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直线和平面垂直、两平面互相垂直
6.3.1、直线与平面垂直
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条件:
若直线垂直于属于平面的任意两条相交直线,则此直线与该平面垂直。即:
若 KL⊥G1、G2
(G1、G2是属于平面P的两条相交直线)
则 KL⊥P(如图6-17)
(tp6-17)
图6-17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条件
反之,若直线垂直于平面,则此直线垂直于属于该瑳同的所有直线。即:
若 KL⊥P(图6-17)
则 KL⊥G1、G2、G3、G4…
(G1、G2、G3、G4…属于平面P)
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投影特性:
如图6-18(a)所示,直线KL垂直于平面P,则直线KL必垂直于属于平面P的水平线AE和正平线CD。根据一边平行于投影面的直角的投影特性可知:KL的H面投影kl应垂直于AE的H面投影ae;KL的V面投影(如图6-18(b))。
(tp6-18)
图6-18直线和平面垂直
由此得出结论:若直线垂直于平面,则:
(1)直线的H面投影垂直于属于平面的水平线的H面投影;
(2)直线的V面投影垂直于属于平面的水平线的V面投影;
反之,在投影图,若直线的H面投影垂直于属于平面的水平线的H面投影;直线的V面投影垂直于属于平面的正平线的V面投影,则此直线在空间垂直于该平面。
根据上述投影特性,可以在投影图上过一点作直线垂直于平面;过一点作平面垂直于直线;或判别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等有关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其它作图问题。
【例6-6】 求点K至ΔABC的距离。(图6-19(a))
(tp6-19)
图6-19求点K至ΔABC的距离
解:点至平面的距离应通过已知点向平面作垂线,其已知点与垂足点之间的距离即为所求。根据上述结论,先过ΔABC的点B和点A,作属于ΔABC的水平线BE和正平线AD。再过点K作KF分别垂直于BE和AD,则KF即垂直于ΔABC。然后再求出所作垂线KF与ΔABC的交点L,则KL即为所求。具体作图如下:
(1)作水平线BE。过作∥OX,再由求出be;
(2)作正平线AD。过a作ad∥OX,再由ad求出;
(3)过K作KF分别与水平线BE和正平线AD垂直。为此,过k和分别作kf⊥be,⊥。KF即为过点K向ΔABC所作的垂线(图6-19(b))。
(4)求出KF与ΔABC的交点(即垂足点)L。然后,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法求出KL的实长为k1l,即是点K到ΔABC的距离。(图6-19(c))
【例6-7】 求点K至直线AB的距离。(图6-20(a))
(tp6-20)
图6-20求点K至直线AB的距离
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应通过已知点向直线作垂面,所作垂面与已知直线的交点即为垂足点,已知点与垂足点之间的距离即为所求。为此,先过点K作一条水平线KⅠ和正平线KⅡ垂直于已知直线AB,则相交二直线KⅠ、KⅡ所确定的平面即为过点K向直线AB所作的垂面。然后再求出直线AB与所作垂面的交点L,则KL即为所求。具体作图步骤如下:
(1)过点K向直线AB作垂面。即过k作k1⊥ab,过作∥OX;再过作⊥,过k作∥OX。相交二直线KⅠ和KⅡ所确定的平面即为所求。(图6-20(b))
(2)求出已知直线AB与所作垂面KⅠⅡ的交点(即垂足点)L。然后,再利用直角三形法求出KL的实长k1l,即为点K到直线AB的距离。(图6-20(c))
【例6-8】 已知直线MN和ΔABC的H、V面投影,判别它们是否垂直。(图6-21(a))
(tp6-21)
图6-21判别直线MN是否垂直ΔABC
解:若能作出属于ΔABC的一条水平线和一条正平线与直线MN垂直,则直线MN垂直于ΔABC。反之,则不垂直。判别步骤如下:(图6-21(b))
(1)先过a作ad∥OX,由ad求出;
(2)再过作∥OX,由求出ce。
作图结果表明,虽然⊥,但是mn不垂直于ce,故直线MN不垂直于ΔABC。
