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
第15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教案完成时间: 年 月
课程名称
方剂学
年 级
专业、层次
日校、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
教 师
专业技术职 务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各论 第五章 祛暑剂 (清络饮、香薷散、六一散、桂苓甘露饮、清暑益气汤)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方剂学》(新世纪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邓中甲主编)
2.《伤寒论》《温病条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热经纬》
3.《中医方剂精要及趣味记忆》(海南出版社 秦竹主编)
4.《方剂学》(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飞主编)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香薷散、理中丸、小建中汤
熟悉:祛暑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温里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意义;清暑益气汤、吴茱萸汤
了解:清络饮、桂苓甘露饮、六一散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祛暑剂的概述(10分钟)
香薷散的组成(2分钟);功用、主治(5分钟);方解(5分钟);运用(3分钟)
清暑益气汤的组成(2分钟);功用、主治(4分钟);方解(7分钟);运用(2分钟)
温里剂的概述(5分钟)
温中祛寒的概述(5分钟)
理中丸的组成(2分钟);功用、主治(10分钟);方解(10分钟);运用(8分钟)
小建中汤的组成(2分钟);功用、主治(5分钟);方解(8分钟);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的比较(3分钟);运用(5分钟)
吴茱萸汤的组成(2分钟);功用、主治(5分钟);方解(8分钟);运用(2分钟)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香薷散、清暑益气汤、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难点:理中丸的主治;吴茱萸汤中生姜的配伍意义。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五章 祛暑剂
[概述]
一、概念: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祛暑剂。
二、适应证:夏月暑热证。
三、治则治法
清暑泄热是暑病最基本的治法,但由于暑病多兼表寒、湿邪、气阴两伤,故其治法又应随证而变。若属单感暑邪而病者,治宜祛暑清热;兼表寒者,宜祛暑解表;兼湿邪者,法当清暑利湿;暑伤元气,兼气虚者,又当清暑热而益元气。
四、代表方:清络饮、香薷散、六一散、桂苓甘露散、清暑益气汤
五、使用注意:
1、注意辨别暑病的本证、兼证及主次轻重。
2、暑多挟湿,祛暑剂中每多配伍祛湿之品,是为常法。但须注意暑湿主次轻重。
清络饮
[来源] 《温病条辨》
[组成] 鲜荷叶边、鲜银花、丝瓜皮 、西瓜翠衣、鲜扁豆花、鲜竹叶心
[趣记] (清罗音),饮河边翠竹丝
[对照] (清络饮),银荷扁翠竹丝
[功用] 祛暑清热
[主治] 暑伤肺经气分轻证。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方解]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暑热伤肺轻证的常用方,临证以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舌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若暑温伤肺,咳而无痰,咳声高者,可加杏仁、麦冬、沙参以利肺气、养肺阴,或加桔梗、甘草以开提肺气,清肺热;若身热较甚,可加石膏。
现代运用
夏季热、中暑等属于暑热肺经气分轻证者,可用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
若暑温表寒较重,或热渴大汗,或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均不宜用本方。
香薷散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薷、白扁豆、厚朴、酒
[趣记] 酒后逗(相如)
[对照] 酒厚豆(香薷)
[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浮。
[方解]
君——香薷: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臣——厚朴:辛香温燥,化湿行气
佐——扁豆:健脾和中,渗湿消暑
使——酒:温散以助药力
配伍特点:祛暑解表与行气化湿兼用。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以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可再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红以益气健脾燥湿。
现代运用
急性胃肠炎、中暑、夏季感冒等属于夏月外感风寒夹湿者,可用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
若属表虚有汗或中暑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则不宜使用。
六一散
[来源] 《黄旁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 滑石、甘草
[趣记] (六一)拾草
[对照] (六一)石草
[功用] 清暑利湿
[主治] 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方解]
君——滑石:清热解暑,通利水道,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甘寒生津
臣——生甘草:清热泻火,益气和中,配滑石 防石寒滑重坠伐胃
配伍特点:药性平和,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暑湿及湿热壅滞所致小便不利的基础方,临床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若暑热较重,可酌加淡竹叶、西瓜翠衣之类以祛暑;伤津而口渴舌红者,可加麦冬、沙参、石斛等,以养阴生津止渴;心火较旺而舌红心烦者,可加竹叶、灯芯、黄连等,以泻火除烦;气津两伤可加西洋参、五味子等,以益气养阴,小便涩痛或有砂石诸淋者,可选加白茅根、小蓟、车前草及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以利尿通淋。
3、现代运用
膀胱炎、尿道炎等属湿热者,可用本方加味治之。
4、使用注意
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
桂苓甘露饮
[来源]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 茯苓、甘草、白术、泽泻、官桂、石膏、寒水石、滑石、猪苓
[趣记] 桂林甘露饮)二十五令六一
[对照] 桂苓甘露饮,二石五苓六一
[功用] 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 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
[方解]
君——滑石(重用):清热解暑,利水渗湿
臣——石膏、寒水石:清暑解热
猪苓、茯苓、泽泻:利水祛湿
佐 白术:健脾运化水湿
官桂;助下焦气化,使湿从小便而去
佐使——甘草:益气调药
配伍特点:清暑解热与化气利湿共用。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祛暑利湿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因本方清暑利湿之力较强,故主要适用于暑热盛、湿邪重之暑湿重证。若一般的伤暑轻证,或汗泻过多,气液大伤均不宜用本方。
加减变化
如暑热较轻,可减石膏、寒水石的用量,或去之以西瓜翠衣、芦根、竹叶代之;若水湿中阻,呕恶腹胀者,可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若水泻暴注可去猪苓,减三石用量,加人参、藿香、葛根、木香等。
现代运用
中暑、尿路感染而有上述证候者,可加减使用。
使用注意:
若一般的伤暑轻证,或汗泻过多,气液大伤均不宜用本方。
清暑益气汤
[来源] 《温热经纬》
[组成] 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趣记] 祖母连渴西洋米,服炒麦(清暑益气)
[对照] 竹母连荷西洋米,斛草麦(清暑益气)
[功用]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 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
[方解]
黄连:苦寒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
佐 知母:泻火滋阴
竹叶:清热除烦
使——粳米、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清热解暑与益气生津并用,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用于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暑热较高,可加石膏以清热解暑;暑热挟湿,苔白腻者,可去阴柔之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强祛湿之功。
