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学习目标 1.理解与掌握卫生管理学的定义、任务与内容,了解卫生事业的地位、作用,熟悉卫生事业的性质与奋斗目标; 2。了解我国卫生管理学创建的历史过程及卫生管理学发展的现况; 3.熟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主要内容; 4.掌握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5.了解卫生管理学研究应具有的态度,熟悉卫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卫生管理学概述 一、卫生管理学的定义 卫生管理学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与规律,用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如何通过最佳卫生服务把医疗预防保健的科学技术和卫生资源及时有效地提供给全体人民,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有效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科学。卫生管理学是现代管理科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它是研究如何从宏观上和全局上对卫生事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问题。它既不同于卫生管理学基础,又区别于卫生机构管理学,如医院管理学、卫生防疫管理学和妇幼保健管理学等。它是从事卫生管理的工作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卫生管理学研究的任务与内容 (一)卫生管理学研究的任务 卫生管理学研究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与新时期我国基本卫生国情和卫生改革与发展政策相适应的一系列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卫生系统各部门最优的卫生服务管理与工作方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与要求迅速发展,使得卫生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大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指导卫生事业发展的理论问题与政策原则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卫生事业的性质、卫生发展规划、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卫生机构产权制度、卫生服务模式等,都需要打破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固有的思维定式,用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去思考与探索指导卫生事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问题。这是卫生管理学适应新的形势所要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卫生事业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各层次及各子系统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协同发展,为整体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但不同层次、不同子系统之间卫生服务管理与工作方法不尽相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改革的目的与原则,卫生工作的方针与政策,卫生管理的方式与手段都发生重大调整与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卫生系统各部门的管理工作能够冲破旧观念,适应新形势,以全新的理念探索适宜的管理工作新模式,这是卫生管理学研究的另一基本任务。 (二)卫生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卫生管理学主要研究卫生事业管理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与政策问题以及具有特殊性的卫生系统各部门的管理问题。主要包括: 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卫生事业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卫生工作的方针与政策 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卫生事业的管理体制、产权制度与运行机制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 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模式 卫生系统各部门的卫生服务管理与工作方法 三、我国卫生事业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卫生事业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乡经济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进步、公平和稳定。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卫生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权利。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党和政府应尽的任务和责任。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卫生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我国确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①到2000年我国将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②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③争取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有经济建设方面的,也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包括人们健康水平,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社会事业有一个大的提高。作为社会发展重要方面的卫生事业关系着人民健康的保护,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照顾,它既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又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二)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 我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丰衣足食,居住条件改善,文化生活充实,享有卫生保健,普及义务教育等方面。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将继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将快速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和卫生服务的需求将日益提高,要求卫生事业与之相适应,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享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我国卫生事业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以防治传染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在我国农村远未完成,而以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已经到来。卫生服务能力、质量和方式都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卫生服务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消费应当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三)发展卫生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一方面,卫生事业的行业特点要求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卫生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窗口”行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搞好卫生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卫生工作不仅是一种业务技术活动,而且与社会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卫生工作是救死扶伤、扶危解困的崇高职业,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广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倡导广大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要求。 (四)发展卫生事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卫生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工作与经济工作密切相连,相辅相成。当前,经济工作是中心,没有经济工作的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劳动技能,并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的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不仅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因疾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保护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健康体魄的民族,其经济和社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四、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 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经过了几次变化。建国后,我国把卫生事业的性质确定为社会主义的福利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卫生事业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对卫生事业的性质展开了广泛的讨论。1990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把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确定为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多年的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这种定性不够准确。1996年12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种定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卫生事业是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公益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同时,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各级政府都应明确,给卫生事业合理的投入,并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投入的比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保障是减少市场经济带来社会震动的重要保障措施。健康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只有给予健康保障以合理投入,才能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合理、及时、有效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以体现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因此,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我国卫生事业性质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在总结评价卫生改革成效的标准时,卫生管理学术界提出了“满意性”理论。认为卫生改革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对卫生改革的“满意性”为落脚点,解决好三个满意的关系。首先是人民群众对卫生改革的满意,其次是各级政府对卫生改革的满意,最后是卫生人员对卫生改革的满意。因此,卫生改革的“满意性”应是评价我国卫生事业性质适宜性的重要标准。 五、我国卫生事业的奋斗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我国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这个目标包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体系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两个方面的内容,到2000年和到2010年两个阶段的要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应分别达到的两个层次的水平。 我国的卫生体系是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执法监督三部分组成。卫生服务体系是卫生工作的载体,主要指城乡卫生设施网络、卫生人力的发展、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卫生服务体系相互作用,共同承担保护人民健康的职能;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是政府管理社会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其主要职能是依法对影响人民健康的物品、场所、环境等进行监督和管理,控制危险因素,保护人民健康权益。 实现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当前医学科技的先进成果,经过快速有效的服务转化,最后通过城乡社区的全科医生直接送入人群和家庭,把80%以上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任务解决在社区基层,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保障到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先进的科学科技相适应的水平。这样的卫生工作将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城乡卫生改革可以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带动卫生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卫生队伍改革和健康保健制度的改革,通过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使卫生资源的倒三角形转变为正三角形,以低廉的卫生服务价格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这是卫生改革的目标,同时也是我国卫生事业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二节 卫生管理学发展简史 一、 卫生管理学的创建 卫生管理学是在建国后发扬解放区卫生管理优良传统,吸收旧中国卫生管理的有益经验,借鉴苏联卫生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一)解放区卫生管理的优良传统 1.重视培养初级卫生人员,建立健全基层卫生组织 红军时期开始,连队培训卫生员,营培训卫生长,团以上培训红色医生,建立部队各级卫生组织,解决了红军部队及苏维埃区军民医药卫生保障并形成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传统。 2.发挥祖国医药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 自红军时期采用两种医药医治伤病以来,解放区形成中西医团结合作救死扶伤的传统。 3.动员、组织群众参加卫生活动 群众的参加可以较好地预防疾病,以保证革命战斗力和战争的胜利。 (二)旧中国卫生管理的有益经验 1.卫生机构的管理经验 解放前,分布在全国的教会医院有340所,教会与外国基金会办的几所医学院,以及国民党政府办的总医院、中央医院、国防医学院、卫生实验院等。这些卫生机构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卫生管理工作经验来源的重要部分。 2.卫生实验区的管理经验 解放前,一批有识之士就开始从事卫生实验区的工作,其管理经验亦是我国卫生管理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北平协和医学院与北平市政府在城区合办的第一卫生事务所,北平大学与地方合作举办的第二卫生事务所等。在农村,也曾有过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与当地合作试办农村卫生实验区。如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促进会于定县设立农村卫生实验院和保健院,陶行知主持的南京晓庄乡村卫生实验所,梁漱溟倡议的乡村建设运动与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办山东邹平县建设实验区。这些实验区为开展基层卫生工作,进行卫生管理提供了经验。 (三)学习和引进苏联的卫生管理经验 1.学习苏联的保健组织学 引进苏联保健组织学课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 2.参照苏联模式设置卫生机构 参照苏联各级卫生机构分类、职能与任务划分、编制与装备等经验设置卫生机构,如设置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卫生宣传教育、疗养院,专科防治机构等。 3.参照苏联医疗保健制度 参照苏联的医疗保健制度,建立了我国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保健制度。 在学习苏联卫生管理经验中,曾出现过照搬照抄,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影响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这是必须记取的教训。 (四)创建中国卫生管理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曾开设过卫生行政学课程,后来又从苏联引进了保健组织学,还建立了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以保健组织学为业务主课,轮训各级卫生行政干部。50年代末,中国卫生管理学的教育和科研基本队伍已初具规模,并编写了教材。在卫生部领导下,保健组织专业人员和卫生行政部门相结合,选择若干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现场实验,结合防病治病,开展医、教、研活动,探索中国卫生管理的客观规律。虽然在学习苏联经验方面,曾出现过照抄照搬的现象,但总的来看,我国卫生工作在四大原则的指导下,基本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可是,从50年代末期开始,卫生管理科学受到了干扰。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之中,许多机构被撤销,学术刊物被停办,医学院校被关闭、下放,医学科研工作中断。在这种情况下,卫生管理学科也基本处于停顿状况。 二、卫生管理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管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卫生管理教育的迅速发展,卫生管理科研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及卫生管理队伍的壮大和提高。 (一)卫生管理教育的发展 1978年,卫生部决定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设立《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卷,组织原保健组织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卫生部和地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干部进行编写。与此同时,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设立了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室,逐步开展了有关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81—1985年,卫生部按大区创办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分别设在北京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在安徽医科大学设立了全国农村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基地;支持建立了5所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在许多省份恢复或新建了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1985年以来,全国有一批高等医学院校,如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遵义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卫生管理系,开办了卫生管理等专业,这些卫生管理教育单位建立后,主要开展了卫生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和各级在职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学历教育已经形成了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在职培训包括:卫生厅局长、医院院长、防疫站处长、县级卫生机构“六长”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机构的领导干部。教育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全脱产的学历教育和培训班;不脱产的函授、夜大、自学考试等;开办的专业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卫生管理统计等。卫生管理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卫生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卫生管理科学研究的开展 80年代以来,随着卫生管理的科学化,卫生管理软科学研究迅速开展起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中都设有卫生管理软科学研究项目,涉及卫生事业宏观及微观管理的科研项目纷纷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评价标准,卫生经费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贫困地区卫生费用的筹集与管理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已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制定成为国家政策。 随着卫生管理科学研究的开展,卫生管理学术活动也很活跃。为了更好地组织学术活动,各种卫生管理专业的学会纷纷成立。如1988年成立了全国性卫生管理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该学会下又相继成立了卫生管理教育学组、中青年卫生管理学组、初级卫生保健学组(1996年经批准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初级卫生保健分会)、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管理学组、城市卫生事业管理学组;同时,还先后成立了卫生经济学会、医院管理学会、社会医学会、卫生行为学会、卫生法学会等学会。这些学会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卫生管理学术活动的开展。 随着卫生管理软科学研究的开展,作为学术交流的阵地一一各种卫生管理杂志也应运而生。重要的有《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医院管理》、《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卫生》、《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社会医学》、《中华医院管理》、《中国医学伦理学》、《现代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与哲学》等,《国外医学》还相继出版了《医学教育》、《卫生经济》、《医院管理》和《社会医学》等分册。 一大批卫生管理学术著作相继问世。诸如钱信忠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朱敖荣、戴志澄、毛磊主编的《卫生管理学基础》,陈海峰主编的《中国卫生保健》(英国出版了《Chinese Health Care》),彭瑞骢、高良文主编的《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学》,胡善联主编的《外国卫生事业管理》,朱敖荣主编的《卫生管理学》,梁浩材和顾杏元分别主编的《社会医学》,毛磊等主编的《卫生管理行为学》,郭子恒主编的《医院管理学》、何鸿明、杜乐勋主编的《卫生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等。1991年由全国卫生事业管理学会发起,成立了全国《卫生管理丛书》编委会,已经出版的卫生管理系列丛书有毛磊等主编《卫生公共关系学》,朱敖荣、戴志澄、毛磊主编的《管理学基础》,毛磊主编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毛磊、韩复笑主编《卫生领导科学》,蔡举新主编的《计算机在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朱敖荣、张觉民、毛磊主编的《中国卫生管理学》等。这些著作的出版不仅为卫生管理教育提供了教材,而且标志着我国卫生管理学科的成熟,基本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学科体系。 (三)卫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的卫生管理队伍由卫生管理工作者和卫生管理理论工作者两部分人组成。这两部分人员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1.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向着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对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普及现代卫生管理科学知识,促进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十几年来,通过各种形式,培训了从厅局长到县级“六长”等各级各类卫生管理干部十万多人次,极大地推动了卫生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 2.卫生管理理论队伍的形成和壮大 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卫生管理理论界已经形成了一支有理论、懂管理的专家队伍。这支管理学专家队伍经历了如下历程: 第一代卫生管理学专家,是由解放区和苏联留学的卫生管理学家所组成。他们总结卫生管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引进苏联的卫生管理理论,为我国卫生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培养了第二代卫生管理学专家。 第二代卫生管理学专家,是由1957年的保健组织师资班和80年代从事卫生管理教学研究的专家所组成。他们积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结合中国卫生管理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理论体系,并大力培养中青年卫生管理学骨干,作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开展卫生管理科学研究工作,他们为我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今,他们还在起指导作用。 