美元计价的人均收入退后了15年。所以,绝对不能允许汇率大幅度波动,这是对老百姓财富的保护。
呼唤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易宪容:财产或资产,并不是物,也不是财富,只有这些物及财富能够通过市场方式产生未来收入流时,这些物或财富才能够成为财产。要让“财富”成为财产,成为资本,就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个人财富必须要有清楚的产权界定。二是必须要有合适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当前个人财产保护面临的缺陷很多。比如,国内许多地方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居民的一些住房被强制性拆迁,农民的一些土地被政府和不法商人低价侵占。
另外,在经济转轨中,国有财富的转化与分配机制要做到公平公正,否则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最初始的地方就存在严重分配不公,这不仅不能够为广大群众创造财产性收入,而且还会人为制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范剑平认为,随着我国物权法开始实施,目前我国还缺乏一个制度,就是理清哪些是合法财产、哪些是非法财产。按照国外的经验,只有申报的,而且讲得清楚合法来源的财产才应该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阳光法案是治理腐败的最重要的保证。
完善市场,加紧理财教育
对于很多人来说,股市是他们获得“财产性收入”最现实的渠道之一。这两年的牛市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体会到资本市场的魅力,并争先恐后地扎进股海里成为“股民”、“基民”。但“新兴”加“转轨”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股市远非成熟,最近股市的深幅调整又一次让股民们受到了“风险教育”。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亟待管理层破解。
市场专业人士认为,投资者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想踩准每一个进场和出场时点并不容易,不如在把握趋势的前提下长期投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巴曙松认为,理财并不是要追求最高的收益,理财是根据每个人的风险收益偏好、家庭的结构、整个人生的不同的生命周期来进行相应的匹配和安排,只有最适合的理财方案,并没有最好的理财方案。 (编辑:颜彦)
编前话: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迅速上升之势。为落实党的十七大部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刊编辑部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举办专家座谈会,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本期大型专题报道:迎接“文化中国”新时代。
“文化中国”喷薄欲出中宣部社科规划办主任 张国祚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一度令西方望尘莫及。然而,西方在中世纪之后走进了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出现了许多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想大师和文化巨匠,进而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获得了地理大发现,取得了工业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当晚清政府还在自我陶醉时,中国已被西方甩在后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步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迅速增长之势。为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据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渐向农村和西部倾斜,5年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的文化权益正在得到越来越强有力的保障。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据《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统计,当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与此同时,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在全国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传统文化热、网络文化热、乡土文化热、都市讲堂热、城市文博和收藏热等文化热潮的兴起,昭示的正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求知求乐求美的迫切需求,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强大的民间基础。
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机遇期。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虽然改革开放使中国创造了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乃至“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大国”、“经济大国”等一项项桂冠从海外舆论传来,但是我们这个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却没有赢得“文化大国”的美誉。综观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共占4%。这种状况显然同中国发展的规模不配套、不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
为此,党的十七大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意义,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战略任务,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工作重点,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蓬勃发展。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犹如喷薄欲出的红日即将升起在地平线上。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思行? 邓靖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
在广大农村,随着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农民群众存在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到2006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4亿元,基本实现了已通电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整合的数字资源达到60TB,相当于1500万册图书或者5.6万小时的视频节目,辐射上亿人口。有关部门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每个社区有文化中心;基本实现全国农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建成农家书屋20万个,争取尽快基本覆盖行政村。
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深圳实施的“一公里文化圈”,提出每1.5万常住人口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市区所有图书馆一卡“通借通还”,市民出户一公里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全市所有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近在咫尺,群众随时随地可以获得。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这一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党的十七大作出了“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等重大部署。
要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
一是实现领导和工作机制创新。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扶贫攻坚计划,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二是实现投入机制和投入方式创新。中央有关文件规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浙江省台州市在全国首创“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即凡政府建设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公共建筑等项目必须在总投资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一做法已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在投入方式创新上,业界和学界普遍呼吁,要推行重要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益。
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创新。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创新。要加快应用高新科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神州涌动八大文化热潮
热潮之一:建设和谐文化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思想文化领域作出了系列重大部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等等。由此,全国掀起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热潮,并成为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先进模范引领社会新风尚
今年9月18日,各地群众投票选出来的53位全国道德模范及254位提名奖获得者聚集北京,接受中央有关部门表彰和中央领导接见。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一件大喜事。
近年来,用榜样的力量来引领全社会,成为全国上下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文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人们注意到,这几年是学习宣传先进模范人物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时期: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李素芝、许振超、宋鱼水、杨业功、王顺友、丁晓兵、方永刚、李中华、邓平寿、林强……一个个名字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一件件事迹感动中国,而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随之深入人心,成为引领和谐文化风尚的强大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深刻指出,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随着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不断深入,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参天大树,深深植根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和谐文化建设在全国蔚然成风。
在北京市知名的富裕村韩村河,村党委明确提出:虽然富裕起来了,我们村不能出“兜里鼓脑袋瘪”的暴发户,更不要不知荣辱的“不孝子孙”,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农民;在湖南省长沙市,社区居民开展“邻里节”活动,人们互相走访,共话邻里情,共赞邻里事;在山东省,热心公益事业、爱心捐赠渐成社会新风尚,全省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献血……
精品力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电影《张思德》、《太行山上》,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延安颂》、《插树岭》,话剧《立秋》,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舞剧《红河谷》,歌曲《吉祥三宝》,长篇小说《笨花》、《国家干部》……这些银幕荧屏热映、舞台盛演不衰、群众广为传唱、图书市场走红的文艺作品,均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之列。
由党中央倡导、中宣部具体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社会影响日益深远,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力量。
,五个一工程”从创立实施之日起,就以自己的品格和鲜明的导向,大力倡导文艺关注现实、服务群众,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添砖加瓦。电影《大转折》、《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等,艺术地再现了解放战争的磅礴进程,讴歌了党和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力量;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通过讲述普通工人张大民一家生活道路上经历的坎坷与辛酸,歌颂了老百姓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和锲而不舍的乐观主义精神;歌曲《从头再来》,直面现实,用生活化的语言,唱出下岗工人自强不息的追求……
与此同时,贴近群众、得到群众认可,成为“五个一工程”奖评选的基本要求。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发行数量、传唱程度等,这些代表群众接受度的指标成为入选“五个一工程”奖的重要条件。《激情燃烧的岁月》、《希望的田野》等电视剧,平均收视率创下新高;《离开雷锋的日子》以3000万元夺得1996年电影票房之冠,美术片《宝莲灯》票房突破2500万元;陕西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演出400多场而不衰,苏州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演出达3600多场,并被多个院团、剧种移植改编。正因为这样,“五个一工程”推出的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愈来愈好看,愈来愈耐看,愈来愈让人喜欢看了。
事实证明,“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评奖活动本身,对全社会来说,它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激励、导向、示范、精品、育才五大作用,在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繁荣文艺创作的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政府推动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
近几年,我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如“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文化部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9.4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约25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各地还积极创新文化服务的形式。如广东省积极创新机制,构建了“广东流动图书馆”、“广东流动博物馆”、“广东流动服务演出网”三大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盘活了文化资源,实现群众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青岛市实施“新农村文化家园”工程,市政府提出要经过3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设施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镇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和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还转变观念,将文化工作提到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为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供更多条件。
在文化大省云南,旅游文化节、丽江雪山摇滚音乐节闻名遐迩。今年“十一”,当地纳西族的婚俗文化节也首次登场;“恐龙的故乡”禄丰县在办恐龙文化节,西盟佤族自治县则有司岗里文化狂欢节。再将视线转向北京、上海,类似的文化节会每年多达数百起。这些文化节会,都不再只是吸引投资的手段,而是日益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特有的“名片”,成为民众共享文化成果的载体。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傅谨点评:现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发展,也更加懂得如何促进文化发展。这一点,对于建设“文化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热潮之二:传统文化热
前不久,国家就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向公众征求意见。这一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宁波市民梁小姐高兴地说:“清明忙扫墓,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以后都有时间和心情去做了。”长期为保护传统文化奔走的学者冯骥才也兴奋地评点,这一措施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文化身份、民族情感、民族的精神方式”。
沸腾的情绪、欢腾的姿态,从中折射出的是近年来回归传统文化的社会热潮。从于丹登上百家讲坛解说《论语》引起轰动,到各地纷纷开办国学班,一度沉寂的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开始重新热遍中国大地。
文化自信带来传统文化勃兴
60多年前,美国人李敦白为中国文化所吸引,来到上海。在今年10月18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高峰论坛上,这位已经变成“中国通”的老人深有感触地对数百位听众说:“这些年,我目睹了上海乃至中国所发生的巨变。但近年来,我感觉中国在发生一种更大的变化,那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觉醒和复苏。”长期为中美贸易和文化交流牵线搭桥的李敦白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经济腾飞。
经济发展、国家强盛让中国人重新找到了文化自信。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的勃兴:媒体推出各类宣讲国学的节目,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各地冒出一大批国学班、读经堂;一些“学术明星”如于丹、易中天等逐渐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以出版传统典籍闻名的某出版社,前几年销售陷入困顿状态,几乎面临倒闭,这几年原来的书拿出来重印,都有不错的销量……
连西方媒体都注意到了中国的这股“传统文化热”。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现在的中国人虽然仍热衷于学英语、看好莱坞电影、吃麦当劳,但近几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开始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
历史学者葛兆光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也曾兴起过一轮传统文化热。但由于特别迫切的现代化追求,那股热潮主要是让“传统”为“落后”还债。借着批判传统文化,中国人在找寻导致落后的种种原因。而眼下这一轮新的热潮恰恰反过来,是一个政治上、经济上更加强大的中国重新焕发的文化自觉,要表现自己的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
传统文化的“现代叙事”
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与现实紧密结合,形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叙事”。
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几年前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演讲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比作两个篮子,让听众将一些词汇分别丢入其中。结果,听众纷纷将“仁义”、“感恩”、“忠孝”、“家庭”等词汇丢入“传统”的篮子,而将“开放”、“法制”、“民主”、“自由”、“竞争”等归为现代。然而,龙应台提醒听众:不要陷入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当中,其实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适应现代社会的积极因素。“读读四书五经,可以帮助当代人在现代化中找回传统文化”,她建议说。龙应台无疑有着先见之明。
数年后的今天,于丹在“百家讲坛”凭借对《论语》的讲解,在全国走红。虽然其解说未必深刻,但由于她成功地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原料,做出了指导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心灵鸡汤”,所以受到亿万观众的热捧。
今年8月,武汉大学乾元国学讲堂在珞珈山上开班,一些人不惜花2.8万元来听24天课。湖北海豚传媒公司副董事长方媛媛说:“从国学中可以学到不少人生哲学,还能学会怎样用感恩的心对待员工,加强团队凝聚力,这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
专家指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强大的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并为种种现代伦理、道德、情感困惑做出解答,这些都使得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开发成为一种必然。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傅谨点评:国家强盛,必然带来文化繁荣。中华文化走出自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这个理念表明我们的执政党正从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汲取力量。对于这轮传统文化热,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热潮之三:民间收藏和都市文博热
,盛世兴收藏,乱世买黄金”。如今,从繁华都市到内陆小镇,文物收藏日渐成为中国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国际拍卖会上,来自中国的买家频频举牌,成为推动中国艺术品价格上涨的坚实动力。作为城市文化名片,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华夏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有专家预言:当今的中国国运昌盛,我们正迎来历史上第四个收藏的黄金时代,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艺术品拍卖:借助市场语言重拾文化价值
2007年11月6日,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上座无虚席,人们翘首以待国宝级珍品———明代仇英《赤壁图》的亮相。此幅作品在预展时就受到各方藏家的极大关注。终于,这件藏品的拍卖开始了。当拍卖师报出4000万元人民币的起拍价后,马上就有买家举牌应价,随之而来的是买家争相加价,竞价迅速飙升至5000万元、6000万元……随着拍卖价格的一次次攀升,场上不断爆发出热烈掌声。经过反复争夺,《赤壁图》最终以7952万元人民币成交,顿时全场掌声雷动。一个新纪录诞生了,它不仅刷新了中国嘉德拍卖价格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绘画作品的拍卖成交价首次超过1000万美元级别。
这是历史的一刻,它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品拍卖市场异常红火的缩影和见证。
近年来,经济的强劲发展、社会的安定繁荣、民间资本的快速积累,为文化艺术品收藏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雅昌艺术网统计:2000年全国有13家拍卖公司,总成交额仅10.6亿元;到2005年,全国拍卖公司达到84家,总成交额一跃达到157亿元。2007年上半年,仅在北京市,各类文化艺术品拍卖会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据一家权威媒体统计,目前全国文化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达到7000万之众。在一次次拍卖热潮的洗礼中,大众对文化艺术品的价值认知被提升到空前高度。
中国文物收藏市场的热情也搅动了世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大批中华文物在血与火的浩劫中流散到世界各地。如今,中国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正吸引全球的中国艺术品回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回流文物已逾4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城市文博事业:在阳光照耀下百花齐放
在民间收藏热潮涌动的同时,城市文博事业也攀上了高峰。
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消息说,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将力争新建重点博物馆300座以上,使地级以上中心城市都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一座以上的民族、民俗博物馆。
在这一次的博物馆发展热潮中,一批私人博物馆尤其引人注目。1996年,京城收藏鉴赏家马未都设立私立博物馆的报告被批准,名字叫“观复”。1997年1月18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私立博物馆(2007年更名为观复博物馆)。2005年,我国政府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博物馆领域,大大激发了私人博物馆的发展热情。
2006年底,上海首个民间收藏博览馆文化群落正式开馆,首批20余家私人收藏馆集体入驻迎客。这些还只是上海民间收藏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上海“养在深闺”的家庭博物馆已达上百家。据了解,北京的博物馆已将近200家,主题多样,包括书画艺术珍品、明清古典家具、陶瓷器、青铜器、老爷车、皮影戏、老北京民间游戏等等。在全国范围内,有关油灯、啤酒、盐乃至台风的各类新博物馆也在建设之中。
著名收藏鉴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点评:收藏热是国泰民安的象征。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收藏投资目前还不能算是一种成熟的投资方式,但可喜的是,中国的收藏市场已经觉醒,投入这一领域的资本逐年增加,这一市场资源的稀缺已经日益显现。我相信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中国的收藏将与世界融合,收藏作为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各类博物馆雨后春笋般崛起,不仅是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热潮之四:都市“讲坛”热
自1997年湖南一家电视台推出余秋雨“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的电视演讲,开启我国电视讲坛节目的先河后,“百家讲坛”、“东方讲坛”、“荆楚讲坛”、“西部论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等讲坛类电视节目接二连三地涌现。
据记者了解,目前“讲坛”热在全国已呈遍地开花之势,而且热遍了荧屏内外。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在全国许许多多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热衷于参与讲座、讲坛活动。这种以“明星学者”、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为主讲人的文化讲座形式,在提高民众素质、推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百姓打开一扇求知的窗
每逢周六,在湖北省图书馆“名家讲坛”现场,都能见到王莉咏的身影。从2004年开始,3年多来,几乎每一场讲座,她都没有漏掉。迄今为止,王莉咏的听讲笔记已有厚厚3大本,共计15万余字。
对于目前的这股“讲坛热”,王莉咏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认为是在民众需求的促动下形成的,“现代人未必有时间、耐心去详细翻阅典籍,讲坛通过主讲者的理解和诠释,使得原著中的精华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被普通人接受。这样深入浅出的知识传授方式,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呢”?
