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范 蔚
绪 论
?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 1、什么是教学?
? 2、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 二、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 教学论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 教学论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 教学论属于理论学科
? 教学论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三、教学论的方法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哲学
? 对立统一规律
? 质量互变规律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 2、系统科学
四、相关科学为教学论提供的理论基础
? 1、心理学
? 加登( H.Gardner):人类的心理智力至少包括七
种不同的智力:
? 语言智力
? 音乐智力
? 逻辑数学智力
? 空间智力
? 身体 -动觉智力
? 社交智力
? 自知智力
? Goleman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
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
? 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
? 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 自我激励的能力
?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 王垒等人还提出了综合智力的概念,综合智
力包含:
? 认知因素
? 动机因素
? 情绪性因素
? 个性因素
? 2、生理学
? —— 脑内主管情感的“边缘系统”和在学习
记忆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海马”之间有丰富
的神经联系。
? —— 对神经细胞进行刺激将有利于孩子的智
力发展。
? 3、社会学
? —— 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 4、技术学
五、教学论的研究原则
? 1、客观性原则
? 2、整体性原则
? 3、发展性原则
? 4、最优化原则
六、教学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 1、历史研究法
? 2、理论研究法
? 3、经验研究法
? 4、实验研究法
思考题
? 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2、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 3、教学论研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章 教学及其理论研究发展
? 第一节 教学概念的理解
? 一、教学的概念
? 教师施教
? |
? 学生学习
? |
? 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二、教学活动的构成因素
? 不同的观点:多因素论,简单要素论
? 教师 教学媒体 学生
? 教材
? 教学方法、手段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环境
? 教学检测、评价
第二节 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
? 一、教学论的萌芽阶段
? 1、代表人物和著作
? 中国、乐正克, 学记,
? 古罗马、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
? 2、主要特点
? 初步、零散、片断、不系统;
? 经验的总结和现象的描述,理论水平不高;
? 为以后教学论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教学论的形成阶段
? 1、代表人物和著作
? 捷克、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班级授课
制,直观教学)
? 德国、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教学的
教育性,四段教学法)
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理论
? 代表作, 明日之学校,,, 民主主义与
教育,,
? 以“经验”为核心的知行统一的教学理

?,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儿童中心”的学生观
? (二)特点
? 理论自觉性、系统性、科学性 ……
? 2、主要特点
? 独立形态的教学论正式形成;
? 借助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支持教学论的研究,
有了较高的理论自觉性;
? 理论水平相对前一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马克思主义教学论产生阶段
? 1、代表人物和著作
? 苏联、凯洛夫, 教育学, ——, 教学论, 部分
? 2、主要特点
?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密切联系苏联学校教育的实践,保证了教学论的
实践基础;
? 把教学纳入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之中,把教学作为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 自成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四,当代教学论的新探索
? (一)时代背景
?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培养目标调整
? 相关学科的发展
? (二)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 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与掌
握学习策略
? 把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变化;
? 用外显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学生的发展变化;
? 把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三大领域。
? 二、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 三、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 四、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掌握学习模式
? 定向
? |
? 群体教学
? |
? 检测 A
? |
? 补救教学
? |
? 检测 B
2,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教学理论
? ( 1)关于学科知识结构的观念
? ( 2) 发现学习的理论
?
