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
第一节 临床心电图的
基本知识
一、心电发生的基本原理
(一)极化状态
(二)除极
(三)电偶学说
(四)复极
心肌细胞复极过程
与体表采集到的心肌电位强度
的有关因素为,
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
厚度)呈正比关系;
2、与探查电极位臵和心肌细胞
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
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
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
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二、临床心电图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
组成与命名
1,P波 2,P-R段
3,P-R间期 4,QRS波群及命名
5,ST段; T波
R
心脏除、复极与心电图关系示意图
(二)心电图导联
在长期应用临床心电图的过程中,
已形成了一个由 Einthoven创设而为
目前大多数心电图工作者所采纳的国
际通用导联体系,称为, 标准导联,,
共包括 12个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肢体
导联 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
aVR,aVL,aVF。各导联的正、
负极按统一规定(见下表)
导 联 I II III
正 极 L F F
负 极 R R L
导联轴在六轴
系统的方位
0° +60° +120°
常规肢体导联心电图电极位置
导 联 aVR aVL aVF
正 极 R L F
负 极 ~ +~ ~ +~ ~ +~
导联轴在六
轴系统的方

-120° -30 ° +90 °
常规肢体导联心电图电极位置
( A)标准双极导联的导联轴
( B)单极加压肢体导联的导联轴
( C)肢体导联六轴系统














2、胸前导联,属单极导
联。探查之正电极应放于胸前固
定的部位(见下表);负极均为
设定的, 无干电极, (中心电站)
表 2-3-2
胸前导联探查电极的位臵
第二节 心电图的检测内容
和正常数据
一、心电图图形描绘和检测
(一)各波段时程与心率的检测
心电图记录纸上的横坐标
可用以检测各波段的时距,可
根据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改变
走纸速度。
国内一般采用 25mm/s的纸
速,使每毫米横向间距相当于
0.04s(即 40ms),可成倍提
高至 50mm/s或 100mm/s。
在心电图上可以测出心
率,即每分钟内的心动周期
数,可根据 60(s)除以每一
心动周期的时距 (s)(可取
P-P或 R-R间距)计算出来。
心电图波形、波段的命名及测量
(二)各波段振幅的检测
心电图记录纸上的纵坐标,
可用以检测各波段的振幅。
一般应事先将心电图机上
心电放大器的增益调整好,使
每输入 1mV的定标电压,正好
能将心电记录器的描笔上下移
动 10mm,即每 1mm振幅相当于
0.1mV的电压差。
(三)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每一次心动周期的心电活
动,可以概括地用一系列顺序
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来表
达。
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的
总方向,正常时大多与其最
大向量相一致,在心电图学
中采用, 平均心电轴, 的名
称,简称为, (心 )电轴, 。
一般采用与额面心电向量
图相同的坐标,并规定 I导联
左(正)侧端为 0°,右(负)
侧端为 ± 180°,循 0° 的顺钟
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
正常心电图的额面平均心电轴
对向左下。
1、检测方法
通常可根据肢体 I,III导联
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以估测心电
轴的大致方位。
( 1)目测法(见下表)
平均心电轴的目测法
( 2)、作图法(略)
( 3)、查表法:按 I,III
导联正负波幅值代数和的二个
数值,从一专用的心电轴表中
直接查得相应的额面心电轴。









2、临床意义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正常值
(一) P波
(二) P-R间期
(三) QRS波群
1、时间 2、波形与振幅 3,Q波
(四) ST段
(五) T波
1、方向 2、振幅
(六) Q-T间期
(七) U波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一、右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为 P波尖而高耸,
其振幅 ≥ 0.25mV,P波的宽度并
不增加,在 II,III,aVF导联表
现最突出,称为, 肺型 P波,,
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及某些
先天性心脏病。
右心房肥大
二、左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为 P波增宽
>0.11s,常呈双峰型,双峰间
期 ≥ 0.04s,以在 V1导联上最为
显著,典型者多见于二尖瓣狭
窄,故称为, 二尖瓣型 P波, 。
P波幅度改变在 I,II、
aVL导联明显。 V1的 P波终
末部的负向波变深,Ptf超
过 -0.04mm.s。
左心房肥大
三、左房及右房双房肥大
心电图可见既异常高大,
又增宽呈双峰型的 P波,常见于
风湿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
脏病。
双侧心房扩大
四、左室肥大
心电图诊断标准为,
(一)左室高电压的表现
1,V5或 V6的 R波 >2.5mV或 V5的
R波 +V1的 S波 >4.0mV(男性)或
>3.5mV(女性)。
2、I导联的R波 >1.5mV,aVL
的R波 >1.2mV或I导联R
波 +III导联 S波 >2.5mV。
(二)额面心电轴左偏,但
一般不超过 -30° 。
(三) QRS总时间 >0.10s
(一般不超过 0.11s)
(四)并存 ST-T改变。
左心室肥大
五、右室肥大
心电图特征为,
(一) V1(或 V3R)导联 R/S≥1 。