,种桃种李种春风”。每一次讲座,小而言之,只是一次知识的传播,大而言之,则是文明薪火的传递。它不但可以让尘封的历史在普通人面前明亮起来,更可以让他们充实自我,更好地面对未来。
在上海,“东方讲坛”从2004年5月开讲以来,越讲越红,场场爆满,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这边晚到的老大爷,从随身包里拿出折叠的小板凳,从从容容坐下;那边匆匆赶来的母女,什么也不顾,席地而坐。上海图书馆的免费公益性讲座,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深深吸引着广大市民乃至周边城市的读者,每次站着的人都会将走道挤满。
在武汉,湖北省图书馆的讲座至今已开办近200场,内容涉及文艺、文学、社会、心理、科学、保健等多个领域,深受听众欢迎。湖北省图书馆因此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省内知名文化品牌。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表示,虽然“讲坛”热只是这多元文化潮流中的一朵浪花,但她却是一种标志,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有没有“现代化”的能力,这都取决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思维认识能力,“讲坛”热的出现,说明人们热衷于求知,希望完善自我,谋求更好的发展。
多种方式演绎“讲坛”热潮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目前“讲坛”热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除传统的现场讲授外,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也参与进来。
国内的电视讲坛节目,最火爆的当数央视“百家讲坛”。为贴近受众,“百家讲坛”改变传统的讲课模式,由主讲人在讲述中设置层层悬念,再如抽丝剥茧般解开重重迷雾,抓住受众的“眼球”。在“百家讲坛”的引领下,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类似节目。
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讲坛”热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据了解,为呼应市民对讲座的热情,上海市图书馆讲座实现了网上“你点我播”,可供在线点播的讲座约250个。今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组织的“荆楚讲堂”亮相,采取网上系列知识讲座的形式,力求以实用的知识、丰富的形式,打造网络文化教育的主流品牌。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点评: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有更多、更高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源。多种形式的讲坛类节目的出现,正好切合他们的需求。讲坛类节目将学术领域的价值转化为公共价值,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热潮之五:乡土文化热
剪纸、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灯、黄河号子……过去一度被冷落的乡土文化的“声”与“像”,如今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目光。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的乡土文化热,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回归。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开始从乡土文化中寻找精神营养。
农民剧团唱遍乡野
,一送里格红军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秋风寒……”当这首老歌再次在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北门村响起的时候,偌大的草坪周围挤满了农民。这是不久前,宁都卫东农民剧团的一次演出。这次演出持续了7天。村里的农民说,演戏的日子比过年还热闹。
近年来农民剧团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在江西省,农民小剧团已经发展到1218家。2005年,永新县高溪乡梅花村率先成立农民股份制业余剧团。两年来,这个小剧团演遍了湘赣边界50多个行政村,演出100多场。仅今年元宵节期间,演出收入就达1.8万余元。在浙江省,农村和民营剧团演出也空前活跃。2006年,浙江民营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达258场,全年为农村演出约17万场,观众1.7亿人次,营业额达3.88亿元。
唱戏是中国农村文化活动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形式,而农民开拍电视剧,更昭示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竟成镇,文化站负责人周元强从1992年至今,一共拍摄了28部电视剧。竟成镇里村1/10的老百姓都在他的电视剧里做过演员。这些电视剧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追捧。他们还评出了镇里自己的“百花奖”。虽然奖品只是一张奖状,但村民演员一样有做明星的感觉。
乡土文化热遍神州
与此同时,各种地域性乡土文化也千姿百态地绽放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并从乡野走进城市,走入庙堂,成为时尚。
在西北地区,传统地方戏秦腔开始重新流行。2007年3月,秦腔“四大”、“四小”名旦在西北巡演,场场爆满,在有的地方戏迷甚至像追星族一样手捧鲜花去接站。东北的二人转,更是带着浓重的乡土味玩转了关内关外。从东北的小屯到上海金茂大厦的剧场,从黑土地的小舞台到央视的荧屏,东北二人转走进全国各种大型晚会和文艺演出。
古老的、以自然形式存活于民间的原生态文化,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招摇”方式,让世人眼前一亮。今年7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首次举办“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一批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引起世人关注。黎平肇兴侗族“喊天节”、施秉水龙表演、锦屏隆里舞龙艺术等,这些曾经幽居大山深处的“天籁之声”和原始舞蹈出现在世人面前,很多人被深深地震撼了。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更是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在2006年的欧洲巡演中,《云南映象》吸引了20多万观众。
双重呵护托起文化传承
乡土文化的兴起,不仅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自觉,也与政府的大力扶植分不开。近年来,我国由政府推进的乡土文化保护工程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其标志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建立。从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达2.36亿元,国务院批准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518项。
为了加强对乡土文化的扶持和引导,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江西省赣州市,当地文化部门率先在全国出台对民间小剧团的支持政策,其中包括资金支持和人才培训。仅宁都县赖村镇围足村农民业余剧团,就已经保留和传承了50余个传统优秀采茶戏剧目。当地的农村剧团不仅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也肩负起民间文化薪火相传的使命,成为优秀民俗文化的坚守者和弘扬者。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傅谨点评:乡土文化热再次证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农村,看戏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公共活动。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保护好这种草根文化,充分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
热潮之六:广场文化热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大大小小的广场出现在全国各地,成为不少城市的标志和亮点。在富裕的沿海省份,乡镇甚至村子中也开始建起广场。这些广场的出现,带动了广场文化的兴起,不仅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更为展示老百姓自己的才艺搭建了舞台。
“广场不在大,在于有文化”
有人将广场比作城镇的“眼睛”,通过它可以追寻所在地的文化个性。这扇“心灵之窗”究竟是“神来之笔”还是“鱼目混珠”,则取决于广场上所开展的文化活动的品质。
在2006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比中,杭州市独占5席,与北京市数量相同,并列全国之首。杭州文化部门自己分析,常年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文化活动,是获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杭州现有大小文化广场超过120个,每年举办各种广场文化活动800多场。
2006年7月,杭州正式推出了周末特色文化广场活动,每个周末在广场上都会有一场免费演出。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杭州已经形成6个特色文化广场,演出达150多场次,35万人次免费观看。观众对这项政府埋单的周末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充满了热情。周末到广场看免费演出,已成为很多家庭的保留节目。
特色文化广场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特别是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的外来务工人员受益匪浅。来杭打工的安徽小伙子何跃辉说:“来杭1个月不到,已经看了3场演出,让我们对杭州充满了亲切感。”
人人都是主角
,没想到还能在自家门口看上最新的大片。”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46岁的吕秀妹高兴地说。近年来,广场已经成为江苏吴江各乡镇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居民们迈出家门就融入了欢乐的海洋。
2005年以来,吴江市成立了17支电影放映队,到各乡镇广场、工厂放映数字电影,每年放映将近3000场。《天下无贼》等原来只能在大中城市看到的新片、大片,开始走近乡村百姓。这个市倾力打造的“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在当地刮起了一阵“文化旋风”,扇舞、评弹、黄梅戏、越剧、锡剧,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参与的专业、业余演员近2000人次。
广场文化要搞得红火,关键是要调动起老百姓的参与热情。从2000年开始,山东省青岛市五四广场推出了“欢乐假日”广场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并把活动伸展至全市的各个社区广场,不仅有普通市民自己表演的各种文艺节目,还有专家讲解和示范演出。丰富的广场活动造就了如今青岛4000多支基层文化队伍,并出现了一批广场文艺的精品,也使“欢乐广场周周演”成为一个极具人气的文化品牌。
广场文化热还给传统文艺团体带来了机遇和活力。在杭州的周末特色文化广场活动中,主办方提出,承办单位每周都要推出新的节目,这极大地刺激了各大文艺院团的创作热情。杭州歌舞团团长邓京山表示,自从承办广场音乐会以来,他们对演员、曲目做了大量调整,乐队还从国外聘请指挥指导排练。新鲜的节目既吸引了观众,也推动了歌舞团自身的发展。
让广场文化扎下深根
推动广场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思路,为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安徽省芜湖市,当地政府就采取了以商业活动养活广场文化的形式,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
在一些乡村地区,还不够富裕,开展农村广场文化活动有难度,应该怎么办?专家的建议是,立足乡土文化,创新活动形式,多开展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民俗专家吴露生认为,农村广场文化一定不能照搬照抄城市广场的发展模式。把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广场文化的命脉,应是其发展的定位所在。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齐勇锋点评:作为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空前活跃的广场文化,成为现代文艺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新平台,也成为人民群众展示自己、丰富文化生活的大舞台。大力发展广场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的人气和品位,对于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热潮之七:网络文化热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开发出自己的《哈利·波特》和《指环王》游戏?”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雄心勃勃地追问。
盛大网络是中国最大的网络娱乐企业。而在陈天桥信心的背后,是1.72亿中国网民,对信息资讯、文化娱乐的海量需求,以及网络文化热潮的迅速兴起。
五大现象见证网络文化热潮
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化热潮,可以从五大现象得到验证。
现象之一: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创办仅4年的“起点中文网”已成为靠收费盈利的商业文学网站,拥有700余万注册用户、逾8万名原创作者和9万余本原创小说,日网页浏览量最高逾1亿。而这,只是我国网络文学的一个缩影。从1994年第一部网络小说诞生,仅仅13年时间,我国目前已形成一个上下游完整的网络文学产业链。与此同时,在网上写作和发表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潮流。
现象之二:网络即时通讯越来越红火。截至2007年6月,QQ总活跃账户数超过2.7亿,同比增长12.5%,“网易泡泡”注册用户至少达到1200万。此外,即时通讯传输方式还增添了手机短信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QQ号码或者MSN账户,已成为部分中国青年的虚拟身份,在网上聊天和交友,也成为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现象之三:“博客”造就亿万网络评论家。2002年,从浙江义乌走出来的小伙子方兴东第一个组建“博客中国”。到2007年8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访问过博客类网站的有1.135亿,占网民的大多数。眼下在中国,九成网民有博客,人人都是网络评论家。
现象之四:搜索引擎造就网络“知道分子”。谁是当今时代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知道分子”?答案是:搜索引擎。对上亿中国网民来说,百度、谷歌早已颠覆了他们的求知方式,造就了一种新的“即时知晓”的文化。
现象之五:中国成为全球网络游戏的最大市场。据统计,2001年市场的规模为3000万元,2004年达到了36亿元,短短几年市场规模膨胀了100多倍。
网络文化需要引导
网络文化的兴盛,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模式,激发出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28岁的网民“天下霸唱”,是金融投资行业的一名白领。与枯燥的工作相比,他更喜欢在网上写探险盗墓小说《鬼吹灯》。2006年,小说在网上发表后迅速走红,给“天下霸唱”带来了280万元版税的个人财富。如今,《鬼吹灯》系列图书已推出第6本,正在被改编为电影、动漫和网络游戏。专家指出,这是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第一个成功案例。
同样让人们刮目相看的是“老徐博客”。今年7月,知名演员徐静蕾的博客点击率突破1亿大关。凭借博客的旺盛人气,徐静蕾的《老徐的博客》成为畅销书。此后,她又推出了个人电子杂志《开啦》。据称,“老徐”收入超过千万元,而这恰恰就是网络文化产业所独创的“注意力经济”和“人气资产”。
,网络文化产业,拥有远比传统文化产业更加宽广和惊人的创造力。”上海市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健敏认为。然而,专家也指出,“网络文化热”目前是一柄既能够激活文化创造力、又能够破坏文化生态的双刃剑。如代表网络恶俗文化的“芙蓉姐姐”等人蹿红后,影响力迅速被网络扩散放大。不少学者忧心忡忡地指出,“芙蓉姐姐”现象是网络文化中出现的庸俗化、恶俗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张健敏认为,毋庸置疑的是,网络文化的力量在中国已经彰显,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带来了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给党和政府搭建了新的文化建设架构。眼下,中国网络文化虽有不和谐因素,但通过加强引导,采用适当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参与主体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共建的服务平台和创造平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点评:网络文化热值得重视和关注,其最大的价值是体现了民众的一种文化创作热情。如果不激发公民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发展将很难实现。
热潮之八:创意产业热
2000年6月,一只淘气可爱的蓝色大猫开始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此后,这部名为《蓝猫淘气3000问》的动画片席卷了全国1000多家电视台,每天吸引8000万固定观众,打破了洋卡通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当下中国迅速萌芽、成长的“创意产业”中的一枝奇葩。
一夜春风,万树花开。“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和文化向心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成为各地发展“新经济”的切入点。
国产动漫的“蓝猫样本”
创意产业涵盖了影视、出版、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设计等多个领域。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在中国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但是,原创不足一直是我国动漫产业的“软肋”,国内动漫市场份额八成被日本占领。
湖南三辰卡通原创制作的《蓝猫淘气3000问》,成为中国动漫界有代表性的成功样板。其极高的市场覆盖率和收视率,以及成功的产业链经营,打破了多数国产动漫“有创意、无产业”的尴尬。截至2004年底,三辰卡通集团下辖的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已推出图书40多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出版音像制品300种。从2001年秋季开始,“蓝猫”跨越行业迅速延伸到图书、音像、玩具、文具、自行车、食品饮料等十几个行业。
,蓝猫效应”带动了整个湖南省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省已有较大规模动漫企业8家,教育培训机构9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产原创动画1.5万分钟以上,年出版发行动漫书报刊1800多种共2200多万册。作为全国第一家开播的专业动漫电视频道“金鹰卡通”,现已覆盖全国17个省会城市、33个重点城市,覆盖人群达1.5亿。
化腐朽为神奇
上海“8号桥”时尚创意区,过去曾是一个废弃多年的老工厂,如今通过引入时尚元素,已完成了向休闲娱乐和艺术设计的“华丽转身”。
化腐朽为神奇,这似乎就是创意产业最大的魅力所在。“创意产业的价值,一是能直接产生价值,二是无需物质资源,它的资源就是人的智慧。”原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尹继佐说。
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已粗具规模,2005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49.4亿元,占全市GDP的6%,这个比例已经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06年底,上海已授牌的创意产业园区达到75家,入驻创意产业类企业达2500多家。欧洲安博斯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上海极有可能继伦敦、纽约、东京之后成为全球第四大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而在长三角地区,“创意产业”早已是春潮涌动。南京市计划在3年至5年内打造十大创意产业基地;无锡市早在2002年就创建了国内首家工业设计专业园区;杭州则喊出了“中国动漫之都”的口号,其一年一度的动漫节已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推动中国经济变“轻”、变“绿”
,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世界经济的增长点正从制造业、信息技术传递到创意经济。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创意产业对经济结构变“轻”、变“绿”的重要意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
与此相对应,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创意经济发展。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上海创意中心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点评:当前我们必须确立“文化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的理念,推动我国文化积淀、文化资源、文化创意转换成为更多的财富;必须确立“文化是无形资产”的理念,使文化发挥比货币更大的渗透力。只有使整个国家激发出文化的创造力,我们才能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求解文化发展的七个问题本刊记者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我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社会各界对中华文化的勃兴、文化产业的崛起充满期待。在本刊“迎接文化中国”座谈会和国家行政学院“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上,一批活跃在文化研究、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改革一线的专家,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言献策。他们认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要着力解决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深化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应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文化问题。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认为,社会稳定除了取决于经济发展,还取决于文化的发展,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不可能稳定发展。
应从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发展。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认为,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决定性要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竞争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这个国家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的最终力量。中国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历程,累积效应已经使中国从一个经济弱国变成经济大国,但我们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文化转换为财富的能力比较低,表现在我们的设计研发、品牌创造、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归根到底是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是将文化转换为财富的能力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认为,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命题,确立了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贾磊磊认为,现在我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不是一种对文化的宣传包装与销售策略,而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建构战略。因为相对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言,我们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还不够。