3、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 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范例性;基础性;
基本性。
? 范例性地阐明, 个,
? ↓
? 范例性地阐明, 类,
? ↓
? 范例性地掌握规律
? ↓
? 范例性地获得世界与生活的经验
4、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 指导思想: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
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持平,落后,超前)
? 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般发展”教学的指导性原则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系统论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教学问题
? 最优的标准:相对的
? 时间和效率 —— 投入与效率
? 实现最优化的主张:系统内部要素自身的优
化、要素之间关系的优化、系统与环境关系
的优化
5,[美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
?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 教学目标:
? 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
发展的人。
? 这种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具有以下特征:
? ( 1)有创造性;
? ( 2)有建设性;
? ( 3)随机应变(行为表现合乎规律但不能预
测);
? ( 4)有选择行为的自由。
教学的重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态度。
? 教育者应该具备以下品质:
? ( 1)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
? ( 2)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平常表里一致;
? ( 3)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
和意见;
? ( 4)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
生着想。
非指导教学策略
?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
指导:
? 直接、明示、命令
? 非指导教学:
? 间接、暗示、建议
? 自由表达情感
? ↓
? 探索问题
? ↓
? 解决问题
? ↓
? 整合
? 6、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哲学基础 —— 建构主义认识论:
? ( 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
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
? ( 2)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
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
? ( 3)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
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
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的。
? ( 4)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
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
的,而不是依靠权威或经过操纵产生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 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
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结构性的知识,
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 (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
界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
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 (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
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特点:
? *教学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 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对教
育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 *教学论出现整体化研究的趋势:
? 纵向整体化,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
应用研究结合;
? 横向整体化,即跨学科研究。
? *教学论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第三节 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观
? 一、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1、知识中心:让学生掌握教材中呈现的知识作
为主要甚或唯一的任务
? 2、教师中心:教师围绕学科知识来设计,安排
教学活动。
? 3、课堂中心:教学过程是预设的、封闭的,执
行预定方案,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
? (一)课堂教学的生
命价值观
?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求
知的过程,也是其人格
不断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
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其素
质不断提升、人格不断
完善的过程。
? (二)课堂教学过程
的知识生成与生长
? 教材的知识 —— 教师的
知识 —— 学生的知识
? 静态的知识活化
? 表层的知识深化
? 外部的知识内化
三、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
生关系
从哲学层面上讲:
主体:实践 -认识活动的行为者本身;
客体:实践 -认识活动的行为对象。
? 主体应该具备的条件:
? ( 1)有自觉意识的人;
? ( 2)从事有目的的实践 -认识活动;
? ( 3)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
教师和学生都具备成为主体的条件,在
教学过程中都能够成为主体。
? 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
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 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要共同参与、互
相合作。(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依赖于教师
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对教师
的主导作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
第四节 教学的基本任务与功能
? 一、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
? (一)教学对社会的发展功能
? (二)教学对个人的发展功能
? 二、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
? (一)传播知识与发展智力
? (二)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
? (三)培养与发展个性
思考题
? 1、什么是教学?
? 2、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
特点是什么?
? 3,*联系当前教学改革实际,选择某个教学论专家
(教育学家)的教育教学思想或主张加以述评。
? 4、论述课堂教学对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价值意义。
? 5,*联系实际,说明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及其发挥
的状况。
第二章 教学目标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概念和功能
?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
?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 2,激励功能
? 3,标准功能
? 4,调控功能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
? 一、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概述
? 把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变化;
? 用外显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学生的发展变化;
? 把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三大领域。
? 二、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P48-50
? 三、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P52-53
? 四、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P53-54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
? 一、教学目标的来源
?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
要;学科的发展。
? 二、教学目标的形式
? 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 三、教学目标确定的一般程序 P64-66
思考题
? 1、什么是教学目标?
?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
标几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3、教学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 4、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优
点与不足。
第三章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
? 一,教学内容的含义
? 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专门规定的基本
材料。(知识素材、技能和能力、思想观念
和态度)
?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三、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取向(自学)
? 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
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
取向;社会取向
? 四、教学内容选择的准则(略)
? 基础性
? 贴近社会生活
? 符合学生实际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教学内容的宏观组织 —— 课程类型的
设计(略)
? (一)课程类型概述
?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五)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六)微型课程与长期课程
学科课程
? 含义
? 优点,( 1) 纯净简约, 高效便捷; ( 2)
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及其结构, 形成
认知结构 。
? 缺点,( 1) 加剧学科分割, 不利于理解
世界的完整图景; ( 2) 容易出现理论与
实际的脱节, 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科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
?关联课程: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
合的学科 。
?融合课程:同一个科学领域中的若
干门分支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 。
?广域 ( 跨域 ) 课程:不同科学领域
的数门学科内容合并在一起 。
?核心课程 ( 问题课程 ),以问题为
核心, 以解决问题为线索, 将所有
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加以重
新组织和安排 。
活动课程
? 含义
? 优点,( 1) 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
需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 2) 丰
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锻炼学生实际动手
操作的能力 。
? 缺点,( 1) 条件要求高; ( 2) 课程的
组织, 实施难度较大; ( 3) 学生实际
获得的知识可能是零散, 片断的 。
潜在课程
? 含义:学校内部, 正式课程之外的教育性因
素的总和 。
? 特点:教育因素的弥散性;影响过程的隐蔽
性;教育结果的非预期性 。
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
们期望的教育功能。
—— [苏 ]苏霍姆林斯基
? 案例:某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片段
? 公寓楼:校训“做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 门厅:“现在做好身边的小事,长大才能做好国家
大事。”
? 报架:“小小窗口,大大世界”,“点点滴滴,知
识成海”
? 操场旁的一面黑板墙:“这里是你们的天地。画吧,
写吧,给想象插上翅膀,给智慧扬起风帆!”