(二) V1的 R波 +V5的 S波 >1.05mV
(重症可 >1.2mV)。
(三)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
≥ 90° (重症可 >110° )。
(四) aVR导联 R/S或 R/q≥1 (或
R>0.5mV)。
(五)少数病例可见 V1导联呈 QS、
qR型(除外心肌梗塞)。
(六) ST-T改变,右胸前导联
(如 V1) T波双向、倒臵,ST段
压低。
符合上述阳性指标越多,以及超
出正常范围越大者,诊断的可靠
性亦越大。
右心室肥大及心肌劳损
六、左室、右室双侧心室肥大
当左、右心室均发生肥大时,
有可能因两侧心室的综合心电向
量互相抵消而呈现大致正常的心
电图,以致难以显示心室肥大,
或仅表现为左室肥大的图形而掩
盖右心室肥大的存在。
但结合电轴偏移情况及
波形改变仔细分析仍有可能
判断出左室肥大与右室肥大。
右室及左室双侧心室肥大
第四节 心肌缺血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
过程是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
向推进的。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
生缺血时,将影响心室复极的正
常进行,从而产生心电图 ST-T的
异常改变。
一、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此时,缺血使这部分心肌
的复极较正常更为推迟,导致
出现与 QRS主波方向一致的高大
T波。
如,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
血时,V1导联出现高大的 T波;
下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II、
III,aVF导联出现高大的正向
T波。
心内膜面缺血 T对称性高直立
二、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包括透壁心肌缺血或透壁心肌梗塞)
此时,可引起心肌复极顺序
的逆转,即转为心内膜复极在先
而心外膜复极在后,于是即出现
与正常方向相反的 T波。
如,前壁外膜下心肌发生
缺血时,在 V2导联可见倒臵的 T
波,而下壁外膜下心肌发生缺
血时,在 II,III,aVF导联可
出现深倒臵的 T波。
心外膜面缺血 T对称性倒臵
三,ST段的异常改变
心肌缺血时除可出现 T波
的改变外,还可出现 ST段的改
变。
在心电图上典型的缺血型 ST
改变,往往表现为 ST呈水平和下
垂形下移 ≥ 0.1mv,下移的 ST段
与 R波的夹角 ≥ 90° 。
(一)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出现
一时性的 ST段下移,T波低平,
双向或倒臵。
(二)变异性心绞痛,心电图可
出现 ST段抬高而常伴有高耸的 T
波。
(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绞痛相似,
一般变化较轻。
(四)判断运动试验的阳性结
果时,心电图出现缺血型 ST段
下移的意义,较 T波改变的意义
更为重要。
(五)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
滞等情况时出现的 ST-T改变,
是由于心肌除极时间延长,与
心肌已开始进行的复极时间相
重叠所致,通常称为继发性 ST-
T改变。
第五节 心肌梗塞
一、基本图形
(一)“缺血性”改变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
呈对称性,高而直立;若发生于
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
于内膜面,复极程序反常,就出
现对称性 T波倒臵;
若电极臵于前壁,而缺血
发生于对侧(即后壁),则其
图形变化类似前壁内膜面缺血,
即出现对称性高而直立的 T波。
(二)“损伤性”改变
1、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
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
现, 损伤性, 图形改变,主要
表现为 S-T段偏移。
2、内膜面或对侧心肌损伤
时 S-T段平直压低,外膜面心肌
损伤时 S-T段抬高,明显抬高可
形成单相曲线。一般地说,损
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
进一步发生坏死。
(三)“坏死性”改变
一般认为坏死的心肌细胞不
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
流,所以心电图主要表现, 异常
Q波(坏死型 Q波,病理性 Q
波),,即 Q波增宽( >0.04s)、
加深( >同一导联 1/4R波)。
二、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塞除了具有特征性图
形改变外,它的图形演变也具有
一定的特异性,因此随访观察心
电图演变对诊断更有意义。
发生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时,
如果观察及时,可以见到早期
(也称超急性期或梗塞前期)、
急性期、近期(也称亚急性期)
和陈旧期(愈合期)的典型演变
过程(见下图)
(一)早期:见于急性心肌梗
塞的很早期(数分钟或数小时)
(二)急性期:是一个发展过
程,见于梗塞后数小时或数日,
持续数周。
(三)近期:见于梗塞后数周
至数月。
(四)陈旧期:常出现在急性
心肌梗塞 3-6个月之后或更久。
急性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
三、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以
,异常 Q波, 出现的导联为定位标
准 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下壁
侧壁 前间壁 前壁
广泛前壁
(膈面)
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及左前分支阻滞一例
四、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图形
1、非透壁性心肌梗塞(心
内膜下心梗)
急性期可仅出现 S-T平直
压低,无异常 Q波,但 S-T
恢复后仍存在 T波由倒置逐
渐加深及变浅至恢复的演
变过程。
第六节 心律失常