应当注意,当直线AB垂直于投影面垂直面P时,(图6-22所示为直线AB垂直于铅垂面P),则直线在P所垂直的投影面的投影与平面的积聚投影相垂直。此时,垂直于平面的直线AB必为平面所垂直的投影面的平行线(图6-22中为水平线)。由此可知,要作投影面垂直面的垂线,可先作直线的一个投影和平面的积聚投影相垂直,所作直线的另一投影,一定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若要判别直线和投影面垂直面是否垂直,应先检查平面的积聚投影和该面的直线投影是否垂直,如果垂直,然后再检查直线的另一投影是否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若平行,则直线与投影面垂直面垂直。反之,则不垂直。
(tp6-22)
图6-22直线与投影面垂直面相垂直
6.3.2、两平面互相垂直
两平面互相垂直的几何条件:若两平面互相垂直,则从属于甲平面的任一点向乙平面所作的垂线必属于甲平面。
(tp6-23)
图6-23两平面互相垂直的几何条件
图6-23所示,从属于平面Q的任一点A向平面P作垂线AB,若AB属于平面Q,则平面Q便垂直于平面P(图中AB属于平面Q)。反之,若AB不属于平面Q,则平面Q不垂直于平面P。如果AB垂直于平面P,则包含AB的所有平面均垂直于平面P。
利用上述几何条件,即可判别两已知平面是否垂直,或作一平面垂直于另一已知平面。
【例6-9】试判别ΔABC和ΔDEF是否垂直。(图6-24(a))
(tp6-24)
图6-24判别两平面ΔABC和ΔDEF是否垂直
解:1. 分析:若能作出一条属于ΔDEF的直线垂直于ΔABC,则两平面就互相垂直。反之,则不垂直。
2. 投影作图:(图6-24(b))
(1)过点C作一条属于ΔABC的正平线CM。即过c作cm∥OX,并由cm求出;
(2)再过点C作一条属于ΔABC的水平线CN。即过作∥OX,并由求出cn;
(3)过ΔDEF的顶点E的V面投影作∥,并根据EG属于ΔDEF求出eg;
(4)从图6-24(b)中可知,检查其eg不垂直于水平线CN的H面投影cn,这就说明EG不垂直于ΔABC,故ΔABC和ΔDEF不互相垂直。
【例6-10】过点A作平面平行于直线CD,且垂直于ΔEFG(图6-25(a))。
(tp6-25)
图6-25过点A作平面平行于直线CD,且垂直于ΔEFG
解:1. 分析:
过点A可以向ΔEFG作一条垂线,包含该垂线的所有平面均垂直于ΔEFG。但是,所作平面还要平行于直线CD,故它必须包含一条平行于CD的直线。因此,我们可用相交二直线表示所作平面,其中一条垂直于ΔEFG,另一条则平行于直线CD。
2. 投影作图(图6-25(b)):
(1)过点G作一条属于ΔEFG的水平线GK。为此,应过作∥OX,再由求出gk;
(2)再过点E作一条属于ΔEFG的正平线EL。因此,可过e作el∥OX,再由el求出;
(3)过作⊥,过a作an⊥gk。an和即为过点A垂直于ΔEFG的直线AN;
(4)再过a作am∥cd,过作∥。am和即为过点A平行于CD的直线AM;
(5)相交二直线AM、AN所表示的平面即为所求。
【例6-11】包含已知直线AB作平面垂直于已知正垂面P(图6-26(a))。
(tp6-26)
图6-26包直线AB作平面垂直于平面P
解:因平面P为正垂面,其V面投影积聚为直线。故过直线AB的任一端点B向平面P所作垂线BC应为正平线,其V面投影必垂直于平面P的积聚投影。所以,过作⊥,过b作bc∥OX(图6-26(b))。bc和即为垂直于平面P的直线BC。相交二直线AB、BC所表示的平面即为所求。
应当注意,当互相垂直的两平面同时为某投影面的垂直面时,则两平面的积聚投影互相垂直(图6-27)。
(tp6-27)
图6-27互相垂直的两投影面垂直面
判别两个同一投影面的垂直面是否互相垂直时,不需作图,只检查其积聚投影是否垂直即可。
学完本章之后,即可解决有关点、直线、平面之间的投影作图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首先要根据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想象出它们的空间关系,确定解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在投影图中进行作图。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例题。
【例6-12】过点A作直线AK既平行于ΔDEF,又和直线BC相交(图6-28(b)).