? 花园:“谢谢小朋友对我们的爱护。”
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态势
? 1、课程价值取向的调整
? 经验型 —— 知识型 —— 智力型 —— 智能
型 —— 综合型(和谐型)
? 社会本位 —— 内容本位 —— 个人本位
2、课程观的转变
? 强调学科内容 → 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 强调目标、计划 → 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 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 → 强调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
? 强调显性课程 → 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
重 ;
? 强调“实际课程” → 强调“实际课程”与
“空无课程”并重 ;
? 强调学校课程 → 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
整合。
? 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
放, 由专家走向教师, 由学科走向学
生;
? 课程就不只是, 制度课程,,, 文本
课程,, 而更是, 体验课程, ;
? 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课程是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和完整文化
?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课程的主体,
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 教育过程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 ( 方
案 ), 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 教育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 课
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
3、课程的分级管理
? 中央集权制
? 地方分权制
? 中央、地方、学校三级
管理体制
? 国家课程
? 地方课程
? 学校课程
? 4、课程的综合化
? 学科间的整合,整体感知世界
?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 5、课程的生活化
? 课程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
? 课程与儿童经验世界、想象世界的联系
? 6、课程的人文化
?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性”的教育
?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
?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 (三)直线式与螺旋式
第三节 校本课程(略)
? 一、校本课程概述
?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 (二)国外校本课程在课程中的地位的历
史变化
? (三)校本课程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
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
个地方、社会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
?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门
机构开发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
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会发展的实际
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
而开发的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办
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
? 一是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
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
合作;
? 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
及部分课程(即学校中的部分课程遵照国家指
定的,另一部分自行设计),也可涉及学校全
部课程;
? 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新编(全新开发)
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于
校本课程之列。
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
程实践
?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性而言的,
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学生的差异性。国家课程
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的学生差异
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只能由校本课
程来实现。
?
? ——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指南
课程目标: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
个性特征:自信、创新、民族性、现
代化、健康、坚毅
? 任意选修课程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人文
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
? 论证、规范:目标指向、教师条件、学校资

? 学生选课
? 如:, 垂钓技巧与实践,
? 理由( 1)目标指向“闲暇技能”、现代人高雅
休闲方式之一;( 2)学校特色:江南农村中学;
( 3)课程资源:江南水乡,河湖密布
? 二、校本课程编制方法论
? (一)校本课程编制的类型
? 选择计划,改编课程,课程综合,补充课程材
料,扩充材料。
? (二)校本课程编制的一般过程
? 课程决策 — 课程设计 — 课程实施 — 课程评价
? (三)校本课程设计 P98-99
? 三、校本课程发展的争论、问题与展望
P99-104
思考题:
? 1、什么是教学内容?
? 2,*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课程与教学内
容的关系?
? 3、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第四章 教学过程
?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矛盾运动
?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 二、教学过程的矛盾运动
? (一)教师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 (二)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 (三)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关于教学动力的不同观点:
外力论 内力论 合力论
? 教师的教 —————————— 学生的学
? 提出要求 (差距) 现有水平??
? 唤醒学生需求 主动学习与发展
? 满足要求,缩小差距
? 提出新的要求 (新差距) ……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 理论界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
? 1,特殊认识说 。 2,发展说 。
? 3,认识 -发展说 。 4,双边活动说 。
? 5,多重本质说 。 6,教师实践说 。
? 7,情知说 。 8,适应发展说 。
? 9,审美过程说 。 10,价值增值说 。
? 11,认识实践说 。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
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 所谓交往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为了交流有关
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
程。
? 教学交往的特点
? 1、交往内容的明确目的性和系统性
? 2、交往形式的多样性和网络性
? (师生间、同伴间;直接的、间接的)
? 3、交往气氛的民主性和平等性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
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 学生的认识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 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
主学习、自主实践来进行的
? 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是唯一的、终极的目
的,以认识为基础获得全面发展才是教学的
目的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

? 学科知识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
? 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 所谓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
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 有心理
凝聚力的群体 。
? 集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它既是教学的
对象, 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 。
? ——集体中的竞争与合作
? ——集体的舆论与规范
? ——集体的凝聚力
? 二、教学过程的特

? (一)历史性
? (二)周期性
? (三)整体性
? (四)个性
?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的功能
? 一、教学功能
? 二、发展功能
? 三、教育功能
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 一、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 准备阶段 — 感知阶段 — 理解阶段 — 巩固阶段 — 运
用阶段
? 二、发现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 设置问题情景 — 发现问题 — 提出假说 — 验证假
说 — 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 三、两者的长处与短处
? 四、关于研究性学习
(一)概念
? 是指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
行的学习。
? 不同的观点:
? ( 1)儿童通过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
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
识自然的基础 —— 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
世界的积极态度。
? (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
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相关问题辨析
? 1、研究性(探究)学习就是发现学习吗?