二、要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规范政府行为
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办公室孔建华认为,文化领域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都同改革不到位和政府缺位直接相关,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所面临的是多年来想改而未改、改了未改好或没有改到位的问题。特别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地位,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文化资源配置方式、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都离不开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不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部门利益,也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府责无旁贷,但不少地方政府把大量的财力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其实质是政府乱作为和越位。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傅谨总结说:一是一些地方大量建设豪华文化设施,公共财政在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了,却没有让最广大的普通民众得益。群众需要大量便于接近和使用的小型文化设施,而标志性文化建筑往往只是为政府官员的政绩“贴金”。二是一些地方投入大量资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但对产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例如,不少地方提出发展动漫产业,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一哄而上,完全没有考虑到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龙头的智慧密集型产业,对高科技与高智商人才的要求十分苛刻。结果不少企业都是冲着政府的资助来的,动漫产业变成了瓜分财政资金的“分肥工程”,大量资金打了水漂。
在解决政府缺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传统体制的回归。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现在我们提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这是件大好事。但是,一定要防止以往还没有改革到位的机制又出现回归,防止政府又开始出手做大量本不该政府做的事情。
三、要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即存量改革
专家认为,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才正式启动,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相对滞后。对此,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最大限度地解放文化生产力。
要解决好改革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张晓明说,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把原来国有经济部门叫做存量部门,而把在改革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他经济成分叫作增量部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是:通过开放市场,先做大增量,再盘活存量,因此被称作“增量改革”战略。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虽然不能机械地搬用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但对于加快存量部门的改革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核心文化资源基本上都掌握在存量部门手里,如果不启动存量改革,我们可能只能做一些复制性、重复性的工作,而大量优质文化资源、优秀文化人才,都被限制在原有的体制中。
要妥善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的问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现在很多文化领域都存在企业承担事业单位职能,而事业单位又可以开展赢利创收的情况,结果造成市场竞争难以形成,而事业单位也难以发展。陈少峰建议,在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注意两大问题:一要强化内部竞争,提高质量。二要对事业单位实行绩效考核。比如图书馆,无论有没有人来借书,其待遇都是一样的,那么它肯定没有动力去热情服务。这导致我们大量的事业单位没有效率。
四、要进一步拆除文化市场的种种壁垒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积极性。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刘玉珠说,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光靠政府加大投入,并不能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不同文化层次的消费需求问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在调动政府积极性的同时,把社会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特别是市场的积极性要得到充分发挥。
然而,在我国文化领域,市场壁垒还很多,资本还很难进入,真正的市场并未形成。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齐勇锋认为,由于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到位,我国文化市场还存在着诸多市场壁垒和行政干预,条块分割依然严重,全国统一、有序的文化大市场并未形成,文化资源和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严重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利用资本市场方面,我们现在对新媒体管理比较松,网游、动漫等已经完全市场化,百度、分众等很多企业到国外去上市,制造了资本百倍增值的神话,但是传统媒体却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支持。应该顺应文化传媒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细则,把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逐步推向资本市场,促其快速发展壮大。
五、要加快文化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加强法制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也非常紧迫。缺乏文化立法,不仅会削弱政府文化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也不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
著名收藏鉴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认为,民间的或者说私立博物馆的发展尚缺乏政策法律上的支持。按照现行规定,私立博物馆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这种定性让人哭笑不得,这也给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他认为,中国的博物馆业要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就必须要为博物馆管理立法。
马未都在经营“观复”的10年中,碰到了诸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国家的财政补贴和有力支持,这也是中国所有私立博物馆都面临的问题。他举例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同样是在私人捐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年都能获得纽约市政府的大笔拨款,原因很简单,欧美发达国家计算一家博物馆的财政贡献率并不仅仅看它的门票收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每年会为纽约市吸引上百万的游客,这些游客在纽约市的住宿、消费、娱乐的开支都会纳入大都会博物馆的贡献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养”博物馆是值得的。马未都深有感触地说,私立博物馆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不仅仅表现在资金补贴上,还有展馆场地的提供、税收的减免等等问题。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本身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所以私立博物馆在生存与发展上更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的鼎力支持。
在困难面前,马未都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观复”实行理事会制是一种探索,并且正在走向正轨。当被问及缺少政府的补贴,又难以靠门票收入做日常维护,“观复”拿什么去搏明天时,马未都幽默地回答:办法总比困难多!
六、要创造更为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
专家认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同,精神产品的生产特别需要有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齐勇峰认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文化内容创新,产生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繁荣文化市场。经济建设可以不争论,但文化建设一定会有争论。文化发展和内容创新需要个性,需要流派,需要大师,需要标新立异,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环境。
对于网络文化、通俗文化、民间文化应给予更多的宽容。傅谨认为,长期以来,一些人对民间文化一直抱有偏见,总觉得民间文化粗糙、原始、不干不净,老想用阳春白雪的东西去改造、去代替,这其实是在扼杀民间的创造精神,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陈少峰认为,我们的一些文化作品没有观众、不受欢迎,根本原因是没有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和接受能力,没有做到真正的通俗化。文化官员和文化工作者尤其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代替广大群众的需求和判断。只要没有黄色,不反社会,跟核心价值不冲突,通俗的东西就可以存在。
七、要防止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急躁冒进
专家提醒说,文化发展有自身规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乃至失败成本。目前,我们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不懂文化,不了解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盲目跟风,急功近利,一些本意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很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陈文玲也认为,文化发展有独特的规律,不能像搞运动和发展制造业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一般的经济规律是需求创造供给。而某些文化产品的发展规律正好相反,是供给创造需求。有文化产品的供给,才可能产生相应的需求,比如时尚产业就是如此。
文化产业发展要实事求是,按照产业规律办事,不要妄图一步登天。以动漫产业为例,张晓明说:大家都在谈一个问题,到底做原创,还是做外包?从现实看,现在做原创成功的企业并不多。不少企业提出了庞大的项目计划,实际上是在套取政府的资金,是把没有市场生命力的东西“卖”给了政府。中国还有一些企业是在做外包,先加入国际体系,替别人打工,学会做事,进入国际渠道,锻炼成熟之后,再做自己的原创产品。这种“先打工再创业”的发展道路可能更符合我国的发展阶段,日本、韩国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采写:于磊焰、孙丽萍、曾曦、陈鹏、张舵、廖君、姚玉洁、余靖静;编辑:王秀真、薛凯)
从“带薪休假”看国家政策以人为本本刊记者 田雨
自国务院法制办就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带薪休假”能否从“纸上权利”转变为现实权利,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政策规定体现以人为本
综观此次公布的草案征求意见稿,固然还有一些尚待修改完善的地方,但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只有短短7条,草案却处处体现了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从享有此项权利的范围界定上,征求意见稿把所有的普通劳动者纳入其中,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这一规定使带薪休假惠及最广大的劳动者。
按照这一规定,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具体的休假天数分为三个档次: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为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为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为15天。
在公众关心的年休假与寒暑假、探亲假的关系问题上,征求意见稿明确:“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或者探亲假的,年休假假期冲抵寒暑假、探亲假假期。”并规定:“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假期。”
显然,单位的制度安排对于职工能否真正实现带薪休假,是操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职工休年休假,由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
根据征求意见稿,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对于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按照规定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征求意见稿规定,“除应当支付职工正常工资福利待遇外,还应当每日按照该职工的日工资标准给予补偿。”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带薪年休假的制度是现代文明的一项具体内容,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把它确定下来,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
从“纸上的权利”到“有约束力的权利”
国务院法制办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是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带薪年休假”是广大干部职工关注的一个话题。早在199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过《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自劳动法公布至今,国务院一直没有制定出台具体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务员法第76条也明确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加之缺乏刚性约束,使得带薪年休假被公众批评为“一项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权利”。基于此,此次关于带薪年休假的制度考虑中,鲜明地体现了有关部门力图使带薪休假制度称为一种刚性约束的努力。
征求意见稿规定,单位不安排职工享受年休假,又不依照规定给予补偿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拒不改正的,依照公务员法律、法规对其直接负责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其他单位拒不改正的,依照劳动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相应的权利救济途径还包括:“职工与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这也就是说,制度设计者给职工提供了一条法律途径获得权利救济的通道。
“开门立法”有助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者休息权氛围
,先不论规定内容,开门立法本身就值得赞赏。”这是此次征求意见中,许多群众由衷的赞扬。
从制度设计上看,制定科学的、符合最广大群众利益的带薪休假制度固然不易,保证带薪休假得以落实,则对制度设计者乃至全社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专家表示,征求意见稿存在不少“软肋”。比如对带薪休假的规定重点仍偏重于划定带薪休假的资格条件,缺乏执行这些规定的刚性约束条款和机制,其处罚措施仍不足以起到震慑效应等。
从长远看,带薪休假制度的最终落实需要全社会形成重视劳动者休息权的氛围与文化,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认识到,休息权与劳动权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 (编辑:孙爱东)
要重视城市“避难场所”建设吴杭民
前不久,北京市规划委公布的《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提出:北京市中心城每年将完成20到30处避难场所,其中紧急避难场所步行5分钟到15分钟即可到达,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所有大型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
这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消息。“避灾中心”、“灾情避难所”之类的字眼,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是耳熟能详,而在我国,不少老百姓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资料表明,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和76%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带。而防灾、避灾、抗灾设施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大“软肋”。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未雨绸缪地把防灾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之中,使防灾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有效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这也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一份“试卷”。
目前,我国“避灾工程”建设已经从无到有,开始起步。我国《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多灾易灾的城镇和城乡社区普遍建立避难场所”。从去年开始,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避灾工程”建设试点,先后投资了1亿多元,建成了500多个避灾场所。这些“避灾工程”已经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去年以来,台风屡次袭击浙江,尽管给浙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但死亡人数却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当然,有了初步的规划建设,更需要跟进周全详实的细节考虑。比如2005年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后,美国新奥尔良避难所中食物、水和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严重不足,甚至没有设置医疗区和配备医护人员,致使灾民生活困苦。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人们期待着,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能够尽快开展避难设施建设,同时,也期待一些先行者在进行防灾规划时能精心设计、周密考虑,为后来者积累经验,以便当自然灾害真正来临时,这些“避灾所”能够真正成为百姓生命安全的“保护伞”!(编辑:薛凯)
理性看待“考证热”
编辑:王秀真 苏娅
学生中的“考证热”一直“高烧”不退。大学生考证,中学生考证,甚至连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也忙着考证。面对庞大的考证大军,我们应该从自身需要出发,理性对待,有目标、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前进步骤,而不是迫于周围的压力“人家考,我也考”。社会各界应该联手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们不再被迫考证。
学生论坛
我好想远离考证生活山东省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 付明珠
我是中学生,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长,可我是我们学校舞蹈队队员,也参加过二胡比赛并拿过奖,我的英语证书甚至可以证明我是个“英语天才”。对于这些看起来很值得羡慕的特长,我却一点不感兴趣。
我练舞蹈、学二胡、苦读英语都是被父母“逼”的。他们反复对我讲当今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告诉我要想以后在社会上立足,现在必须无条件付出,光有好的学习成绩还不行,还必须有能证明自身能力的特长,“证书”越多,在以后的考学中加分越多等等。尽管我不想学,可父母还是给我报了舞蹈和二胡特长班。至于英语,其重视程度更不必说,父母请了家教,专门辅导我的英语,总期盼着我能有惊人之举。尽管父母也会征求我的意见,可我知道没有选择余地。
我明白,父母花钱让我上特长班,“逼”着我拿各种各样的证书,完全是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希望给我的未来加一道“保险”,希望把我培养成“全才”。可是爸爸妈妈,你们想过没有,我每天的作业都很多,学习压力很大,我多想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在周末放松一下。可现在我不是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就是要放下书包再背起“文艺包”去培训、去参赛、去考证,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在父母的安排下,我机械地走在考取各类“证书”的路上。这种魔鬼式训练没有唤起我对艺术的热爱,各类“证书”也没有引领我品味艺术的伟大。或许,艺术承受不起名利的重负。为了“证书”,我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失去了很多欢乐。我好想远离考证生活!
考证,未尝不是一种学习的手段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王钰
不同的人对“考证热”有着不同的看法,而我对考证的看法就是:考证,未尝不是一种学习的手段。
我是2004年进入大学校门的,或许是习惯了高中时被老师安排着学习,在大学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倒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起来。整天除了吃就是睡,无聊的时候就和室友逛逛街、聊聊天,学习似乎一下子从生活中消失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大一下半学期。有一天,跟老乡聊天让我茅塞顿开:大学轻松了,就得自己主动学习,让考试“逼迫”自己也未必不是一种好方法。
接下来,我以最快的速度报了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的考试,因为有考试的压力在,每天我都会很自觉地上自习、看书,生活也因此变得充实起来,大二上半学期,我很轻松地拿到了计算机和英语的证书。接下来的劲头更大了,专业课的资格证考试、相关专业的资格证考试,我都会去报。通过专业课的考证,让我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通过公共关系资格证的考试,让我对公关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考证的过程中,我的成绩也越来越好,大三时还拿到了全系的一等奖学金。
现在,已经大四的我,常常会和一些大一大二的学妹学弟们讨论一些问题,每次提到考证问题时,我都会告诉他们,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不善于管理自己的人,不妨就让考证管一管自己吧!