第三代卫生管理学专家,是由近十几年来经国内外卫生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他们的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在卫生管理教育、科研的第一线,已成为发展与建设卫生管理学科的生力军。同时,他们也已培养和正在培养我国新一代卫生事业管理的年青人。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路线和方针指引下,广大卫生工作者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初步走出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道路。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各点。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根本宗旨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把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卫生事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卫生工作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 三、坚持社会公益性事业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卫生事业的发展要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纳入总体规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确对人民健康负有重要职责。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要协作配合,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卫生服务筹资应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四、国家为主举办卫生机构 坚持以国家为主举办卫生机构,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发挥公有制和私有制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合理使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卫生机构要采用公有制的性质,合作制的形式和股份制的机制,卫生资源配置实行区域规划,要注重工作效率,兼顾公平。 五、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 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发展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提高其服务能力。进行乡村一体化和合作制改革。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活动。乡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提高全科医学水平。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组织城市支援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贫困地区。保障广大农民能够获得基本的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 六、预防为主方针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卫生院要重点抓好集中计划免疫和住院分娩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七、中医中药工作 重视和发展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传统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鼓励中医药走向世界。 八、卫生队伍建设 适应社会不同层次卫生需求,建设好卫生管理和业务技术两支队伍。同时要把培养高学历人才和提高基层全科医学人才水平相结合。努力培养和造就爱国敬业、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两支卫生队伍。 九、优先发展基层卫生服务 坚持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优先发展并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的基层卫生服务,逐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卫生工作者共同努力,发挥聪明才智,开拓创新,改革实践,不断丰富,完善其内涵。 第四节 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今后10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将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卫生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为了实现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性质决定了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把人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要求卫生工作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机构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这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卫生改革的首要原则,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关系,努力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二、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拓宽服务领域 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人的发展以健康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实施正确的卫生发展战略,即以社会健康需求为导向,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大力发展城乡的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的基本卫生服务。同时,逐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卫生事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实现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三、卫生工作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域广,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需要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出发,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工作。从实际情况看,这三大战略的落实,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不平衡,急需下很大力气。当前应该首先抓紧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的改革,因为只有抓住农村卫生改革,才能带动预防保健和中医药的改革。 四、公办卫生机构为主,其他所有制为补充 我国已形成了公办卫生机构为主体、社会和个人办医等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办医体制,今后仍应坚持这个方向。 这是我国卫生事业性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其他形式将会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但是其发展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符合当地的区域规划要求。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卫生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重的工作,只有加强国际间医学科学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学习和跟踪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科学理论,吸取和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好的经验介绍给世界,推广自己的先进医学技术,使全球人民受益。 