? ( 1)侧重点不同
? 发现学习重视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再发现,以
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 探究学习重视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以
了解科学的本质。
( 2)活动过程不同
? 发现学习的一般过程:形成问题、建立假设、
上升为概念和原理;
? 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形成问题、建立假设、
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结论。
( 3)结果不同
? 发现学习有待发现的概念或原理的封闭性的,
一般与书本上的结论相符合;
? 探究学习有待探究的结果是开放性的,可能
与书本上的结论相符合,也可能相悖。
2、研究性(探究)学习是不是重
过程轻结果?
? 探究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首先
需要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生活经验中的朴素
知识)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究;
? 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之中,是知识的内核与脉络,
知识与求知的过程方法紧密相连;
? 能够取得结果是衡量过程方法的重要指标;
? 探究学习不是机械的形式训练,应该是过程与结果
并重。
3、探究学习一定与接受学习相对立
吗?
? 接受学习强调知识的稳定性,探究学习
强调知识的可变性;
?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要求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有机联系;
? 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发展是渐进式的,
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经历一个由“扶”
到“放”的过程;
?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区别也有联系。
(三)研究性(探究)学习的意义
? 1、改变封闭的课程结构和单一固定的教学模
式;
?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性;
? 3、使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得到多方面锻炼,有
效实现三维目标;
? 4、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第五节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思想
? 基本思想:系统思想,整体思想,效率思想
? 最优的标准是相对的标准。
?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
? 系统内要素自身的优化、要素之间关系的优
化、要素与系统关系的优化、系统与环境关
系的优化。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教学动力?对教学动力的认识
对指导教学实践有何意义?
? 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
? 3、比较接受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
? 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当前
教学改革的启示。
? 5,*当前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调查。
第五章 教学原则
? 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意义
? 一、教学原则
?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
? 规律是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原理是对规律的说明和阐述;原则
是对规律的反映,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人为制
订的基本工作准则。
? 三、教学原则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原则思想与教学原则
体系
?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思想
? (一)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 (四)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 (五)量力性教学原则
? 二、中国当代教学论专家提出的教学原则
? (自学教材 P143-149)
? 三、当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 (自学教材 P149-161)
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 含义:
? 提出的依据:教育目的, 教学的教育性原理
? 基本要求,( 1) 保证科学性; ( 2) 结合教
学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 3) 将思想
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联系什么实际?
? ( 科学知识运用的实际;科学技术发展的实
际;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学生的实
际 。 )
? ——怎样联系实际?
? ( 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
3,直观性原则
? 直观的三种类型:
? ( 1) 实物直观; ( 2) 模象直观; ( 3) 言
语直观
? 直观是手段而非目的
? ( 考虑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学生特点,
办学条件 )
? 注意发挥语言直观的作用
4、启发性原则
? --含义:
? 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主动积
极性, 启发学生思
维 。
? --如何启发?
? *从问题入手
? ( 1) 教师置疑:什么
样的问题? 向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 ( 2) 学生质疑
? **启发学生的其他策
略:
? 展示思路, 指导方法,
激发兴趣等 。
5、循序渐进原则
? 1,循序渐进中的序指的是什么?
? 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学生心理发展顺
序 。
? 2,,序, 在哪里?
? 两种顺序主要是通过教材的序而呈现的 。
? 3,教材的序与教学的序:
?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6,巩固性原则
? --为什么要坚持巩固性原则?