求职经历给我上了一课湖南省怀化学院 杨子潞
一个月前,某新闻网站面向社会招聘编辑。看到招聘启事,我按捺不住也递交了自己的简历。从初试到基础知识笔试,都顺利通过了。面试那天,我翻出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涉外秘书资格证等一大摞证书。看着那一堆册子,我心里很兴奋:虽然起点没有别人高,但是我有那么多“红本本”,怎么也比别人多一分优势,面试成功的几率一定会更大。
自我介绍环节结束后,一位考官问我:“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一听,急忙从文件包里拿出那堆证书,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他随意翻了一下,指着办公桌上的电脑说:“你把那个页面布局改成你认为最好看的样式。”我脑子里“轰”地一下:怎么还要上机操作?页面布局以前也不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点啊!我满脸通红地把网页弄成一个长豆腐条,内容都胡乱挤在一起。慌忙之中,后面的问题回答得一塌糊涂,我知道肯定与工作无缘了。
回来后反思,我觉得自己犯了2个错误。首先,不会做那个操作题,应该诚实地说出来,给考官留下诚信的印象以当作一种补救。其次,核心竞争力不是用证书来证明的,证书不代表能力,如果我们只注重证书而忽视了综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无法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环境的。
关键要有真本事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云云
临近毕业,同学都忙着考这证、那证以增加就业筹码,我也不能落后,于是准备考计算机二级证。
除了上网冲浪时得心应手外,我基本是个计算机盲,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要学会那些复杂的操作和令人头疼的编程,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去请教已经拿到证的同学。同学告诉我,用不着按部就班地学习,买一本试题集锦和几套模拟题,只要背过所有题目,保证拿高分。我半信半疑:这样也能拿到计算机二级证?让我现学也来不及,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于是,我不分白天黑夜,拿着一套试题集锦背得天昏地暗,头痛欲裂……考试的日子到了,我忐忑不安地走上了考场。
结果,我居然过了。我去答谢那个教我的同学,她轻松地说考证是小菜一碟,她就是按照考计算机证的方法顺利拿到了一些别的证书。
证是考出来了,可是当我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时候,还是困难重重。难道这就是我考证的结果吗?一纸证书,根本说明不了什么,该不会还是不会,关键还是要踏实、认真地学习,掌握真本事。所以我奉劝大家不要盲目考证,有了真本事,在哪都会得心应手。
过来人语
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根本
河南省平顶山市 励艳
我曾经也是“考证大军”中的一员,作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大学四年,我除了考取了专业英语四级证外,还考取了普通话证、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导游证等,凡是能考的证,我基本上都考过了。为考这些证我也花费了很多精力和金钱,当初考证的目的就是感觉就业压力太大,想通过多拿几个证书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在学校,几乎每天都有发放培训机构招生简章的。可是最后应聘时,单位根本就没有看那些证书,只是让我试讲三分钟,因为我口语比较好,课堂表现力强,最终被单位录用了。
现在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想想,证书充其量只是个敲门砖,就算是考证也要考那些社会认可度高、和以后工作密切相关的证书,不能盲目追求证书的数量,要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靠实力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
旁观者言
需要的不仅仅是证书
新疆阿拉尔市法院 牛少林
大四时,我们系里两个女生竞争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岗位。两个人各有千秋,同样出色,一时间让校方很难取舍。最后,她们中的一个凭借自己的计算机证书争取到了这次机会,进入了试用阶段。
就在这个女生试用期结束的前一周,她所在的教研室电脑染上了病毒,需要重新安装系统。教研室主任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她,可这位取得了计算机证书的同学愣是拿着系统盘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把系统装好。校方得知这一情况,开会研究她的最后去留问题,因为大部分老师投了反对票,这位同学最终也没有得到这份工作。
证书是一张入场券,可以让你“进门”。但它也仅仅是一张入场券,你进了这个“门”之后它就不再有用,有用的只是你的能力。如果你不具备能力,同样要被淘汰出局。
盲目报考不可取
江苏省南京市 路梦昳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考证大军”,除了考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证,更有学中文的考注册会计师证,学生物的考导游证。在我看来,如此多的学生不顾自己专业,不顾证书是否对于自己有所帮助就盲目报考,暴露出他们目标不明确,对于未来没有很好的职业规划和把握,期待通过多拿“证”来增加求职竞争力。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但占用时间、牵扯精力,而且证书对自身帮助很小。望准备如此考证的同学三思而后行!
老师观点理性看待“考证热”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 庄立民
目前,社会上的考证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它考“热”了“证”,考“热”了家长,考“热”了孩子。
有些孩子确实在书法、艺术、语言等方面特长突出,报班、考证完全是出于内心的热爱,我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孩子的爱好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然而,有些孩子和家长却是在盲目攀比、跟风,这样做既增加了孩子和家庭的负担,又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因为要考证,家长就会急着逼迫孩子学习,这无形中又给孩子套上了一副枷锁;而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证书,孩子又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众多的考证辅导班,等最后拿下一个“证”来,孩子的“考龄”上去了,考试的经验也有了,全家也折腾掉不少钱了。因为要考证,孩子还必须没日没夜地练习考证所需要的内容,这种功利性的训练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注定是不可能有趣的。我们常说孩子只有快乐学习才能快乐成长,而这种为“证”而学、为“证”而考的孩子,他们能快乐成长吗?如今,还有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是,许多并无资格组织考证的单位和个人,为了自己培训招生的需要,也以考级发证书为幌子欺骗孩子和家长,这样颁发出来的证书又能代表什么呢?
因此,对待“考证热”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从实际出发,决不能攀比、跟风。
家长谈心
理智看考证重庆市云阳县 余茂军
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参加了各种培训班:音乐(钢琴、电子琴、二胡……)、美术、书法、舞蹈等,学得好的参加国家的等级考试,考试过关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等级证书,我认为是可取的。
我自己的孩子从五岁多开始学电子琴,明显地感觉到他比同龄孩子的记忆力、乐感、节奏感要强。记忆力好,学习也轻松一些,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本来想让他继续学下去,但后来他对我说虽然琴弹得不错,但是他不想考等级证了,想一心搞好学习,我也就没强迫他。他现正在读高一,成绩仍然名列前茅。我个人认为,孩子儿童时期学习电子琴锻炼了双手、促进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协调发展,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所以,从我的经验来看,参加考证培训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我希望家长们不要太看重考证的结果。有这方面的天赋,可以发展,如果没有,也不要强求。
观点集萃
并不是说一个人考的证越多,能力就一定越强。但找工作时,证书能让招聘方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找工作时没了证书还真不行。
———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阳艳兰
不知道家长们想过没有:花了那么多钱,孩子们牺牲了那么多时间换来的证书,对孩子的成长、成才究竟有没有用?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快乐吗?巨大的压力很可能会使孩子考出一身“病”啊!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第五支队 平晋恩
虽然通过各种考证培训学习,可以起到提高孩子素质的作用,但同时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孩子的学习负担。而且,许多考证是在违背孩子的意愿下进行的,实际上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湖北省 陈部欲
话题预告:受助贫困生该不该签“道德协议”
话题说明: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前不久,某省慈善总会在捐助贫困学生时,建议受助者签订“道德协议”,承诺自己以后有能力的情况下自愿回报社会,有人认为这是对受捐者进行的“道德绑架”。你认为受助贫困生该签“道德协议”吗?欢迎来信参与讨论!
截稿日期:2007年12月10日来稿请寄:100040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半月谈杂志社“校园话题”专栏电子信箱:xiaoyuan_byt@163.com联系电话:010-63073659 63077148
主权财富基金为何方兴未艾孙 灿
主权财富基金是指一国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国家财政盈余与外汇储备盈余进行管理运作的投资基金。近年来,主权财富基金迅速壮大,规模超过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引起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有人甚至断言,主权财富基金正在改变全球的金融格局。
规模已超对冲基金
由于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来源于外汇储备盈余和自然资源出口盈余,有人戏称之为“石油和自然资源基金”。它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也不同于那些简单地持有储备资产以维护本币稳定的政府基金,而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进取性投资基金,除进行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风险性投资外,目前已大幅涉足股权投资,以追求自身利润的长期最大化。
主权财富基金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但其爆炸性扩展却是近年来的事。目前,主权财富基金的踪迹遍布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已有25个国家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另有一些国家如日本、印度正在酝酿成立。
由于资金来源于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实力均较为雄厚,如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辖下的资金资产达875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资产4300亿美元,挪威政府石油基金3560亿美元,超过很多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今年9月挂牌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资产也有2000亿美元。当前,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约有2.5万亿美元,接近全球外汇储备的一半,其规模已超过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
美元贬值与外汇储备过剩成重要推动力
主权财富基金的迅速崛起与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以及各国内部发展需要密切相关。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势迅猛,加上国际油价持续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国家和产油国积累了大量外贸盈余或石油美元。目前,亚洲国家外汇储备超过3.3万亿美元,中东石油美元高达2万亿,这为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美国国债收益率过低,是主权财富基金迅速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过去,无论是产油国还是贸易顺差国,大多以购买美国国债作为主要投资和保值方式。随着美元近年来不断贬值,投资美国国债的收益已不如先前那么有吸引力。外汇储备大国转而寻求把外汇储备转变成投资基金,投向风险较高,收益更高的资产,以达到保值、升值的目的。
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稳定能力提高。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普遍扩大外汇储备以保持金融稳定。进入新世纪,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年增20%,各国积累的外汇已大大超出稳定本币的需要量。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面临货币升值的压力,成立外汇投资公司有利于冲销国内市场过剩的流动性,防止经济过热,缓解本币升值压力。而对于俄罗斯及中东国家来说,他们建立投资基金还为了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减少对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和能源价格波动的干扰,保证国家收入的多元化。
可能改变全球金融格局
巨额资金由官方储备向主权财富基金转移,反映了当今国际金融力量和资本流向的巨大变化。据摩根·士丹利公司预计,主权财富基金每年以4500亿~50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到2011年,主权财富基金有望超过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总额。
由于资金规模巨大,主权财富基金大有成为未来国际投资领域主导力量的潜力。今年以来,主权财富基金在频繁参与重大公司购并行动中已显示出超强实力。今年5月,尚未正式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投资30亿美元购买美国黑石集团10%股份。7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出资30亿美元参与英国巴克莱银行对荷兰银行的收购。同月,卡塔尔的基金公司以218亿美元收购了英国的连锁店Sainsbury。主权财富基金一掷亿金,其大手笔非一般投资公司所能为。
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使得新兴市场国家正从发达国家的债权人转变成资产所有者。华尔街的投资者认为,主权财富基金将使国际金融市场的权力重心发生根本性转移,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将从美国单极支配向欧亚国家和产油国共同参与的多极体系转变。美林公司国际经济研究部主管帕特莱斯表示:“发展中国家显然已经成为金融投资的强势力量。全球的金融权力中心已不再属于美国。”
从所有权角度看,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也将使世界经济重心从私营部门转向国有部门。美国财政部估计,当前由各国政府控制的金融资本(外汇加上主权财富基金)约有7.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总产出的15%。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将面临实力更强的政府投资基金的竞争,这将使资本主义市场规则受到重大挑战。
西方国家充满戒心
由于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庞大,且有国家背景,其投资方向无疑牵动各方敏感神经,更兼其运作通常较为隐秘,从而为其蒙上神秘的面纱。目前,除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每年公布年度报告和投资收益外,其他主权财富基金大多不对外披露其资产规模和具体构成,外界难以窥其全貌。
随着主权财富基金大量购买西方公司或在欧美国家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持股以及收购欧美港口等,其已成为西方国家防范和关注的对象。西方担心基金拥有国将这些基金当作金融武器,威胁西方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2007年7月,美国《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生效。在涉及外国政府或国有公司参与投资时,该法案授权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进行为期90天的调查,直至认定该投资不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其目标直指主权财富基金。德国也正在考虑成立一个类似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机构,对外国基金收购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德国财长称,电信、银行、邮政、物流、能源和金融机构都属于禁止外国资金介入的“本国经济王冠上的明珠”。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建议,为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欧盟公司不被主权财富基金收购,欧盟可考虑实施“黄金股份”制度(该制度最早在英国创立,是指政府在公司内持有的带有特定权利的股份。这种股份份额很小,通常为一股,但对公司重大战略决策拥有发言权和否决权),使政府对一些涉及重要敏感行业的外来投资拥有否决权。今年10月,7国集团财长会议专门讨论了主权财富基金并委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这一问题。
西方国家对主权财富基金的警惕,不乏意识形态因素作祟。因为早在中、俄成立国有投资公司之前,主权财富基金就已存在,西方并未特别关注,而在中俄加入主权财富基金俱乐部后,西方关注倍增,防范有加,这就不能不说有冷战思维夹杂其中了。(编辑:赵利根)
半月谈2007年第22期目录
读者评刊
“百姓有疑难,可找《半月谈》”?
半月评论
正确认识和理解两个“没有变”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主题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名词解释:什么是财产性收入专家谈“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专题报道
迎接“文化中国”新时代?
“文化中国”喷薄欲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神州涌动八大文化热潮
求解文化发展的七个问题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南昌:社会和谐从民生破题启东农村垃圾处理新机制
台港澳
两岸交流20年
政治观察
从“带薪休假”看国家政策以人为本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五大亮点
经济纵横
根本在于增加有效供给延边劳务经济造“富”百姓
江河湖泊行
“高原神湖”复活记
走进高效农业
新疆:小番茄做成大产业的启迪
奥运连着你我他
奥运小知识
文化
“八艺节”让百姓共享文化成果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
军事天地
打造现代化医学保障“舰群”
谈天说地
要重视城市“避难场所”建设对“农民工日”的三点期待
半月说法
搭“顺风车”遇车祸,责任谁担
校园话题
理性看待“考证热”
百事咨询
我的承包地能要回来吗
读者之页
“议事会”要依法议事
国际时事
主权财富基金为何方兴未艾透视欧盟对华政策走向
小测验
国内外半月大事
名词解释:什么是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收藏品等)、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等。
专家谈“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本刊记者 秦交锋
,财产性收入”,这个统计学上的名词,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时变成了热词。中央提出这一重大举措的深意何在?应该怎样创造条件,让老百姓的钱包更丰盈?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住户调查处处长陈小龙: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财产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亮点。2006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4.01元,比2002年增长了138.9%;财产性收入比重为2.1%,比2002年增长了0.8个百分点。作为城镇居民收入主体的工资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比2002年都有所下降。5年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我国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7.2万亿元,同比增长6.9%,比年初增加7621 亿元。
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赖于投资渠道的拓宽、资本市场容量的扩大。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次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开业之初,上交所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的股票。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目前A股个人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亿户,A股市场总值达到30万亿元以上。1991年成立第一批投资基金。近年来,投资者投资基金踊跃,基金资产规模成倍扩大。目前,基金个人投资账户数超过2500万。
重要的是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当年计划经济时期,“一大二公”,谈“私”色变,除了少量私人存款,老百姓多数没有财产性收入。过去我们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劳动所得是正当收入,按资(财产)分配是剥削。除了存款利息被认为是鼓励性报酬,一切财产性收入都视为非法。现在,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老百姓一个重要的收入形式。提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既是保护群众私产,又是鼓励百姓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富有积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如何改革分配体制,如何增长广大民众的收入,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部分。对财产性收入的理解,要放在十七大报告的语境中来理解,放在中国当前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来理解。
按劳分配一直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群众的劳动收入在增长,财富也在劳动中不断增长。如何让财富成为资本、成为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个全新课题。
陈小龙:重要的是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而不是“少数群众”拥有。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城镇居民获得了财产性收入,2006年城镇住户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家庭占18.2%,比2002年16.4%提高了1.8个百分点。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人还比较少,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也就是少数高收入者获得了绝大多数的财产性收入。2006年最高收入10%家庭人均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为1279.28元,而最低收入10%家庭人均只有35.29元。5年来,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快于低收入家庭,2006年最高收入10%家庭的财产性收入是2002年的3倍,而最低收入10%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只是2002年的1.36倍。
第二,获得的财产性收入比例还比较低。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仅为244.01元,占当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1%。
第三,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还比较狭窄,主要是通过出租房屋收入所得、股息与红利收入所得,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出租房屋收入占全部财产性收入的51.8%,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占22.9%。
要想有“财”可理,“劳动收入”得稳步提高
王东京:总起来说,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提高群众的劳动收入,劳动收入花不完、用不尽,剩余部分一定会转化为财产。拥有财产后,存到银行有利息,买股票有红利,买房出租有租金,自然就拥有了财产性收入。二是一定要保护私产。三是要有投资渠道。
现在看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最为关键的是劳动收入的提高。关于提高劳动收入,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如何落实十七大精神,真正提高普通百姓的劳动收入呢?