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被
称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一般属
于正常或基本正常心律。
一、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1、有一系列规律出现的 P
波,且 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
房结(即 P波在 II,III,aVF直
立,在 aVR倒臵);
2,P-R间期 >0.12s;
3、频率 40~ 150次 /分(超越者
甚少)。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
般规定为 60~ 100次 /min。同一
导联中 P-P间期差值应小于 0.16s。
正常窦性心律
(二)窦性心动过速
(三)窦性心动过缓
(四)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
(五)窦性静止 亦称窦性停
搏,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
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自
身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发放
冲动。
心电图上在规则的 P-P间隔
中突然没有 P波,而且所失去的
P波之前与之后的 P-P间隔与正
常 P-P间隔不成倍数关系。窦性
静止后常出现逸搏。
窦性静止
常见的心电图表现有,
1、明显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
缓(心率 <50次 /分,且不易用阿
托品等药物纠正);
(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SSS)
2、多发的窦性静止或严重的
窦房结阻滞;
3、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而常
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发作,故亦
称为心动过缓过速综合症;
4、如病变同时波及房室交
界区,则窦性静止时,可不出
现交界性逸搏,或同时出现房
室结区传导障碍,此即称为双
结病变。
二、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1、代偿间歇(或称间期)
2、插入性早搏
3、二联律( 1正常 +1早搏);
三联律( 2正常 +1早搏)
4、偶联间期
5、偶发;多发;频发;连发
的早搏
6、多源性早搏;融合波( F);
并行心律
(一)室性早搏 提早出
现一个增宽变形的 QRS-T波群,
QRS时限常 >0.12s,T波方向多与
主波相反。
有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
前后两个窦性 P波之间的间隔等
于正常 P-P间隔的二倍),早搏
的 QRS波前无 P波,窦性 P波可巧
合于早搏波的任意位臵。
室性早搏
(二)房性早搏 提前出
现一个变异的 P’波,QRS波一般
不变形,P’-R>0.12s,代偿间歇
常不完全。
部分早搏 P波之后无 QRS波,
且与前面的 T波相融合而不易辨
认,称为房性早搏未下传,P’-R
可以延长,P’波所引起的 QRS波
有时也会增宽变形,称房性早搏
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三)(房室)交界性早搏
QRS波与窦性者相同或略有变异。
交界区的激动也能同时逆行上传
达心房,产生一个逆行 P’波( II、
III,aVF的 P’直立)。
P’波可以出现在 QRS波之中、
之后,也可在其前,但 P’-
R<0.12s,R-P’<0.20s。不能上
传者可以无 P’波。交界性早搏
往往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房室交界性早搏呈三联心律
三、异位性心动过速
异位性心动过速是异位节律
点兴奋性增强或折返激动引起的
异位心律(连续 3个或更多)。
最常见的是阵发性心动过
速:有突然发生、突然停止的
特点,心室率快速而匀齐(通
常在 150次 /分以上)。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PSVT)理应分为房性与交界区
性,但因 P’波常不易明辩,故将
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与窦
性者相同(仅当伴有束支传导阻
滞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增宽变形),
频率范围为 150~ 240次 /分,绝
对匀齐。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QRS波呈室性波形(增宽 >0.12s,
并有继发性 ST-T改变),心室律
基本匀齐,频率为 140~ 200次 /分,
有时可以见到保持固有节律的窦
性 P波融合于 QRS波的不同部位。
遇合适机会可发生心室夺获。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三)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实际上是加速了的房性、交界性
或室性自主心律,其频率比窦性
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
交界性的频率为 70~ 130
次 /分,室性的频率为 60~ 100
次 /分。一般没有阵发性发作
与终止的特点,但也不尽然。
(四)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
发作时呈室性心动过速特征,只
是增宽变形的 QRS波群围绕基线
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
每约连续出现 3~ 10个同
类的波之后就会发生扭转,翻
向对侧。
扭转性室速
四、扑动与颤动
(一)心房扑动(房扑),心
电图特点是:无正常 P波,代之
连续的大锯齿状 F波(扑动波),
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
致,间隔规则,频率为 250~ 350
次 /分,大多不能全部下传,而
以 2:1或 1:1下传,故心室律规则。
心房扑动(呈 2∶1 下传)
(二)心房颤动(房颤):
心电图特点是各导联无正常 P波,