? --如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 *教给方法(尝试记忆、支点辅助、整分结合)
? **养成习惯(复习、新旧知识联系)
? ***学会运用
7、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 ( 1) 意义
? ( 2) 措施
? 教学目标分层次;
? 课程的弹性化 ( 同科目分层次, 选修课, 弹
性作业 ) ;
?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 ( 目标教学, 分类指导,
小组教学 ) ;
? 评价标准 ——合格 +特长 。
第三节 教学原则的贯彻实施
? 一、不同流派的教学原则思想和体系的分析
? 二、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 1、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与作用
? 2、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 3、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
与吸收的关系
思考题
? 1、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 2、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 3、什么叫循序渐进原则?
? 4、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何现实意义?
? *5、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如何作到统一要
求与因材施教的结合?
第六章 教学方法
?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 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
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同类的方法归属到一起,
把不同的方法区分开来,从而清楚地认识各类
方法的特点、作用和使用条件。
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的不同主张
? 1、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划分
? 2、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划分
? 3、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划分
? 4、教学方法的功能划分
第二节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
? 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 讲解、谈话、讨论、讲读、讲演
?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 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发现教学
? 三、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 练习法、实验法、社会实践法、研究性学习法
? 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补充材料:按教学方法的功能划分
? ( 1) 注重学生掌握
知识结构一类的方法
? [美 ]奥苏伯尔的, 先
行组织者教学方法,
? [苏 ]沙塔洛夫的, 纲
要信号法,
? ( 2) 注重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一类的方法
? [中 ]卢仲衡的, 自学
辅导法,
? [美 ]布鲁纳的, 发现
法,
? ( 3) 注重培养学生
非智力因素一类的方

? [中 ]李吉林的, 情境
教学法,
? [美 ]合作学习法
? ( 4) 注重每个学生
学有所获一类的方法
? [美 ]布卢姆的, 掌握
学习教学法,
? [中 ]“分类指导, 分层
达标, 教学法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 1,以启发式教学作为选择使用教学方法的指导
思想 。
? 2,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 3,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 4,根据学生的特点
? 5,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
? 6、根据学校办学条件
?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第四节 教学媒体
一,教学媒体的含义
? 媒体即媒介, 意思是载有信息的物体, 或
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
?
? 教学媒体即储存信息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
具。
二、教学媒体的分类
? 1,普通教学媒体:教科书, 标本, 模型, 黑
板, 图表等;
? 2,电子技术教学媒体:幻灯, 投影, 录音,
电影, 电视, 计算机等
现代教学媒体
1,电声类
2,电光类
3,影视类
4,计算机类
( 1) 多媒体教学
( 2) 计算机辅助教学
( 3) 网络教学
三、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
位和作用
? --什么样的地位?
? 教学媒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
中处于中介地位 。
? --什么样的作用?
? 1、扩大和优化教育资源;
? 2、实现信息共享;
? 3、扩大教育规模;
? 4、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 ……
四、教学媒体设计和选择的基本
原则
? 1,最小代价原则
? 2,共同经验原则
? 3,多重刺激原则
? 4,抽象层次原则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概念?
? 2、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 *3、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与特点。
? 4、什么叫教学媒体?
? 5、教学媒体的设计与选择应该遵循哪些基本
原则?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
?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
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P200-204)
? 三、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P204-
207)
第二节 班级教学
? 一、班级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 ——效率高, 经济便利;发挥学生集体的教
育作用;
? ——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利于因
材施教 。
? 二、运用班级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P210-215
第三节 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 一、分组教学
? 优点:
? 缺点:
? 二、个别化教学
? 程序教学
? 凯勒计划
? 掌握学习
思考题
?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 2、什么是班级教学?为什么班级教学是一种
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 *3、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第八章 教学环境
? 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 一、教学环境的概念
? 教师、学生融入其中,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的一切外部条件。
? 二、教学环境的内涵
? 物理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信息)
? 心理环境(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人
际关系)
例:保加利亚,洛札诺夫“暗示教学理
论”
? 无意识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 通过音乐、色彩、光线、游戏等暗示手段,
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无意识活动
能够对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 一、教学环境的特点
? 1、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
? 2、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
? 3、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 二、教学环境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 3、陶冶功能; 4、激励功能
? 5、健康功能; 5、美育功能
第三节 教师物理环境的创设
? 一、教室设计
? P237-240
? 二、座位模式( P240-246)
?,秧田型”、“马蹄型”、“圆周型” ?