六、坚持两手抓,加强卫生行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卫生工作同样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热情服务,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要求把建立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作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引导广大卫生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卫生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在体现卫生工作“两为”方针要求的同时,更要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到卫生工作的全过程。 第五节 卫生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方法 一、卫生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态度 研究卫生管理学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基本态度,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汇提炼,自成一家。 以我为主,是指研究卫生管理学要以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为主,借鉴国外卫生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必须是为我所用,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管理需要出发去借鉴。 博采众长,是指研究卫生管理学要博采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学派之所长。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卫生事业管理,尽管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都有反映卫生管理基本规律的自然属性,是可以吸收借鉴的。研究卫生管理学一定要博览群书,吸取借鉴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融汇提炼,是指研究卫生管理学对国内外各种卫生管理学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鉴别,都应当用我国卫生管理实践去检验,以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其精华内容与我国的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融汇于我国的卫生管理理论之中。这就是说学习国外卫生管理理论和方法,必须是在分析鉴别、加工提炼的基础上进行吸收借鉴。 自成一家,是指研究卫生管理学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学而努力。我国卫生管理学体系,必须是在吸收现代卫生管理科学的精华,紧密结合我国卫生管理的实际,总结我国卫生管理的丰富经验,形成反映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特色的卫生管理学体系。这是我国卫生管理学研究工作的落脚点。 二、卫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卫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研究法、试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是卫生管理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常用的有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可以获得最具代表性的第一手材料,以便总结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好典型调查的关键是选好典型。抽样调查可以花较少的人力物力而获取各种类型的资料,其成功的关键是样本要有代表性、样本量恰当及数据的可靠。 调查研究要有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判断标准,使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问题的本质。 (二)试验研究法 试验研究法是创造一定环境,严格控制条件,观察某项管理决策方案实施情况,以便进行最后决断的试验过程。试验研究有单项试验研究和综合试验研究。 1.单项试验研究 主要对卫生管理的决策和管理过程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进行社会试验研究,以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取得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2.综合试验研究 综合试验研究可以是卫生事业多种项目的综合试验,也可以是卫生事业的某些项目与社会经济发展某些项目综合试验。如我国的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的研究,妇幼保健示范县的研究,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及慢性病防治的研究等。 试验研究成功的关键是选的点要有代表性,信息系统要健全,所得的结果才会对面上有指导意义。 (三)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有计划地收集国内外各种信息资料与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得到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或利用甲种资料与乙种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求得预期结果。 比较分析研究的关键是资料要丰富,可靠,比较分析研究的手段要先进,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思考题 1.卫生管理学的定义和研究任务与对象是什么? 2.卫生管理学的发展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内容各有哪些? 4.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应坚持什么原则? 5.研究卫生管理学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方法有哪些? 案例1 关心卫生事业发展的委员们 日前某市召开的一次人大和政协两会上,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委员们分析了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的“看病贵”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他们说,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平均每人次的门诊费用为10元多,每人次住院费用为400多元,至1997年,分别提高到60多元和2300多元;他们所在的省2000年约为70元和3000多元。按粗略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个人收入增长约20倍,而医疗费用增长200倍。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给国家、企业和群众造成较大的负担。 他们说,医药费用高除了受先进诊疗技术的应用,医院诊疗环境改善,成本增加,新药特药的使用,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量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发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外,与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健全,政府支出卫生费用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药品虚高定价和医院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也有关系。 针对上述情况,委员们提出了以下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重新明确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性质。现阶段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仍然是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不管是医院、药厂还是药品流通企业,其宗旨应是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从总体上讲,不应以营利为目的,这应该成为政府制定各项医药卫生政策的出发点。 2、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委员们认为,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的一点是对各级各类医院进行改造,目前急需进行的是改革医院的领导体制。长期以来,医院领导体制是院长管医院,但院长权限不清,职责不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该放的权没有放,不该放的院长却在做了。例如,应该由谁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来决定医院的规模?现在有的院长可以随意决定医院的床位数,决定贵重仪器的购买,从而造成卫生资源重复配置,供需失衡。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80%的人口却在农村和社区。因此,建议在有关医改的13个配套文件之外,还需推行医院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做法。