(tp6-28)
图6-28过点A作直线AK平行于ΔDEF且和直线BC相交
解:1. 空间分析(图6-28(a)):
所作直线要满足两个条件:1)与ΔDEF平行;2)与直线BC相交。满足第一个条件有无数解,这些解的轨迹是一个通过点A并与ΔDEF平行的平面P,这个轨迹平面P可以先画出。画出P面后,再求出已知直线BC和P面的交点K,则直线AK即为所求。
2. 投影作图步骤(图6-28(c)):
(1)过点A作平面P(图中用ΔAⅠⅡ表示)平行于ΔDEF;为此,过a分别作a1∥ef和a2∥de,过作∥和∥。
(2)求出已知直线BC和平面P(即ΔAⅠⅡ表示)的交点K;为此,含BC作铅垂面R为辅助面,则RH与bc重合,在H面投影中直接定出平面R与平面P的交线的H面投影12,由12求出。则与的交点即为交点K的V面投影。再由求出k,即求出了交点K的两个投影k和。
(3)连接ak和即为所求。
【例6-13】作直线MN和AB、CD二直线相交,并平行于直线EF(图6-29(b))。
(tp6-29)
图6-29作直线MN和AB、CD二直线相交且平行于EF
解:1.空间分析(图6-29(a)):
所求的直线MN必属于平行于EF的平面,而MN又要与相叉二直线AB、CD都相交,故过其中一条直线如AB作一平面P平行于直线EF,所作平面与另一直线CD相交于点N,过点N作直线平行于EF并交AB于点M,则MN即为所求直线。
2.投影作图步骤(图6-29(c)):
(1)过直线AB的端点A作直线AG∥EF。为此过a,分别作ag∥ef和∥,相交二直线AB和AG所确定的平面即为平行于EF的平面P;
(2)求出直线CD与所作平面P的交点N。图中是含CD作正垂面R为辅助面,则RV与重合,在V面投影中可直接定出P、R两平面交线的V面投影,由求出12。则12与cd的交点n即为交点N的H面投影,再由n求出;
(3)过点N作直线MN∥EF。即过n作nm∥ef,并与ab交于m,过作∥,且交于。注意,m必垂直于OX。mn、即为所求直线MN。
本题还有另一种解法。即过相叉二直线AB、CD分别作平面P、Q平行于直线EF,求出P、Q两平面的交线MN即得所求直线。
【例6-14】以AB为底边作一等腰△ABC,使其顶点C属于直线MN(图6-30(b))
(tp6-30)
图6-30以AB为底作顶点属于MN的等腰△ABC
解:1.空间分析(图6-30(a)):
因AB为等腰△ABC的底边,其顶点C应属于AB的中垂面,而本题又要求顶点C属于MN,故顶点C应为AB的中垂面和MN的交点。
2. 投影作图步骤(图6-30(c)):
(1)作AB的中垂面。首先定出AB的中点D的投影d和,过、d分别作∥OX,de⊥ab以及⊥,df∥OX。则DE、DF所示平面即为AB的中垂面;
(2)求MN与所作中垂面DEF的交点C。为此含MN作正垂面Q为辅助平面,不难确定平面Q与中垂面的交线的投影ef、。Ef与mn的交点c即为所求顶点C的H面投影,由c求出;
(3)分别连接abc和即为所求。
注释:
tp6-17:插入图片jzztyst-tp-0617
tp6-18:插入图片jzztyst-tp-0618
tp6-19:插入图片jzztyst-tp-0619
tp6-20:插入图片jzztyst-tp-0620
tp6-21:插入图片jzztyst-tp-0621
tp6-22:插入图片jzztyst-tp-0622
tp6-23:插入图片jzztyst-tp-0623
tp6-24:插入图片jzztyst-tp-0624
tp6-25:插入图片jzztyst-tp-0625
tp6-26:插入图片jzztyst-tp-0626
tp6-27:插入图片jzztyst-tp-0627
tp6-28:插入图片jzztyst-tp-0628
tp6-29:插入图片jzztyst-tp-0629
tp6-30:插入图片jzztyst-tp-0630