? 三、班级规模( P 246-248)
? 小班化教学
第四节 教室心理环境的创设
? 一、课堂气氛的创设与优化
? 课堂气氛又称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
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情绪状态,能够
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 课堂心理气氛的三种类型:积极型;消极型;
对抗型。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具有以下特点:
? 静,自觉纪律好,思想集中,教学环节有序;
? 活,适度的智力紧张,积极思维,交流畅通,
形式灵活;
? 乐,精神愉悦,充满乐趣,有成功感。
二、师生人际关系的优化
? 1、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2、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
?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 3、移情性的理解
? 换位思考
思考题
? 1、什么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 *2、选择一间教室,对其物理环境进行描述
与评价。
? 3、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室心理环境?
第九章 教学工作环节
? 第一节 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重教轻学,
缺乏针对性)
? 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
为设计的出发点。
二、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 1、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
? (各个要素,全过程)
? 2、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
? (考虑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 3、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
基础
? 4、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 1、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生;
? 2、教学设计:确定目标、确定学生的起点、
考虑方式方法(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引起反应、提供反馈等);
? 3、教学设计的评价:关注结果。
? 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四、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P267-271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目标表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
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二)教学内容设计 P272-273
(三)教学时间设计
(四)教学措施设计
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 ( 1)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 预先把握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结果。一般是以学
生的发展变化来表明教学活动的结果,用表示学生
发展变化的“行为动词”来对目标进行描述。
? 如:“观察某种事物,了解 其主要的特征”;
?,体会某一作品的思想感情,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
表达,;
?,参照一定的标准,能够对某个对象做出自己的 评
价, 。
( 2)分析教学对象。
? 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以确定教学的
起点。
? 包括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
已有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学
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内容。
? 一般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课堂提问、作
业检查、摸底测验、查阅档案资料等方法,
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教学“有
的放矢”,有较强的针对性。
( 3)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
? 分析,
? 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理清内容
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区分出
重点和难点的内容;
? 透过表层的内容去挖掘出丰富的内涵,
以利用有限的内容争取更大的教育效果
等 。
组织,
? 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动态的教学过程
及生动丰富的教育情境融为一体,使师
生在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得到多方面的
发展;
?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按
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顺序
来排列,并分解成容量适当的“教学单
位”,使教学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 4)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
? 一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 二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际;
? 三是要联系教师自身的情况,四是要考虑学
校的办学条件。
? 另外,还应该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和“高效低耗”的原则,灵活自如、经济便
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 5)评价教学效果。
? 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
性评价,它们分别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在
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活动的事实进行价值
判断。
? 若发现问题,就通过诊断分析,找出问题产
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 若是对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就可能成为后
续教学的“参考信息”,帮助后续教学确定
一个合理的“起点”。
教学设计成果的呈现:教学方案。下为 表格式 教案样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
备注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课型,材料,方法手段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激趣、复习、观察 …… )
3、讲授新课(读书、问题探究、动手操
作 …… )
4、归纳小结
5、布置作业(当堂或课后)
教学后记
第二节 教学实施
? 一、上课
? 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或任务的数量所
划分的课的种类。
? 课的结构:一堂课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先
后顺序的安排。
? 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P281-283
? 二、课堂管理(教学管理、纪律管理)
? 三、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
? 四、课外辅导
思考题
? 1、什么是教学设计?
? 2、比较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
? 3、教学设计的特点?