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不能只谈利润与工资的分配比例,要投资方让利。初次分配包括三块:工资、利润、税金。现在,国家税收增长过快,是GDP增速的3倍。因此,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还有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适当减税。
我个人理解,要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企业员工工资的增长与企业收入增长保持同步,不然员工就不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二是企业员工货币工资要与物价指数挂钩。如果物价上涨很快,超过工资上涨速度,就会造成实际工资收入下降。相对经济增速来说,目前通胀指数实际上不算太高。为什么老百姓普遍关注?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相对过慢。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保证
要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就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要想保护老百姓财产性收入,必须要保持物价的长期稳定。通货膨胀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是剥夺老百姓财产的最大危害。很多人多年的积蓄经过一场高通货膨胀,一下就没了。
要保证资产稳定的趋势,防止资产价格在短期内大起大落。历史上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大起大落的市场中,只有少数人赚钱。保持长期资产价格的稳定趋势,才会使大多数人获得利益。
要保持长期汇率稳步升值的趋势。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外国的少数投机者洗劫财富的一种手段。亚洲金融危机时,有不少国家一夜之间以美元计价的人均收入退后了15年。所以,绝对不能允许汇率大幅度波动,这是对老百姓财富的保护。
呼唤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易宪容:财产或资产,并不是物,也不是财富,只有这些物及财富能够通过市场方式产生未来收入流时,这些物或财富才能够成为财产。要让“财富”成为财产,成为资本,就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个人财富必须要有清楚的产权界定。二是必须要有合适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当前个人财产保护面临的缺陷很多。比如,国内许多地方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居民的一些住房被强制性拆迁,农民的一些土地被政府和不法商人低价侵占。
另外,在经济转轨中,国有财富的转化与分配机制要做到公平公正,否则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最初始的地方就存在严重分配不公,这不仅不能够为广大群众创造财产性收入,而且还会人为制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范剑平认为,随着我国物权法开始实施,目前我国还缺乏一个制度,就是理清哪些是合法财产、哪些是非法财产。按照国外的经验,只有申报的,而且讲得清楚合法来源的财产才应该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阳光法案是治理腐败的最重要的保证。
完善市场,加紧理财教育
对于很多人来说,股市是他们获得“财产性收入”最现实的渠道之一。这两年的牛市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体会到资本市场的魅力,并争先恐后地扎进股海里成为“股民”、“基民”。但“新兴”加“转轨”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股市远非成熟,最近股市的深幅调整又一次让股民们受到了“风险教育”。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亟待管理层破解。
市场专业人士认为,投资者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想踩准每一个进场和出场时点并不容易,不如在把握趋势的前提下长期投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巴曙松认为,理财并不是要追求最高的收益,理财是根据每个人的风险收益偏好、家庭的结构、整个人生的不同的生命周期来进行相应的匹配和安排,只有最适合的理财方案,并没有最好的理财方案。 (编辑:颜彦)
编前话: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迅速上升之势。为落实党的十七大部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刊编辑部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举办专家座谈会,在此基础上,我们推出了本期大型专题报道:迎接“文化中国”新时代。
“文化中国”喷薄欲出中宣部社科规划办主任 张国祚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一度令西方望尘莫及。然而,西方在中世纪之后走进了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出现了许多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想大师和文化巨匠,进而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获得了地理大发现,取得了工业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当晚清政府还在自我陶醉时,中国已被西方甩在后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步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迅速增长之势。为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据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渐向农村和西部倾斜,5年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的文化权益正在得到越来越强有力的保障。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据《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统计,当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与此同时,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在全国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传统文化热、网络文化热、乡土文化热、都市讲堂热、城市文博和收藏热等文化热潮的兴起,昭示的正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求知求乐求美的迫切需求,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强大的民间基础。
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机遇期。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虽然改革开放使中国创造了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乃至“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大国”、“经济大国”等一项项桂冠从海外舆论传来,但是我们这个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却没有赢得“文化大国”的美誉。综观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共占4%。这种状况显然同中国发展的规模不配套、不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
为此,党的十七大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意义,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战略任务,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工作重点,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蓬勃发展。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犹如喷薄欲出的红日即将升起在地平线上。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思行? 邓靖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
在广大农村,随着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农民群众存在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到2006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4亿元,基本实现了已通电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整合的数字资源达到60TB,相当于1500万册图书或者5.6万小时的视频节目,辐射上亿人口。有关部门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每个社区有文化中心;基本实现全国农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建成农家书屋20万个,争取尽快基本覆盖行政村。
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深圳实施的“一公里文化圈”,提出每1.5万常住人口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市区所有图书馆一卡“通借通还”,市民出户一公里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全市所有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近在咫尺,群众随时随地可以获得。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这一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党的十七大作出了“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等重大部署。
要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
一是实现领导和工作机制创新。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扶贫攻坚计划,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二是实现投入机制和投入方式创新。中央有关文件规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浙江省台州市在全国首创“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即凡政府建设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公共建筑等项目必须在总投资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一做法已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在投入方式创新上,业界和学界普遍呼吁,要推行重要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益。
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创新。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创新。要加快应用高新科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神州涌动八大文化热潮
热潮之一:建设和谐文化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思想文化领域作出了系列重大部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等等。由此,全国掀起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热潮,并成为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先进模范引领社会新风尚
今年9月18日,各地群众投票选出来的53位全国道德模范及254位提名奖获得者聚集北京,接受中央有关部门表彰和中央领导接见。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一件大喜事。
近年来,用榜样的力量来引领全社会,成为全国上下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文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人们注意到,这几年是学习宣传先进模范人物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时期: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李素芝、许振超、宋鱼水、杨业功、王顺友、丁晓兵、方永刚、李中华、邓平寿、林强……一个个名字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一件件事迹感动中国,而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随之深入人心,成为引领和谐文化风尚的强大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深刻指出,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随着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不断深入,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参天大树,深深植根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和谐文化建设在全国蔚然成风。
在北京市知名的富裕村韩村河,村党委明确提出:虽然富裕起来了,我们村不能出“兜里鼓脑袋瘪”的暴发户,更不要不知荣辱的“不孝子孙”,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农民;在湖南省长沙市,社区居民开展“邻里节”活动,人们互相走访,共话邻里情,共赞邻里事;在山东省,热心公益事业、爱心捐赠渐成社会新风尚,全省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献血……
精品力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电影《张思德》、《太行山上》,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延安颂》、《插树岭》,话剧《立秋》,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舞剧《红河谷》,歌曲《吉祥三宝》,长篇小说《笨花》、《国家干部》……这些银幕荧屏热映、舞台盛演不衰、群众广为传唱、图书市场走红的文艺作品,均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之列。
由党中央倡导、中宣部具体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社会影响日益深远,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力量。
,五个一工程”从创立实施之日起,就以自己的品格和鲜明的导向,大力倡导文艺关注现实、服务群众,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添砖加瓦。电影《大转折》、《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等,艺术地再现了解放战争的磅礴进程,讴歌了党和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力量;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通过讲述普通工人张大民一家生活道路上经历的坎坷与辛酸,歌颂了老百姓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和锲而不舍的乐观主义精神;歌曲《从头再来》,直面现实,用生活化的语言,唱出下岗工人自强不息的追求……
与此同时,贴近群众、得到群众认可,成为“五个一工程”奖评选的基本要求。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发行数量、传唱程度等,这些代表群众接受度的指标成为入选“五个一工程”奖的重要条件。《激情燃烧的岁月》、《希望的田野》等电视剧,平均收视率创下新高;《离开雷锋的日子》以3000万元夺得1996年电影票房之冠,美术片《宝莲灯》票房突破2500万元;陕西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演出400多场而不衰,苏州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演出达3600多场,并被多个院团、剧种移植改编。正因为这样,“五个一工程”推出的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愈来愈好看,愈来愈耐看,愈来愈让人喜欢看了。
事实证明,“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评奖活动本身,对全社会来说,它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激励、导向、示范、精品、育才五大作用,在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繁荣文艺创作的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政府推动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
近几年,我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如“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文化部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9.4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约25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各地还积极创新文化服务的形式。如广东省积极创新机制,构建了“广东流动图书馆”、“广东流动博物馆”、“广东流动服务演出网”三大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盘活了文化资源,实现群众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青岛市实施“新农村文化家园”工程,市政府提出要经过3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设施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镇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和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还转变观念,将文化工作提到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为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供更多条件。
在文化大省云南,旅游文化节、丽江雪山摇滚音乐节闻名遐迩。今年“十一”,当地纳西族的婚俗文化节也首次登场;“恐龙的故乡”禄丰县在办恐龙文化节,西盟佤族自治县则有司岗里文化狂欢节。再将视线转向北京、上海,类似的文化节会每年多达数百起。这些文化节会,都不再只是吸引投资的手段,而是日益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特有的“名片”,成为民众共享文化成果的载体。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傅谨点评:现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发展,也更加懂得如何促进文化发展。这一点,对于建设“文化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热潮之二:传统文化热
前不久,国家就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向公众征求意见。这一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宁波市民梁小姐高兴地说:“清明忙扫墓,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以后都有时间和心情去做了。”长期为保护传统文化奔走的学者冯骥才也兴奋地评点,这一措施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文化身份、民族情感、民族的精神方式”。
沸腾的情绪、欢腾的姿态,从中折射出的是近年来回归传统文化的社会热潮。从于丹登上百家讲坛解说《论语》引起轰动,到各地纷纷开办国学班,一度沉寂的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开始重新热遍中国大地。
文化自信带来传统文化勃兴
60多年前,美国人李敦白为中国文化所吸引,来到上海。在今年10月18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高峰论坛上,这位已经变成“中国通”的老人深有感触地对数百位听众说:“这些年,我目睹了上海乃至中国所发生的巨变。但近年来,我感觉中国在发生一种更大的变化,那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觉醒和复苏。”长期为中美贸易和文化交流牵线搭桥的李敦白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经济腾飞。
经济发展、国家强盛让中国人重新找到了文化自信。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的勃兴:媒体推出各类宣讲国学的节目,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各地冒出一大批国学班、读经堂;一些“学术明星”如于丹、易中天等逐渐进入寻常百姓视野。以出版传统典籍闻名的某出版社,前几年销售陷入困顿状态,几乎面临倒闭,这几年原来的书拿出来重印,都有不错的销量……
连西方媒体都注意到了中国的这股“传统文化热”。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现在的中国人虽然仍热衷于学英语、看好莱坞电影、吃麦当劳,但近几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开始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
历史学者葛兆光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也曾兴起过一轮传统文化热。但由于特别迫切的现代化追求,那股热潮主要是让“传统”为“落后”还债。借着批判传统文化,中国人在找寻导致落后的种种原因。而眼下这一轮新的热潮恰恰反过来,是一个政治上、经济上更加强大的中国重新焕发的文化自觉,要表现自己的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
传统文化的“现代叙事”
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与现实紧密结合,形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叙事”。
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几年前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演讲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比作两个篮子,让听众将一些词汇分别丢入其中。结果,听众纷纷将“仁义”、“感恩”、“忠孝”、“家庭”等词汇丢入“传统”的篮子,而将“开放”、“法制”、“民主”、“自由”、“竞争”等归为现代。然而,龙应台提醒听众:不要陷入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当中,其实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适应现代社会的积极因素。“读读四书五经,可以帮助当代人在现代化中找回传统文化”,她建议说。龙应台无疑有着先见之明。
数年后的今天,于丹在“百家讲坛”凭借对《论语》的讲解,在全国走红。虽然其解说未必深刻,但由于她成功地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原料,做出了指导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心灵鸡汤”,所以受到亿万观众的热捧。
今年8月,武汉大学乾元国学讲堂在珞珈山上开班,一些人不惜花2.8万元来听24天课。湖北海豚传媒公司副董事长方媛媛说:“从国学中可以学到不少人生哲学,还能学会怎样用感恩的心对待员工,加强团队凝聚力,这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
专家指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强大的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并为种种现代伦理、道德、情感困惑做出解答,这些都使得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开发成为一种必然。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傅谨点评:国家强盛,必然带来文化繁荣。中华文化走出自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这个理念表明我们的执政党正从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汲取力量。对于这轮传统文化热,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热潮之三:民间收藏和都市文博热
,盛世兴收藏,乱世买黄金”。如今,从繁华都市到内陆小镇,文物收藏日渐成为中国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国际拍卖会上,来自中国的买家频频举牌,成为推动中国艺术品价格上涨的坚实动力。作为城市文化名片,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华夏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有专家预言:当今的中国国运昌盛,我们正迎来历史上第四个收藏的黄金时代,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艺术品拍卖:借助市场语言重拾文化价值
2007年11月6日,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上座无虚席,人们翘首以待国宝级珍品———明代仇英《赤壁图》的亮相。此幅作品在预展时就受到各方藏家的极大关注。终于,这件藏品的拍卖开始了。当拍卖师报出4000万元人民币的起拍价后,马上就有买家举牌应价,随之而来的是买家争相加价,竞价迅速飙升至5000万元、6000万元……随着拍卖价格的一次次攀升,场上不断爆发出热烈掌声。经过反复争夺,《赤壁图》最终以7952万元人民币成交,顿时全场掌声雷动。一个新纪录诞生了,它不仅刷新了中国嘉德拍卖价格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绘画作品的拍卖成交价首次超过1000万美元级别。
这是历史的一刻,它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品拍卖市场异常红火的缩影和见证。
近年来,经济的强劲发展、社会的安定繁荣、民间资本的快速积累,为文化艺术品收藏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雅昌艺术网统计:2000年全国有13家拍卖公司,总成交额仅10.6亿元;到2005年,全国拍卖公司达到84家,总成交额一跃达到157亿元。2007年上半年,仅在北京市,各类文化艺术品拍卖会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据一家权威媒体统计,目前全国文化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达到7000万之众。在一次次拍卖热潮的洗礼中,大众对文化艺术品的价值认知被提升到空前高度。
中国文物收藏市场的热情也搅动了世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大批中华文物在血与火的浩劫中流散到世界各地。如今,中国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正吸引全球的中国艺术品回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回流文物已逾4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城市文博事业:在阳光照耀下百花齐放
在民间收藏热潮涌动的同时,城市文博事业也攀上了高峰。
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消息说,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将力争新建重点博物馆300座以上,使地级以上中心城市都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一座以上的民族、民俗博物馆。
在这一次的博物馆发展热潮中,一批私人博物馆尤其引人注目。1996年,京城收藏鉴赏家马未都设立私立博物馆的报告被批准,名字叫“观复”。1997年1月18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私立博物馆(2007年更名为观复博物馆)。2005年,我国政府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博物馆领域,大大激发了私人博物馆的发展热情。
2006年底,上海首个民间收藏博览馆文化群落正式开馆,首批20余家私人收藏馆集体入驻迎客。这些还只是上海民间收藏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上海“养在深闺”的家庭博物馆已达上百家。据了解,北京的博物馆已将近200家,主题多样,包括书画艺术珍品、明清古典家具、陶瓷器、青铜器、老爷车、皮影戏、老北京民间游戏等等。在全国范围内,有关油灯、啤酒、盐乃至台风的各类新博物馆也在建设之中。
著名收藏鉴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点评:收藏热是国泰民安的象征。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收藏投资目前还不能算是一种成熟的投资方式,但可喜的是,中国的收藏市场已经觉醒,投入这一领域的资本逐年增加,这一市场资源的稀缺已经日益显现。我相信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中国的收藏将与世界融合,收藏作为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各类博物馆雨后春笋般崛起,不仅是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热潮之四:都市“讲坛”热
自1997年湖南一家电视台推出余秋雨“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的电视演讲,开启我国电视讲坛节目的先河后,“百家讲坛”、“东方讲坛”、“荆楚讲坛”、“西部论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等讲坛类电视节目接二连三地涌现。
据记者了解,目前“讲坛”热在全国已呈遍地开花之势,而且热遍了荧屏内外。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在全国许许多多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热衷于参与讲座、讲坛活动。这种以“明星学者”、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为主讲人的文化讲座形式,在提高民众素质、推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百姓打开一扇求知的窗
每逢周六,在湖北省图书馆“名家讲坛”现场,都能见到王莉咏的身影。从2004年开始,3年多来,几乎每一场讲座,她都没有漏掉。迄今为止,王莉咏的听讲笔记已有厚厚3大本,共计15万余字。
对于目前的这股“讲坛热”,王莉咏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认为是在民众需求的促动下形成的,“现代人未必有时间、耐心去详细翻阅典籍,讲坛通过主讲者的理解和诠释,使得原著中的精华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被普通人接受。这样深入浅出的知识传授方式,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呢”?