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 f波
(纤颤波),心房 f波的频率为
350~ 600次 /分,心室律绝对不
规则。
QRS波一般不增宽,若是
前一个 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
个 QRS波相距较近之处,出现
一个增宽变形的 QRS波,是房
颤伴有室内差异传导。
心房颤动
(三)心室扑动与颤动(室
扑、室颤),室扑的心电图特
点是无正常 QRS-T波群,代之以
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
波动,频率达 200~ 250次分,
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
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死亡。往
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心
电图上 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
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频率达 200~ 500次分。
心室扑动与颤动
五、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按发生的部位
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
滞、房室传导阻滞。
就阻滞程度可分为 I度(传
导延缓),II度(部分激动发
生漏搏),III度(传导完全中
断)。就变化过程,可分为永
久性、暂时性、交替性及渐进
性。
(一)窦房传导阻滞 普通
心电图机尚不能直接描记出窦房
结电位,故 I度窦房阻滞不能观
察到,III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
静止相鉴别。
只有 II度窦房阻滞出现心
房、心室漏搏间歇,这一长间
歇恰等于正常窦性 P-P的倍数。
此称 MorbizII型,较易诊断。
II度窦房传导阻滞
(二)房室传导阻滞
1,I度房室传导阻滞:
主要表现为 P-R间期延长,在成
人若 P-R≥0.21s,则可诊断为
I度房室传导阻滞。
I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 0.27s)
2,II度房室传导阻滞:
部分 P波后 QRS波脱漏,分两种类
型。
I型,亦称 Morbiz I型房室
传导阻滞,表现为 P波规律地出
现,P-R间期逐渐延长(通常每
次的绝对增加数多是递减的)。
直至一个 P波后脱漏一个
QRS波群,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
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
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
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II度房室传导阻滞( I型)
II型,又称 Morbiz II型,
表现为 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
长),部分 P波后无 QRS波群。
II度房室传导阻滞( II型)
连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
的 QRS波群脱漏者,称高度房室
传导阻滞,例如 3∶1, 4∶1 房
室传导阻滞等。
3,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波
与 QRS波毫无相关性,各保持自
身的节律,房率高于室率,常伴
有交界性(多见)或室性逸搏。
心房颤动时,如果心室律
慢而绝对规则,也应该诊断为
心房颤动合并 III度房室传导
阻滞。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束支与分支传导阻滞
可根据 QRS波群的时限是否
大于 0.12s而分为完全性与不完
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右束支细长,由单侧冠状动脉分
支供血,故传导阻滞多见。心电
图表示如下, ( 1) QRS波群时
限 ≥ 0.12s;
( 2) QRS波前半部接近正常,后半
部在多数导联,如 I,II,aVL、
aVF,V4,V6等表现为具有宽而有
切迹的 S波其时限 ≥ 0.04s; aVR导
联呈 QR型,其 R波宽而有切迹,最
有特征性变化的是 V1导联,呈 rsR’
型的 M波形;
( 3) V1,2导联 ST段轻度压低,
T波倒臵。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左束支粗而短,由双侧冠状动
脉分支供血,不易发生传导阻
滞,如有发生,多为器质性病
变所致。
心电图表现,
( 1) QRS时限 ≥ 0.12s;
( 2) I,V5,V6导联 q波减小或
消失,V1,2导联常呈 QS形,或
有一极小 r波,主波( R或 S波)
增宽,顶峰粗纯或有切迹,后
支较前支为迟缓,I,V5,6导联
常无 S波,心电轴有不同程度的
左偏趋势;
( 3) ST-T方向与 QRS主波方
向相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3、前分支传导阻滞( LAH):
其心电图特点是,( 1)心电轴
明显左偏达 -30° ~ -90°,超过
-45° 者诊断价值更大;
( 2) QRS波在 II,III,aVF导
联呈 rS型,SIII>SII,I,aVL
导联呈 qR型,aVL导联的 R波大
于 I导联的 R波;( 3) QRS时限
无明显增宽。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4、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LPH):
心电图特点是,( 1)临床上没
有右室肥大而心电轴明显右偏达
90° ~ 120° 。以超过 110° 为可
靠;
( 2) QRS波在 aVL导联呈 rS型,
aVF导联呈 qR型,III导联 R波特
别高;( 3) QRS时限正常或稍
增宽,增加量 <0.02s。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
不同程度的传导障碍,分别构
成不同组合的双支阻滞和三支
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