? *4、选择某一科目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内
容进行教学设计。
第十章 教学模式
?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 模式, ——模型, 本意是尺度, 样本和标
准 。
? 1,实物模型
? 2,理论模型或理想模型
? 3、功能模拟
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1) 诸要素的组合 ;
( 2) 教学活动展开的逻辑流程 。
? 注意教学模式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 1) 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
? ( 2)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组
合;
? ( 3) 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 ;
? ( 4)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的结构
? 1,指导思想 ( 理论依据 ) ; 2,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 4,操作策略; ( 5,评价 )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 1、概括性; 2、操作性; 3、针对性; 4、
整体性; 5、有效性
第二节 现代国外教学模式
? 一、格罗的阶段性自我指导模式
? 低自我指导水平、初级自我指导水平中等自我指
导水平、高自我指导水平
? 二、萨其曼探究模式
? 选择课题 — 向学生解释探究的程序 — 收集相关资
料 — 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 说明规则,解释
理论 — 分析探究过程
? 三、掌握学习模式
? 定向
? |
? 群体教学
? |
? 检测 A
? |
? 补救教学
? |
? 检测 B
? 四、合作性教学模

?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 |
? 检查提问避免冲突
? |
? 布置作业有弹性
? |
? 评分以鼓励为主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学模式
? 一、分层次教学模式
? 学生分层 — 目标分层 — 分层施教 — 分层评价 — 分
层提高
? 二、自学辅导模式
? 自学 — 讨论 — 启发 — 练习和总结
? 三、兴趣教学模式( P312-321)
? 四、试误学习教学模式
? 设置问题情境 — 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 — 强化教
师的指导职能 — 建立合作型课堂
补充材料:
? —— 先行组织者模式
? 1、理论依据:
? 人的认识过程依照 先整体后局部再综合 的
顺序进行的。
? 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
? 2、教学目标:
? 尽可能有意义并有效地传递大量信息,促
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 3、操作程序:
? 先行组织概念的呈现
? ↓
? 学习任务或学习材料的呈现
? ↓
? 增强认知组织
? 4、操作策略
? ( 1)教师对学习材料(内容)的组织加
工;
? ( 2)学生将当前学习材料与自己已有的
知识联系起来。
?(二)非指导教学模式
? 1、理论依据: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 2、教学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
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3、操作程序:
? 自由表达情感
? ↓
? 探索问题
? ↓
? 解决问题
? ↓
? 整合
? 4、操作策略
? ( 1)协调师生关系
? ( 2)学生主动参与
(三)范例教学模式
? 1、理论基础:
?从个别到一般,带动学生理解掌
握基础性和普遍性知识。
? 2、教学目标:减轻教学负担,
以点带面,实现迁移,促进学生
独立学习。
3、操作程序
? 范例性地阐明, 个,
? ↓
? 范例性地阐明, 类,
? ↓
? 范例性地掌握规律
? ↓
? 范例性地获得世界与生
活的经验
? 4,操作策略
?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 目标与内容 ) ;问题
解决与系统学习;主体
与客体 ( 教师, 学生与
内容 )
(四)社会调查教学模式
? 1、理论依据:
? 学校教育要关注社会的改良
? 2、教学目标:
? 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创造
性复兴
? 3、操作程序:
? 问题定向 —— 建立假说 —— 定义假说 —
— 开展探索 —— 搜集证据 —— 总结概括
? 4、操作策略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五)讲解接受模式
? 1、理论依据:
?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的、促进学生发展的
过程
? 2、教学目标:
? 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与发
展奠定基础
? 3、操作程序,
? 4、操作策略:
? 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突出重点、难点等。
? (六)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 1、理论依据
? 学生是发现者,与科学家的发现有着同样的性质
? 2、教学目标
?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及创新的品质、培养学
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归纳思维的能力)
? 3、操作程序
? 创设情景或举出实例 —— 搜集资料、提出假设 —— 验证假
设 —— 整理交流
? 4、操作策略
? 教学准备、关注过程、及时指导、思路与结论的多样性等
? (七)自学辅导模式
? 1、理论基础
? 学习心理学理论,现代学习观
? 2、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 3、操作程序
? 提出要求 —— 进行自学 —— 讨论启发 —— 练习运
用 —— 及时评价 —— 系统小结
? 4、操作策略
? 必备的各种学习资料,教给自学方法等
? (八)情知互促教学模式
? 1、理论依据
? 认知、情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2、教学目标
? 学生认知、情感协调发展
? 3、操作程序
? 调整情绪、以备认知 —— 情境开路、认知相随 —— 以情启思、
以思促情 —— 知情并进、情知双获
? 4、操作策略
? 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进入角色、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
情感因素等
(九)掌握学习模式 ? 1、指导思想
? 乐观主义的教学思想
? 2、教学目标
? 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应
该掌握的内容
? 3、操作程序
? 定向 —— 群体教学 ——
检测 A—— 补救教学 ——
检测 B
? 4、操作策略
? 教学目标分类分层次、
及时检测、及时补救、
增强学生学习成功的信

思考题
? 1、什么是教学模式?
? 2、比较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 3、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 *4、总结提炼某一教学实践经验,建构相应
的教学模式。
第十一章 教学艺术
? 关于“教学艺术是什么?”的不同观点:
? 1、技巧说。,…… 达到最佳效果的一套方
法。”,…… 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
? 2、创造说。,…… 教师的劳动本身是一种创
造。”
? 3、审美说。“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
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
? 4、规律说。,…… 只有教学的合规律性和合
个性的统一,教学才成为引人注目、令人为
之倾倒的艺术品。”
? 5、素养(才华)说。“教师运用语言 …… 创设情
境,遵循规律,运用教法,完成任务的各种素养的
总和。”“受制于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
性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个人才华。”
? 6、特征说。“师生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遵
循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
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
? 7、交流说。“师生以一定教学内容为媒介的精神
交流。”
? 8、整体说。“把心理学、行为科学、学习科学、
美学有机融入教学过程而形成的教与学这一系统工
程的辨证化合体。”
教学艺术是什么?