,种桃种李种春风”。每一次讲座,小而言之,只是一次知识的传播,大而言之,则是文明薪火的传递。它不但可以让尘封的历史在普通人面前明亮起来,更可以让他们充实自我,更好地面对未来。
在上海,“东方讲坛”从2004年5月开讲以来,越讲越红,场场爆满,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这边晚到的老大爷,从随身包里拿出折叠的小板凳,从从容容坐下;那边匆匆赶来的母女,什么也不顾,席地而坐。上海图书馆的免费公益性讲座,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深深吸引着广大市民乃至周边城市的读者,每次站着的人都会将走道挤满。
在武汉,湖北省图书馆的讲座至今已开办近200场,内容涉及文艺、文学、社会、心理、科学、保健等多个领域,深受听众欢迎。湖北省图书馆因此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省内知名文化品牌。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表示,虽然“讲坛”热只是这多元文化潮流中的一朵浪花,但她却是一种标志,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有没有“现代化”的能力,这都取决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思维认识能力,“讲坛”热的出现,说明人们热衷于求知,希望完善自我,谋求更好的发展。
多种方式演绎“讲坛”热潮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目前“讲坛”热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除传统的现场讲授外,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也参与进来。
国内的电视讲坛节目,最火爆的当数央视“百家讲坛”。为贴近受众,“百家讲坛”改变传统的讲课模式,由主讲人在讲述中设置层层悬念,再如抽丝剥茧般解开重重迷雾,抓住受众的“眼球”。在“百家讲坛”的引领下,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类似节目。
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讲坛”热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据了解,为呼应市民对讲座的热情,上海市图书馆讲座实现了网上“你点我播”,可供在线点播的讲座约250个。今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组织的“荆楚讲堂”亮相,采取网上系列知识讲座的形式,力求以实用的知识、丰富的形式,打造网络文化教育的主流品牌。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点评: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有更多、更高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源。多种形式的讲坛类节目的出现,正好切合他们的需求。讲坛类节目将学术领域的价值转化为公共价值,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热潮之五:乡土文化热
剪纸、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灯、黄河号子……过去一度被冷落的乡土文化的“声”与“像”,如今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目光。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的乡土文化热,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回归。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开始从乡土文化中寻找精神营养。
农民剧团唱遍乡野
,一送里格红军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秋风寒……”当这首老歌再次在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北门村响起的时候,偌大的草坪周围挤满了农民。这是不久前,宁都卫东农民剧团的一次演出。这次演出持续了7天。村里的农民说,演戏的日子比过年还热闹。
近年来农民剧团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在江西省,农民小剧团已经发展到1218家。2005年,永新县高溪乡梅花村率先成立农民股份制业余剧团。两年来,这个小剧团演遍了湘赣边界50多个行政村,演出100多场。仅今年元宵节期间,演出收入就达1.8万余元。在浙江省,农村和民营剧团演出也空前活跃。2006年,浙江民营剧团平均每团全年演出达258场,全年为农村演出约17万场,观众1.7亿人次,营业额达3.88亿元。
唱戏是中国农村文化活动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形式,而农民开拍电视剧,更昭示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创新力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竟成镇,文化站负责人周元强从1992年至今,一共拍摄了28部电视剧。竟成镇里村1/10的老百姓都在他的电视剧里做过演员。这些电视剧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追捧。他们还评出了镇里自己的“百花奖”。虽然奖品只是一张奖状,但村民演员一样有做明星的感觉。
乡土文化热遍神州
与此同时,各种地域性乡土文化也千姿百态地绽放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并从乡野走进城市,走入庙堂,成为时尚。
在西北地区,传统地方戏秦腔开始重新流行。2007年3月,秦腔“四大”、“四小”名旦在西北巡演,场场爆满,在有的地方戏迷甚至像追星族一样手捧鲜花去接站。东北的二人转,更是带着浓重的乡土味玩转了关内关外。从东北的小屯到上海金茂大厦的剧场,从黑土地的小舞台到央视的荧屏,东北二人转走进全国各种大型晚会和文艺演出。
古老的、以自然形式存活于民间的原生态文化,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招摇”方式,让世人眼前一亮。今年7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首次举办“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一批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引起世人关注。黎平肇兴侗族“喊天节”、施秉水龙表演、锦屏隆里舞龙艺术等,这些曾经幽居大山深处的“天籁之声”和原始舞蹈出现在世人面前,很多人被深深地震撼了。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更是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在2006年的欧洲巡演中,《云南映象》吸引了20多万观众。
双重呵护托起文化传承
乡土文化的兴起,不仅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自觉,也与政府的大力扶植分不开。近年来,我国由政府推进的乡土文化保护工程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其标志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建立。从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达2.36亿元,国务院批准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518项。
为了加强对乡土文化的扶持和引导,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江西省赣州市,当地文化部门率先在全国出台对民间小剧团的支持政策,其中包括资金支持和人才培训。仅宁都县赖村镇围足村农民业余剧团,就已经保留和传承了50余个传统优秀采茶戏剧目。当地的农村剧团不仅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也肩负起民间文化薪火相传的使命,成为优秀民俗文化的坚守者和弘扬者。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傅谨点评:乡土文化热再次证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农村,看戏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公共活动。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保护好这种草根文化,充分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
热潮之六:广场文化热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大大小小的广场出现在全国各地,成为不少城市的标志和亮点。在富裕的沿海省份,乡镇甚至村子中也开始建起广场。这些广场的出现,带动了广场文化的兴起,不仅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更为展示老百姓自己的才艺搭建了舞台。
“广场不在大,在于有文化”
有人将广场比作城镇的“眼睛”,通过它可以追寻所在地的文化个性。这扇“心灵之窗”究竟是“神来之笔”还是“鱼目混珠”,则取决于广场上所开展的文化活动的品质。
在2006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比中,杭州市独占5席,与北京市数量相同,并列全国之首。杭州文化部门自己分析,常年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文化活动,是获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杭州现有大小文化广场超过120个,每年举办各种广场文化活动800多场。
2006年7月,杭州正式推出了周末特色文化广场活动,每个周末在广场上都会有一场免费演出。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杭州已经形成6个特色文化广场,演出达150多场次,35万人次免费观看。观众对这项政府埋单的周末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充满了热情。周末到广场看免费演出,已成为很多家庭的保留节目。
特色文化广场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特别是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的外来务工人员受益匪浅。来杭打工的安徽小伙子何跃辉说:“来杭1个月不到,已经看了3场演出,让我们对杭州充满了亲切感。”
人人都是主角
,没想到还能在自家门口看上最新的大片。”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46岁的吕秀妹高兴地说。近年来,广场已经成为江苏吴江各乡镇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居民们迈出家门就融入了欢乐的海洋。
2005年以来,吴江市成立了17支电影放映队,到各乡镇广场、工厂放映数字电影,每年放映将近3000场。《天下无贼》等原来只能在大中城市看到的新片、大片,开始走近乡村百姓。这个市倾力打造的“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在当地刮起了一阵“文化旋风”,扇舞、评弹、黄梅戏、越剧、锡剧,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参与的专业、业余演员近2000人次。
广场文化要搞得红火,关键是要调动起老百姓的参与热情。从2000年开始,山东省青岛市五四广场推出了“欢乐假日”广场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并把活动伸展至全市的各个社区广场,不仅有普通市民自己表演的各种文艺节目,还有专家讲解和示范演出。丰富的广场活动造就了如今青岛4000多支基层文化队伍,并出现了一批广场文艺的精品,也使“欢乐广场周周演”成为一个极具人气的文化品牌。
广场文化热还给传统文艺团体带来了机遇和活力。在杭州的周末特色文化广场活动中,主办方提出,承办单位每周都要推出新的节目,这极大地刺激了各大文艺院团的创作热情。杭州歌舞团团长邓京山表示,自从承办广场音乐会以来,他们对演员、曲目做了大量调整,乐队还从国外聘请指挥指导排练。新鲜的节目既吸引了观众,也推动了歌舞团自身的发展。
让广场文化扎下深根
推动广场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思路,为广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安徽省芜湖市,当地政府就采取了以商业活动养活广场文化的形式,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
在一些乡村地区,还不够富裕,开展农村广场文化活动有难度,应该怎么办?专家的建议是,立足乡土文化,创新活动形式,多开展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民俗专家吴露生认为,农村广场文化一定不能照搬照抄城市广场的发展模式。把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广场文化的命脉,应是其发展的定位所在。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齐勇锋点评:作为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空前活跃的广场文化,成为现代文艺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新平台,也成为人民群众展示自己、丰富文化生活的大舞台。大力发展广场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的人气和品位,对于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热潮之七:网络文化热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开发出自己的《哈利·波特》和《指环王》游戏?”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雄心勃勃地追问。
盛大网络是中国最大的网络娱乐企业。而在陈天桥信心的背后,是1.72亿中国网民,对信息资讯、文化娱乐的海量需求,以及网络文化热潮的迅速兴起。
五大现象见证网络文化热潮
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化热潮,可以从五大现象得到验证。
现象之一: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创办仅4年的“起点中文网”已成为靠收费盈利的商业文学网站,拥有700余万注册用户、逾8万名原创作者和9万余本原创小说,日网页浏览量最高逾1亿。而这,只是我国网络文学的一个缩影。从1994年第一部网络小说诞生,仅仅13年时间,我国目前已形成一个上下游完整的网络文学产业链。与此同时,在网上写作和发表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潮流。
现象之二:网络即时通讯越来越红火。截至2007年6月,QQ总活跃账户数超过2.7亿,同比增长12.5%,“网易泡泡”注册用户至少达到1200万。此外,即时通讯传输方式还增添了手机短信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QQ号码或者MSN账户,已成为部分中国青年的虚拟身份,在网上聊天和交友,也成为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现象之三:“博客”造就亿万网络评论家。2002年,从浙江义乌走出来的小伙子方兴东第一个组建“博客中国”。到2007年8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访问过博客类网站的有1.135亿,占网民的大多数。眼下在中国,九成网民有博客,人人都是网络评论家。
现象之四:搜索引擎造就网络“知道分子”。谁是当今时代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知道分子”?答案是:搜索引擎。对上亿中国网民来说,百度、谷歌早已颠覆了他们的求知方式,造就了一种新的“即时知晓”的文化。
现象之五:中国成为全球网络游戏的最大市场。据统计,2001年市场的规模为3000万元,2004年达到了36亿元,短短几年市场规模膨胀了100多倍。
网络文化需要引导
网络文化的兴盛,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模式,激发出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28岁的网民“天下霸唱”,是金融投资行业的一名白领。与枯燥的工作相比,他更喜欢在网上写探险盗墓小说《鬼吹灯》。2006年,小说在网上发表后迅速走红,给“天下霸唱”带来了280万元版税的个人财富。如今,《鬼吹灯》系列图书已推出第6本,正在被改编为电影、动漫和网络游戏。专家指出,这是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第一个成功案例。
同样让人们刮目相看的是“老徐博客”。今年7月,知名演员徐静蕾的博客点击率突破1亿大关。凭借博客的旺盛人气,徐静蕾的《老徐的博客》成为畅销书。此后,她又推出了个人电子杂志《开啦》。据称,“老徐”收入超过千万元,而这恰恰就是网络文化产业所独创的“注意力经济”和“人气资产”。
,网络文化产业,拥有远比传统文化产业更加宽广和惊人的创造力。”上海市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健敏认为。然而,专家也指出,“网络文化热”目前是一柄既能够激活文化创造力、又能够破坏文化生态的双刃剑。如代表网络恶俗文化的“芙蓉姐姐”等人蹿红后,影响力迅速被网络扩散放大。不少学者忧心忡忡地指出,“芙蓉姐姐”现象是网络文化中出现的庸俗化、恶俗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张健敏认为,毋庸置疑的是,网络文化的力量在中国已经彰显,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带来了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给党和政府搭建了新的文化建设架构。眼下,中国网络文化虽有不和谐因素,但通过加强引导,采用适当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参与主体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共建的服务平台和创造平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点评:网络文化热值得重视和关注,其最大的价值是体现了民众的一种文化创作热情。如果不激发公民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发展将很难实现。
热潮之八:创意产业热
2000年6月,一只淘气可爱的蓝色大猫开始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此后,这部名为《蓝猫淘气3000问》的动画片席卷了全国1000多家电视台,每天吸引8000万固定观众,打破了洋卡通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当下中国迅速萌芽、成长的“创意产业”中的一枝奇葩。
一夜春风,万树花开。“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和文化向心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成为各地发展“新经济”的切入点。
国产动漫的“蓝猫样本”
创意产业涵盖了影视、出版、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设计等多个领域。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在中国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但是,原创不足一直是我国动漫产业的“软肋”,国内动漫市场份额八成被日本占领。
湖南三辰卡通原创制作的《蓝猫淘气3000问》,成为中国动漫界有代表性的成功样板。其极高的市场覆盖率和收视率,以及成功的产业链经营,打破了多数国产动漫“有创意、无产业”的尴尬。截至2004年底,三辰卡通集团下辖的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已推出图书40多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出版音像制品300种。从2001年秋季开始,“蓝猫”跨越行业迅速延伸到图书、音像、玩具、文具、自行车、食品饮料等十几个行业。
,蓝猫效应”带动了整个湖南省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省已有较大规模动漫企业8家,教育培训机构9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产原创动画1.5万分钟以上,年出版发行动漫书报刊1800多种共2200多万册。作为全国第一家开播的专业动漫电视频道“金鹰卡通”,现已覆盖全国17个省会城市、33个重点城市,覆盖人群达1.5亿。
化腐朽为神奇
上海“8号桥”时尚创意区,过去曾是一个废弃多年的老工厂,如今通过引入时尚元素,已完成了向休闲娱乐和艺术设计的“华丽转身”。
化腐朽为神奇,这似乎就是创意产业最大的魅力所在。“创意产业的价值,一是能直接产生价值,二是无需物质资源,它的资源就是人的智慧。”原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尹继佐说。
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已粗具规模,2005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49.4亿元,占全市GDP的6%,这个比例已经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06年底,上海已授牌的创意产业园区达到75家,入驻创意产业类企业达2500多家。欧洲安博斯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上海极有可能继伦敦、纽约、东京之后成为全球第四大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而在长三角地区,“创意产业”早已是春潮涌动。南京市计划在3年至5年内打造十大创意产业基地;无锡市早在2002年就创建了国内首家工业设计专业园区;杭州则喊出了“中国动漫之都”的口号,其一年一度的动漫节已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推动中国经济变“轻”、变“绿”
,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世界经济的增长点正从制造业、信息技术传递到创意经济。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创意产业对经济结构变“轻”、变“绿”的重要意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
与此相对应,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创意经济发展。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上海创意中心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点评:当前我们必须确立“文化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的理念,推动我国文化积淀、文化资源、文化创意转换成为更多的财富;必须确立“文化是无形资产”的理念,使文化发挥比货币更大的渗透力。只有使整个国家激发出文化的创造力,我们才能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求解文化发展的七个问题本刊记者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我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社会各界对中华文化的勃兴、文化产业的崛起充满期待。在本刊“迎接文化中国”座谈会和国家行政学院“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上,一批活跃在文化研究、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改革一线的专家,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言献策。他们认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要着力解决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深化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应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文化问题。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认为,社会稳定除了取决于经济发展,还取决于文化的发展,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不可能稳定发展。