对国有的、非营利性的医院要设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对医院实行经营监控,而医院院长则在其授权范围内把医院管理好。 3、强化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责任,保持卫生总费用的适度增长。国家应通过对医院提供一定经费用作购买医院的劳务,并以较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国民的办法来实现医院的福利职能。政府应随着财力的增加逐步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1993年为3.5%,该省1995—1997年分别为2.82%、2.83%和3.04%,不仅低于1993年世界平均水平(8.0%),而且低于印度(6.0%)。数据表明,我国用不到全球1%的卫生资源,解决世界上22%人口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我国的卫生资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人民群众的医疗消费意愿尚处于抑制状态,得不到充分实现。因此,在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卫生费用的适度增长。在当前的医保改革中,对于原有享受公费医疗的人群,主要是减少浪费,抑制过度增长,而不是以减少财政对公费医疗的支出为目标,尤其对于年纪大的人,个人账户增加一个百分点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据专家研究,人生最后十年的医药费用约占一生的90%,而大约30%的医疗费用用于生命的最后一年,后者的40%用于生命的最后1个月,这一客观规律在制定医保方案时应予充分考虑。 4、强化药品管理,坚决切断医疗和药品营销间的经济联系。药品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为需求的刚性和价格不具弹性,患者难以选择。鉴于药品的特殊性,药品价格管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是否可行,值得很好研究。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监控,根据实践检验不断完善药品价格管理的办法。应坚决切断医疗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联系,绝不允许药商直接给医生个人回扣,对各类“医药代表处”必须进行清理。去年,该省部分医院试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效果十分显著,采购的药品降价l/3至一半,为病人减轻负担近亿元,显著抑制了医药费的过快增长,也表明药品的降价空间巨大。 5、重心下降,社区为主;眼光前移,关注预防。有研究表明,门诊病例中,有64.8%的病人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解决,住院的慢性病患者有76.8%可以在社区或家庭接受卫生服务,从而节省40%的医疗费用,因此医疗卫生工作重心应下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有关研究表明,加强预防保健,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群中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总体上能减少一半左右,依此匡算,我国目前每年4000亿元左右的医药费用可节省1000亿元左右,而且生活质量会大大提高。据有关统计表明,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中由1990年的76.12%,下降为1998年的69.90%,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19.02%下降为10.87%,这一变化趋势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讨论题 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对我国的卫生改革有何指导性? 当前我国卫生投入的现状与趋势如何?怎样才能强化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责任。 从这一案例,你认为深化卫生改革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案例2 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建设路漫漫 最近,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些资深卫生管理专家呼吁,要建立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须从人才结构、人才培养和专业职称系列等方面给予关注和加强。 他们指出,卫生改革的深化,使卫生行政部门的生存状态难以为继,卫生机构要以独立法人的地位面对社会压力,参与市场竞争。这样就大大加重了卫生管理者的责任,扩展了卫生管理者的任务。但是以往的卫生管理,内容上偏重于业务管理而忽视行政管理,方法上偏重于经验管理而忽视科学管理,队伍构成上偏重于卫生技术专业人才而缺少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这种状况如不及时转变,则卫生工作很难适应新的形势。为此,大家建议: 1、改善卫生管理队伍人才结构 目前由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行政管理的状况,较之改革开放之前已有很大进步。但是在实践中可以看到,许多卫生管理者虽然是业务专家,但并不熟悉管理,有的不能、也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卫生管理上。如过去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医院“总医长”的情况下,这样做还能勉强过得去;而现在医院和其他单位一样,要独立解决许多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可能损害医院的利益,甚至危及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些问题面前,一些专家型管理者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应当拓展选拔卫生管理人才的视野,干部专业化的概念不应局限于卫生技术专业化,而应扩展到与卫生管理相关的各个专业,尤其有必要重视学习管理科学的人才。目前一些大型卫生机构已经开始引进跨行业、高层次人才担任重要管理岗位的职务。 2、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 据报载,前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和我国清华大学联手在北京举办MBA培训班,一周时间收费二三万元,一些民营大企业的管理者报名十分踊跃,致使人满为患;与之相比,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则显得过于冷清了。究其原因,专家们认为这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对“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这一理论缺乏认识,目前卫生机构对管理产出的效益没有明确的认定,也没有做较多投入的打算。二是卫生机构尚未像民营大企业那样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性感受不深,培训的要求不迫切。三是管理者付出辛勤劳动,却没有相应回报,自身也缺少学习的动力。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卫生管理的薄弱很可能成为木桶的“短边效应”而凸现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快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给现有管理层的干部补上这一课,使他们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摒弃经验管理的做法,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管好医院;进而应当要求今后凡是从各个技术岗位转而做管理工作的,都须进行岗前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方可上岗;从长远看,应当更好地发挥高等医药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作用,使它与其他专业同步发展,逐步造就一支经过正规教育的卫生管理专业队伍。同时应当将这些专业办成在职管理干部培训必学内容,使卫生管理者能够得到定期培训,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3、建立卫生管理专业职称系列 卫生系统专业技术职称分类很细,覆盖面很广,但惟独没有卫生管理专业职称系列。在这种情况下,卫生技术人员如果专心做管理工作,既不能获得管理职称,又很难在原有职称系列继续晋升,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待遇受到影响,甚至影响终身。这怎么能使人安心管理工作,又怎么能留住高层次人才呢?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卫生管理专业职称系列,使这支队伍在学术上、待遇上与其他专业具有相同地位,鼓励他们钻研管理科学,争做管理专业专家。 讨论题 你知道什么是职业化吗?职业化与专业化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我国已经和正在建立职业化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吗?你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就此案例请你谈谈建立职业化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的必要性和路漫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