? 1、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
巧。(外在表现)
? 2、遵循美的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
学。(内在本质)
? 3、与教师的个性特征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活
动。(规范中的超越,个性张扬,自由创
造。)
第一节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 一、教学艺术的桥梁作用
? 二、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艺术性的基础和
依据;
? 教学艺术是教学科学在实践过程中的
发挥、创造与升华。
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 一、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
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个性化;实践性。
? 二、教学艺术的个性特点
学科教学艺术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教学艺术的规定性和灵活性;
学科教学艺术的高精度与高难度;
教学艺术的示范性和影响的直接性。
第三节 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制约
因素
? 一、教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
? 师德修养,认知水平,思维品质,个性与人
格特征。
? 二、教学艺术发展的外在因素
? 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教师的社会地位,学
校教与学的环境,学校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
教学对象。
第四节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
?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 四、艺术性教学阶段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2、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
? 3、制约教学艺术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 *4、选择一位优秀教师,总结其教学经验,
归纳其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科学判
定的过程 。
? 教学测量:事实判断
? 教学评价:价值判断
? 价值 价值标准 评价标准
? 一、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
?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P359— 363)
?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 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 相对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
四、当前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 1,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
? 2、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
又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 3、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 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
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第二节 学业成就评价
? 一、考试与测验
? 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 二、表现性评价
? 档案袋评价法、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
? 教育鉴赏与批评
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
? 一、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
? 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等级指标
? 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量表( P382-384)
? 三、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法
? 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
第四节 课程评价(略)
? 一、课程评价模式
? (一)梅特费尔模式
? (二) CSE评价模式
? (三)应答模式
? (四)差距模式
二、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 (一)五 C法
? (二)量表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面谈法
? (五)观察法
? 第二节 教学管理
? 一, 教学管理的概念
? 教学管理是以 教学的全过程 为对象, 遵
循教学规律, 运用现代管理理论, 对教学
工作进行 决策, 组织, 实施, 检查, 指导
等,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
性, 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 。
?
二、教学管理的作用
? 1,有利于建立稳定
的教学秩序
? 2,有利于调动教师
的教学积极性
? 3,有利于提高学生
自我教育的主体意

? ……
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
员参与管理
? 三、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 1、组织教学过程;
? 2、制定与实施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 3、建立教学指挥系统;
? 4、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意识。
? 5、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
四、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 1、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
? 2、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
? 3、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
五、教学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
(一) 阶段性常规管理
? 期初阶段:
? 教科书等教学资料准备;
? 编排课程总表(作息时间表、
周活动表)。
? 期中阶段:
? 组织教研活动;
? 搜集教学意见;
? 安排教学检查。
? 期末阶段:
? 安排期末复习考试;
? 阅卷评分及质量分析;
? 执行升、留级制度;
? 工作总结。
? 假期阶段:
? 安排教师备课、参观、学习
等;
? 组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
? 拟订新学期工作计划。
? (二)环节性组织管理
编 班
招生
学籍管理 实验仪器管理
教学档案管理
六、当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 一 ) 抓质量管理,
但对质量标准的把握
不够准确 。
? ( 二 ), 科层管理,
形同虚设, 基层单位
的管理职能体现不够
充分 。
? ( 三 ) 刚性管理不足,
柔性管理缺乏 。
七、教学管理科学化的趋势
? 1,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 2,教学管理分析数量化
? 3,教学管理标准规范化
? 4,教学管理目标系列化
? 5,教学管理实践程序化
思考题
? 1、理解以下概念: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常模参照评价。
? 2、当前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 *3、调查当前表现性评价在中(小)学教学
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 *4、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对策。
整理与复习:
,教学论, 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
? 教学目标
? 教师 教学内容 学生
? 教学方法、手段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环境
? 教学评价
教学是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 过程
?
? 接受 教学原则 指导
? 经历基本的 教学工作环节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 教学设计与实施有不同的思路和办法 —— 教学模式
? 教学要按规律办事,又要不拘一格、开拓创新 ——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 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