应从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发展。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认为,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决定性要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竞争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这个国家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的最终力量。中国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历程,累积效应已经使中国从一个经济弱国变成经济大国,但我们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文化转换为财富的能力比较低,表现在我们的设计研发、品牌创造、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归根到底是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是将文化转换为财富的能力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认为,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命题,确立了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贾磊磊认为,现在我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不是一种对文化的宣传包装与销售策略,而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建构战略。因为相对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言,我们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还不够。
二、要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规范政府行为
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办公室孔建华认为,文化领域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都同改革不到位和政府缺位直接相关,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所面临的是多年来想改而未改、改了未改好或没有改到位的问题。特别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地位,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文化资源配置方式、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都离不开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不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部门利益,也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府责无旁贷,但不少地方政府把大量的财力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其实质是政府乱作为和越位。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傅谨总结说:一是一些地方大量建设豪华文化设施,公共财政在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了,却没有让最广大的普通民众得益。群众需要大量便于接近和使用的小型文化设施,而标志性文化建筑往往只是为政府官员的政绩“贴金”。二是一些地方投入大量资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但对产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例如,不少地方提出发展动漫产业,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一哄而上,完全没有考虑到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龙头的智慧密集型产业,对高科技与高智商人才的要求十分苛刻。结果不少企业都是冲着政府的资助来的,动漫产业变成了瓜分财政资金的“分肥工程”,大量资金打了水漂。
在解决政府缺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传统体制的回归。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现在我们提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这是件大好事。但是,一定要防止以往还没有改革到位的机制又出现回归,防止政府又开始出手做大量本不该政府做的事情。
三、要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即存量改革
专家认为,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才正式启动,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相对滞后。对此,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最大限度地解放文化生产力。
要解决好改革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张晓明说,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把原来国有经济部门叫做存量部门,而把在改革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他经济成分叫作增量部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是:通过开放市场,先做大增量,再盘活存量,因此被称作“增量改革”战略。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虽然不能机械地搬用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但对于加快存量部门的改革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核心文化资源基本上都掌握在存量部门手里,如果不启动存量改革,我们可能只能做一些复制性、重复性的工作,而大量优质文化资源、优秀文化人才,都被限制在原有的体制中。
要妥善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的问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现在很多文化领域都存在企业承担事业单位职能,而事业单位又可以开展赢利创收的情况,结果造成市场竞争难以形成,而事业单位也难以发展。陈少峰建议,在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注意两大问题:一要强化内部竞争,提高质量。二要对事业单位实行绩效考核。比如图书馆,无论有没有人来借书,其待遇都是一样的,那么它肯定没有动力去热情服务。这导致我们大量的事业单位没有效率。
四、要进一步拆除文化市场的种种壁垒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积极性。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刘玉珠说,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光靠政府加大投入,并不能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不同文化层次的消费需求问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要在调动政府积极性的同时,把社会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特别是市场的积极性要得到充分发挥。
然而,在我国文化领域,市场壁垒还很多,资本还很难进入,真正的市场并未形成。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齐勇锋认为,由于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到位,我国文化市场还存在着诸多市场壁垒和行政干预,条块分割依然严重,全国统一、有序的文化大市场并未形成,文化资源和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严重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利用资本市场方面,我们现在对新媒体管理比较松,网游、动漫等已经完全市场化,百度、分众等很多企业到国外去上市,制造了资本百倍增值的神话,但是传统媒体却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支持。应该顺应文化传媒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细则,把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逐步推向资本市场,促其快速发展壮大。
五、要加快文化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加强法制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也非常紧迫。缺乏文化立法,不仅会削弱政府文化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也不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
著名收藏鉴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认为,民间的或者说私立博物馆的发展尚缺乏政策法律上的支持。按照现行规定,私立博物馆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这种定性让人哭笑不得,这也给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他认为,中国的博物馆业要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就必须要为博物馆管理立法。
马未都在经营“观复”的10年中,碰到了诸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国家的财政补贴和有力支持,这也是中国所有私立博物馆都面临的问题。他举例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同样是在私人捐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年都能获得纽约市政府的大笔拨款,原因很简单,欧美发达国家计算一家博物馆的财政贡献率并不仅仅看它的门票收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每年会为纽约市吸引上百万的游客,这些游客在纽约市的住宿、消费、娱乐的开支都会纳入大都会博物馆的贡献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养”博物馆是值得的。马未都深有感触地说,私立博物馆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不仅仅表现在资金补贴上,还有展馆场地的提供、税收的减免等等问题。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本身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所以私立博物馆在生存与发展上更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的鼎力支持。
在困难面前,马未都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观复”实行理事会制是一种探索,并且正在走向正轨。当被问及缺少政府的补贴,又难以靠门票收入做日常维护,“观复”拿什么去搏明天时,马未都幽默地回答:办法总比困难多!
六、要创造更为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
专家认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同,精神产品的生产特别需要有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齐勇峰认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文化内容创新,产生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繁荣文化市场。经济建设可以不争论,但文化建设一定会有争论。文化发展和内容创新需要个性,需要流派,需要大师,需要标新立异,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环境。
对于网络文化、通俗文化、民间文化应给予更多的宽容。傅谨认为,长期以来,一些人对民间文化一直抱有偏见,总觉得民间文化粗糙、原始、不干不净,老想用阳春白雪的东西去改造、去代替,这其实是在扼杀民间的创造精神,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陈少峰认为,我们的一些文化作品没有观众、不受欢迎,根本原因是没有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和接受能力,没有做到真正的通俗化。文化官员和文化工作者尤其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代替广大群众的需求和判断。只要没有黄色,不反社会,跟核心价值不冲突,通俗的东西就可以存在。
七、要防止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急躁冒进
专家提醒说,文化发展有自身规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乃至失败成本。目前,我们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不懂文化,不了解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盲目跟风,急功近利,一些本意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很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陈文玲也认为,文化发展有独特的规律,不能像搞运动和发展制造业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一般的经济规律是需求创造供给。而某些文化产品的发展规律正好相反,是供给创造需求。有文化产品的供给,才可能产生相应的需求,比如时尚产业就是如此。
文化产业发展要实事求是,按照产业规律办事,不要妄图一步登天。以动漫产业为例,张晓明说:大家都在谈一个问题,到底做原创,还是做外包?从现实看,现在做原创成功的企业并不多。不少企业提出了庞大的项目计划,实际上是在套取政府的资金,是把没有市场生命力的东西“卖”给了政府。中国还有一些企业是在做外包,先加入国际体系,替别人打工,学会做事,进入国际渠道,锻炼成熟之后,再做自己的原创产品。这种“先打工再创业”的发展道路可能更符合我国的发展阶段,日本、韩国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采写:于磊焰、孙丽萍、曾曦、陈鹏、张舵、廖君、姚玉洁、余靖静;编辑:王秀真、薛凯)
从“带薪休假”看国家政策以人为本本刊记者 田雨
自国务院法制办就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带薪休假”能否从“纸上权利”转变为现实权利,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政策规定体现以人为本
综观此次公布的草案征求意见稿,固然还有一些尚待修改完善的地方,但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只有短短7条,草案却处处体现了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从享有此项权利的范围界定上,征求意见稿把所有的普通劳动者纳入其中,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这一规定使带薪休假惠及最广大的劳动者。
按照这一规定,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具体的休假天数分为三个档次: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为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为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为15天。
在公众关心的年休假与寒暑假、探亲假的关系问题上,征求意见稿明确:“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或者探亲假的,年休假假期冲抵寒暑假、探亲假假期。”并规定:“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假期。”
显然,单位的制度安排对于职工能否真正实现带薪休假,是操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职工休年休假,由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
根据征求意见稿,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对于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按照规定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征求意见稿规定,“除应当支付职工正常工资福利待遇外,还应当每日按照该职工的日工资标准给予补偿。”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带薪年休假的制度是现代文明的一项具体内容,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把它确定下来,体现时代发展要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
从“纸上的权利”到“有约束力的权利”
国务院法制办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是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带薪年休假”是广大干部职工关注的一个话题。早在199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过《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自劳动法公布至今,国务院一直没有制定出台具体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务员法第76条也明确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加之缺乏刚性约束,使得带薪年休假被公众批评为“一项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权利”。基于此,此次关于带薪年休假的制度考虑中,鲜明地体现了有关部门力图使带薪休假制度称为一种刚性约束的努力。
征求意见稿规定,单位不安排职工享受年休假,又不依照规定给予补偿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拒不改正的,依照公务员法律、法规对其直接负责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其他单位拒不改正的,依照劳动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相应的权利救济途径还包括:“职工与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这也就是说,制度设计者给职工提供了一条法律途径获得权利救济的通道。
“开门立法”有助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者休息权氛围
,先不论规定内容,开门立法本身就值得赞赏。”这是此次征求意见中,许多群众由衷的赞扬。
从制度设计上看,制定科学的、符合最广大群众利益的带薪休假制度固然不易,保证带薪休假得以落实,则对制度设计者乃至全社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专家表示,征求意见稿存在不少“软肋”。比如对带薪休假的规定重点仍偏重于划定带薪休假的资格条件,缺乏执行这些规定的刚性约束条款和机制,其处罚措施仍不足以起到震慑效应等。
从长远看,带薪休假制度的最终落实需要全社会形成重视劳动者休息权的氛围与文化,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认识到,休息权与劳动权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 (编辑:孙爱东)
要重视城市“避难场所”建设吴杭民
前不久,北京市规划委公布的《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提出:北京市中心城每年将完成20到30处避难场所,其中紧急避难场所步行5分钟到15分钟即可到达,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所有大型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
这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消息。“避灾中心”、“灾情避难所”之类的字眼,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是耳熟能详,而在我国,不少老百姓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资料表明,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和76%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带。而防灾、避灾、抗灾设施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大“软肋”。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未雨绸缪地把防灾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之中,使防灾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有效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这也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一份“试卷”。
目前,我国“避灾工程”建设已经从无到有,开始起步。我国《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多灾易灾的城镇和城乡社区普遍建立避难场所”。从去年开始,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避灾工程”建设试点,先后投资了1亿多元,建成了500多个避灾场所。这些“避灾工程”已经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去年以来,台风屡次袭击浙江,尽管给浙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但死亡人数却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当然,有了初步的规划建设,更需要跟进周全详实的细节考虑。比如2005年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后,美国新奥尔良避难所中食物、水和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严重不足,甚至没有设置医疗区和配备医护人员,致使灾民生活困苦。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人们期待着,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能够尽快开展避难设施建设,同时,也期待一些先行者在进行防灾规划时能精心设计、周密考虑,为后来者积累经验,以便当自然灾害真正来临时,这些“避灾所”能够真正成为百姓生命安全的“保护伞”!(编辑:薛凯)
理性看待“考证热”
编辑:王秀真 苏娅
学生中的“考证热”一直“高烧”不退。大学生考证,中学生考证,甚至连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也忙着考证。面对庞大的考证大军,我们应该从自身需要出发,理性对待,有目标、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前进步骤,而不是迫于周围的压力“人家考,我也考”。社会各界应该联手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们不再被迫考证。
学生论坛
我好想远离考证生活山东省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 付明珠
我是中学生,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长,可我是我们学校舞蹈队队员,也参加过二胡比赛并拿过奖,我的英语证书甚至可以证明我是个“英语天才”。对于这些看起来很值得羡慕的特长,我却一点不感兴趣。
我练舞蹈、学二胡、苦读英语都是被父母“逼”的。他们反复对我讲当今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告诉我要想以后在社会上立足,现在必须无条件付出,光有好的学习成绩还不行,还必须有能证明自身能力的特长,“证书”越多,在以后的考学中加分越多等等。尽管我不想学,可父母还是给我报了舞蹈和二胡特长班。至于英语,其重视程度更不必说,父母请了家教,专门辅导我的英语,总期盼着我能有惊人之举。尽管父母也会征求我的意见,可我知道没有选择余地。
我明白,父母花钱让我上特长班,“逼”着我拿各种各样的证书,完全是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希望给我的未来加一道“保险”,希望把我培养成“全才”。可是爸爸妈妈,你们想过没有,我每天的作业都很多,学习压力很大,我多想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在周末放松一下。可现在我不是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就是要放下书包再背起“文艺包”去培训、去参赛、去考证,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在父母的安排下,我机械地走在考取各类“证书”的路上。这种魔鬼式训练没有唤起我对艺术的热爱,各类“证书”也没有引领我品味艺术的伟大。或许,艺术承受不起名利的重负。为了“证书”,我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失去了很多欢乐。我好想远离考证生活!