3、现代运用
热射病、夏季热、功能性发热等属热耗伤气津者,可用本方治之。
4、使用注意
但本方间有滋腻之品,故暑病挟湿者不宜使用。
第六章 温里剂
[概述]
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二、适应证:里寒证。
三、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四、使用注意: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本类方剂多配伍补气药物,以使阳复气充。
温里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临床使用时必须辨别寒热之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亦应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凉药物,或热药冷服,避免格拒。
4、注意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变通。
第一节 温中祛寒
[概述]
一、适应证:中焦虚寒证。
二、常用方药配伍:常用干姜、吴茱萸等温中散寒药与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药配伍组成。
三、代表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等。
理中丸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趣记] (李忠)炒生猪肝
[对照] (理中)草参术干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 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脾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兼见胸脘痞满,逆气上冲心胸;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
君——干姜: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
臣——人参:补气健脾
佐——白术:健脾燥湿
一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
佐使——甘草 二为缓急止痛
三为调合诸药
配伍特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药理研究
(1)抗溃疡作用;(2)调节内分泌作用;(3)增强免疫作用。(4)抗炎作用;(5)双向调节肠蠕动作用;(6)增强胃肠机能作用。
现代运用
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脾胃虚寒者,可用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小建中汤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趣记] (小姐肿)草医只要姜枣
[对照] (小建中)草饴枝药枣姜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
君——饴糖(重用):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桂枝:温阳气,祛寒邪
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生姜:温胃散寒
大枣:补脾益气
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柔肝理脾,益阴和营,温中补虚。阴阳并调,温中为主;肝脾同治,治脾为主。
[类方比较]
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的比较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 现代运用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过敏性肠炎等属中焦虚寒、阴阳不调者、可用本方治之。
4、 使用注意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吴茱萸汤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趣记] 人早,江(无诸鱼)
[对照] 人枣,姜(吴茱萸)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1)阳明寒呕。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2)厥阴头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解]
君——吴茱萸:温胃暖肝以祛寒,和胃降逆以止呕
臣——生姜(重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人参:益气健脾
佐使——大枣: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若呕吐较甚者,可加半夏、陈皮、砂仁等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力;头痛较甚者,可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可加干姜、小茴香等温里祛寒。
3、现代运用
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梅尼埃综合征、充血性青光眼、原发性高血压等属于肝胃虚寒者,可用本方治之。
4、使用注意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本方。
板书:1分钟
时间分配为:
[概念]:1分钟
[适应证] [分类]:2分钟
[治则治法]:3分钟
[代表方]:2分钟
[使用注意]:2分钟
自学
板书:2分钟
时间分配为:
[来源] [组成] [对照]:2分钟
[功用] [主治]:5分钟
[方解]:5分钟
[运用]:3分钟
自学
自学
板书:5分钟
时间分配为:
[来源] [组成] [对照]:2分钟
[功用] [主治]:4分钟
[方解]:7分钟
[运用]:2分钟
板书:1分钟
时间分配为:
[概念]:1分钟
[适应证] [分类]:
[使用注意]:4分钟
板书:1分钟
时间分配为:
[适应证]:2分钟
[常用方药配伍] :2分钟
[代表方剂]:1分钟
板书:5分钟
时间分配为:
[来源] [组成] [对照]:2分钟
[功用] [主治]:10分钟
[方解]:10分钟
[运用]:8分钟
板书:3分钟
时间分配为:
[来源] [组成] [对照]:2分钟
[功用] [主治]:5分钟
[方解]:8分钟
[类方比较]:3分钟
[运用]:5分钟
板书:3分钟
时间分配为:
[来源] [组成] [对照]:2分钟
[功用] [主治]:5分钟
[方解]:8分钟
[运用]:2分钟
(教案末页)
小 结
祛暑剂适用于夏月暑热证。
香薷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白扁豆、厚朴、酒组成,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功用,主治阴暑。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以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
清暑益气汤出自《温热经纬》,全方由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组成,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功用,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温里剂适用于里寒证,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组成,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用,主治脾胃虚寒证。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全方由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组成,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功用,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全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用,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香薷散在用法上有何要求?
六一散中滑石与甘草的用量比例是多少?
桂苓甘露饮重用何药为君?本方包含方剂?
试述清暑益气汤的配伍意义。
试述温里剂的定义、分类、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试述理中丸的配伍意义。
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均治中焦虚寒证,两方在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区别?
试比较小建中汤与桂枝汤的异同。
9、吴茱萸汤为何重用生姜?
实施情况及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