考证,未尝不是一种学习的手段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王钰
不同的人对“考证热”有着不同的看法,而我对考证的看法就是:考证,未尝不是一种学习的手段。
我是2004年进入大学校门的,或许是习惯了高中时被老师安排着学习,在大学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倒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起来。整天除了吃就是睡,无聊的时候就和室友逛逛街、聊聊天,学习似乎一下子从生活中消失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大一下半学期。有一天,跟老乡聊天让我茅塞顿开:大学轻松了,就得自己主动学习,让考试“逼迫”自己也未必不是一种好方法。
接下来,我以最快的速度报了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的考试,因为有考试的压力在,每天我都会很自觉地上自习、看书,生活也因此变得充实起来,大二上半学期,我很轻松地拿到了计算机和英语的证书。接下来的劲头更大了,专业课的资格证考试、相关专业的资格证考试,我都会去报。通过专业课的考证,让我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通过公共关系资格证的考试,让我对公关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考证的过程中,我的成绩也越来越好,大三时还拿到了全系的一等奖学金。
现在,已经大四的我,常常会和一些大一大二的学妹学弟们讨论一些问题,每次提到考证问题时,我都会告诉他们,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不善于管理自己的人,不妨就让考证管一管自己吧!
求职经历给我上了一课湖南省怀化学院 杨子潞
一个月前,某新闻网站面向社会招聘编辑。看到招聘启事,我按捺不住也递交了自己的简历。从初试到基础知识笔试,都顺利通过了。面试那天,我翻出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涉外秘书资格证等一大摞证书。看着那一堆册子,我心里很兴奋:虽然起点没有别人高,但是我有那么多“红本本”,怎么也比别人多一分优势,面试成功的几率一定会更大。
自我介绍环节结束后,一位考官问我:“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一听,急忙从文件包里拿出那堆证书,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他随意翻了一下,指着办公桌上的电脑说:“你把那个页面布局改成你认为最好看的样式。”我脑子里“轰”地一下:怎么还要上机操作?页面布局以前也不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点啊!我满脸通红地把网页弄成一个长豆腐条,内容都胡乱挤在一起。慌忙之中,后面的问题回答得一塌糊涂,我知道肯定与工作无缘了。
回来后反思,我觉得自己犯了2个错误。首先,不会做那个操作题,应该诚实地说出来,给考官留下诚信的印象以当作一种补救。其次,核心竞争力不是用证书来证明的,证书不代表能力,如果我们只注重证书而忽视了综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无法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环境的。
关键要有真本事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云云
临近毕业,同学都忙着考这证、那证以增加就业筹码,我也不能落后,于是准备考计算机二级证。
除了上网冲浪时得心应手外,我基本是个计算机盲,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要学会那些复杂的操作和令人头疼的编程,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去请教已经拿到证的同学。同学告诉我,用不着按部就班地学习,买一本试题集锦和几套模拟题,只要背过所有题目,保证拿高分。我半信半疑:这样也能拿到计算机二级证?让我现学也来不及,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于是,我不分白天黑夜,拿着一套试题集锦背得天昏地暗,头痛欲裂……考试的日子到了,我忐忑不安地走上了考场。
结果,我居然过了。我去答谢那个教我的同学,她轻松地说考证是小菜一碟,她就是按照考计算机证的方法顺利拿到了一些别的证书。
证是考出来了,可是当我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时候,还是困难重重。难道这就是我考证的结果吗?一纸证书,根本说明不了什么,该不会还是不会,关键还是要踏实、认真地学习,掌握真本事。所以我奉劝大家不要盲目考证,有了真本事,在哪都会得心应手。
过来人语
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根本
河南省平顶山市 励艳
我曾经也是“考证大军”中的一员,作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大学四年,我除了考取了专业英语四级证外,还考取了普通话证、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导游证等,凡是能考的证,我基本上都考过了。为考这些证我也花费了很多精力和金钱,当初考证的目的就是感觉就业压力太大,想通过多拿几个证书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在学校,几乎每天都有发放培训机构招生简章的。可是最后应聘时,单位根本就没有看那些证书,只是让我试讲三分钟,因为我口语比较好,课堂表现力强,最终被单位录用了。
现在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想想,证书充其量只是个敲门砖,就算是考证也要考那些社会认可度高、和以后工作密切相关的证书,不能盲目追求证书的数量,要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靠实力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
旁观者言
需要的不仅仅是证书
新疆阿拉尔市法院 牛少林
大四时,我们系里两个女生竞争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岗位。两个人各有千秋,同样出色,一时间让校方很难取舍。最后,她们中的一个凭借自己的计算机证书争取到了这次机会,进入了试用阶段。
就在这个女生试用期结束的前一周,她所在的教研室电脑染上了病毒,需要重新安装系统。教研室主任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她,可这位取得了计算机证书的同学愣是拿着系统盘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把系统装好。校方得知这一情况,开会研究她的最后去留问题,因为大部分老师投了反对票,这位同学最终也没有得到这份工作。
证书是一张入场券,可以让你“进门”。但它也仅仅是一张入场券,你进了这个“门”之后它就不再有用,有用的只是你的能力。如果你不具备能力,同样要被淘汰出局。
盲目报考不可取
江苏省南京市 路梦昳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考证大军”,除了考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证,更有学中文的考注册会计师证,学生物的考导游证。在我看来,如此多的学生不顾自己专业,不顾证书是否对于自己有所帮助就盲目报考,暴露出他们目标不明确,对于未来没有很好的职业规划和把握,期待通过多拿“证”来增加求职竞争力。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但占用时间、牵扯精力,而且证书对自身帮助很小。望准备如此考证的同学三思而后行!
老师观点理性看待“考证热”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 庄立民
目前,社会上的考证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它考“热”了“证”,考“热”了家长,考“热”了孩子。
有些孩子确实在书法、艺术、语言等方面特长突出,报班、考证完全是出于内心的热爱,我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孩子的爱好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然而,有些孩子和家长却是在盲目攀比、跟风,这样做既增加了孩子和家庭的负担,又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因为要考证,家长就会急着逼迫孩子学习,这无形中又给孩子套上了一副枷锁;而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证书,孩子又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众多的考证辅导班,等最后拿下一个“证”来,孩子的“考龄”上去了,考试的经验也有了,全家也折腾掉不少钱了。因为要考证,孩子还必须没日没夜地练习考证所需要的内容,这种功利性的训练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注定是不可能有趣的。我们常说孩子只有快乐学习才能快乐成长,而这种为“证”而学、为“证”而考的孩子,他们能快乐成长吗?如今,还有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是,许多并无资格组织考证的单位和个人,为了自己培训招生的需要,也以考级发证书为幌子欺骗孩子和家长,这样颁发出来的证书又能代表什么呢?
因此,对待“考证热”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从实际出发,决不能攀比、跟风。
家长谈心
理智看考证重庆市云阳县 余茂军
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参加了各种培训班:音乐(钢琴、电子琴、二胡……)、美术、书法、舞蹈等,学得好的参加国家的等级考试,考试过关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等级证书,我认为是可取的。
我自己的孩子从五岁多开始学电子琴,明显地感觉到他比同龄孩子的记忆力、乐感、节奏感要强。记忆力好,学习也轻松一些,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本来想让他继续学下去,但后来他对我说虽然琴弹得不错,但是他不想考等级证了,想一心搞好学习,我也就没强迫他。他现正在读高一,成绩仍然名列前茅。我个人认为,孩子儿童时期学习电子琴锻炼了双手、促进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协调发展,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所以,从我的经验来看,参加考证培训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我希望家长们不要太看重考证的结果。有这方面的天赋,可以发展,如果没有,也不要强求。
观点集萃
并不是说一个人考的证越多,能力就一定越强。但找工作时,证书能让招聘方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找工作时没了证书还真不行。
———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阳艳兰
不知道家长们想过没有:花了那么多钱,孩子们牺牲了那么多时间换来的证书,对孩子的成长、成才究竟有没有用?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快乐吗?巨大的压力很可能会使孩子考出一身“病”啊!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第五支队 平晋恩
虽然通过各种考证培训学习,可以起到提高孩子素质的作用,但同时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孩子的学习负担。而且,许多考证是在违背孩子的意愿下进行的,实际上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湖北省 陈部欲
话题预告:受助贫困生该不该签“道德协议”
话题说明: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前不久,某省慈善总会在捐助贫困学生时,建议受助者签订“道德协议”,承诺自己以后有能力的情况下自愿回报社会,有人认为这是对受捐者进行的“道德绑架”。你认为受助贫困生该签“道德协议”吗?欢迎来信参与讨论!
截稿日期:2007年12月10日来稿请寄:100040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半月谈杂志社“校园话题”专栏电子信箱:xiaoyuan_byt@163.com联系电话:010-63073659 63077148
主权财富基金为何方兴未艾孙 灿
主权财富基金是指一国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国家财政盈余与外汇储备盈余进行管理运作的投资基金。近年来,主权财富基金迅速壮大,规模超过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引起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有人甚至断言,主权财富基金正在改变全球的金融格局。
规模已超对冲基金
由于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来源于外汇储备盈余和自然资源出口盈余,有人戏称之为“石油和自然资源基金”。它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也不同于那些简单地持有储备资产以维护本币稳定的政府基金,而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进取性投资基金,除进行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风险性投资外,目前已大幅涉足股权投资,以追求自身利润的长期最大化。
主权财富基金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但其爆炸性扩展却是近年来的事。目前,主权财富基金的踪迹遍布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已有25个国家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另有一些国家如日本、印度正在酝酿成立。
由于资金来源于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实力均较为雄厚,如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局辖下的资金资产达875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资产4300亿美元,挪威政府石油基金3560亿美元,超过很多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今年9月挂牌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资产也有2000亿美元。当前,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约有2.5万亿美元,接近全球外汇储备的一半,其规模已超过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
美元贬值与外汇储备过剩成重要推动力
主权财富基金的迅速崛起与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以及各国内部发展需要密切相关。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势迅猛,加上国际油价持续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国家和产油国积累了大量外贸盈余或石油美元。目前,亚洲国家外汇储备超过3.3万亿美元,中东石油美元高达2万亿,这为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美国国债收益率过低,是主权财富基金迅速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过去,无论是产油国还是贸易顺差国,大多以购买美国国债作为主要投资和保值方式。随着美元近年来不断贬值,投资美国国债的收益已不如先前那么有吸引力。外汇储备大国转而寻求把外汇储备转变成投资基金,投向风险较高,收益更高的资产,以达到保值、升值的目的。
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稳定能力提高。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普遍扩大外汇储备以保持金融稳定。进入新世纪,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年增20%,各国积累的外汇已大大超出稳定本币的需要量。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面临货币升值的压力,成立外汇投资公司有利于冲销国内市场过剩的流动性,防止经济过热,缓解本币升值压力。而对于俄罗斯及中东国家来说,他们建立投资基金还为了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减少对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和能源价格波动的干扰,保证国家收入的多元化。
可能改变全球金融格局
巨额资金由官方储备向主权财富基金转移,反映了当今国际金融力量和资本流向的巨大变化。据摩根·士丹利公司预计,主权财富基金每年以4500亿~50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到2011年,主权财富基金有望超过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总额。
由于资金规模巨大,主权财富基金大有成为未来国际投资领域主导力量的潜力。今年以来,主权财富基金在频繁参与重大公司购并行动中已显示出超强实力。今年5月,尚未正式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投资30亿美元购买美国黑石集团10%股份。7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出资30亿美元参与英国巴克莱银行对荷兰银行的收购。同月,卡塔尔的基金公司以218亿美元收购了英国的连锁店Sainsbury。主权财富基金一掷亿金,其大手笔非一般投资公司所能为。
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使得新兴市场国家正从发达国家的债权人转变成资产所有者。华尔街的投资者认为,主权财富基金将使国际金融市场的权力重心发生根本性转移,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将从美国单极支配向欧亚国家和产油国共同参与的多极体系转变。美林公司国际经济研究部主管帕特莱斯表示:“发展中国家显然已经成为金融投资的强势力量。全球的金融权力中心已不再属于美国。”
从所有权角度看,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也将使世界经济重心从私营部门转向国有部门。美国财政部估计,当前由各国政府控制的金融资本(外汇加上主权财富基金)约有7.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总产出的15%。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将面临实力更强的政府投资基金的竞争,这将使资本主义市场规则受到重大挑战。
西方国家充满戒心
由于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庞大,且有国家背景,其投资方向无疑牵动各方敏感神经,更兼其运作通常较为隐秘,从而为其蒙上神秘的面纱。目前,除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每年公布年度报告和投资收益外,其他主权财富基金大多不对外披露其资产规模和具体构成,外界难以窥其全貌。
随着主权财富基金大量购买西方公司或在欧美国家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持股以及收购欧美港口等,其已成为西方国家防范和关注的对象。西方担心基金拥有国将这些基金当作金融武器,威胁西方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2007年7月,美国《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生效。在涉及外国政府或国有公司参与投资时,该法案授权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进行为期90天的调查,直至认定该投资不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其目标直指主权财富基金。德国也正在考虑成立一个类似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机构,对外国基金收购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德国财长称,电信、银行、邮政、物流、能源和金融机构都属于禁止外国资金介入的“本国经济王冠上的明珠”。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建议,为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欧盟公司不被主权财富基金收购,欧盟可考虑实施“黄金股份”制度(该制度最早在英国创立,是指政府在公司内持有的带有特定权利的股份。这种股份份额很小,通常为一股,但对公司重大战略决策拥有发言权和否决权),使政府对一些涉及重要敏感行业的外来投资拥有否决权。今年10月,7国集团财长会议专门讨论了主权财富基金并委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这一问题。
西方国家对主权财富基金的警惕,不乏意识形态因素作祟。因为早在中、俄成立国有投资公司之前,主权财富基金就已存在,西方并未特别关注,而在中俄加入主权财富基金俱乐部后,西方关注倍增,防范有加,这就不能不说有冷战思维夹杂其中了。(编辑:赵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